“最好的妈妈,60分就够了”,别等孩子长大,才后悔...
如果问当妈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想必很多妈妈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词——焦虑。 “焦虑不能给到孩子更好的生活条件;” “焦虑不能让孩子接受更科学的养育;” “焦虑自己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妈妈……” 担心自己下意识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更害怕因为自己的某个言语,孩子将来会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在育儿这个全新的领域,妈妈总是患得患失,一边拼命学习,一边自我否定。 当妈真的这么难吗 ?
01
最好的妈妈不是100分,而是60分
近期热播剧《小舍得》中的宋佳扮演的欢欢妈妈南俪,就是这样一位60分妈妈。 对待孩子,她总是一副温柔模样,从来不会拿孩子撒气,很多网友感慨“这就是好妈妈的模范啊”。

在得知孩子数学只考了45分的时候,南俪虽然有些担心,但并没有像另一位妈妈那样想尽办法把孩子送进课外班。 而是先去调研课外辅导的强度,最后为了让孩子轻松些,首选让爸爸为孩子辅导。 而当孩子自己意识到成绩太差,哭闹着要去补习的时候,南俪又尽力为孩子争取。 争取名额遇到困难时,又坦诚地告诉孩子: “目前我们还没有更好的办法,但我们愿意继续为你争取机会。”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有个著名理论:“good-enough mother”(做妈妈,60分就行了)。 60分的妈妈,既不像100分妈妈那样,时刻回应孩子所有需求,剥夺孩子的自主权; 也不像0分妈妈那样,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过度忽略孩子。 60分妈妈,会在孩子需要时及时出现,同时又放手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孩子拥有掌控权,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让孩子体验安全,也放手让他们去感受危险,爱孩子的同时,又为孩子留下了40分的成长空间。
02
妈妈越全能,孩子越无能
主持人金星曾经说: “德国女人只工作,日本女人只带孩子,而在国内女人就是超人。 你得工作、洗衣服、做饭、带孩子、打扫卫生收拾家、照顾公婆、伺候老公,对外你要和谐社会关系,对内你要和谐家庭关系。” 但现实往往比这更残忍,多少妈妈,一边要承担着独自育儿的艰辛,一边还要忍受身边人的责难。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讲过一个故事: 有次,朋友家的小孩因为有同学要来家里玩,于是草草地写完了作业。 妻子觉得孩子过于敷衍,于是拿过来检查,结果真的错了不少。 她瞬间爆发,气狠狠地准备去教育孩子,眼看着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 朋友赶忙过去,安抚妻子,又陪着妻子一起仔细检查了一遍。 然后表明态度:“我们儿子聪明,只是没有好好做而已。你也辛苦了,等会我会带着孩子认真改过的。” 妈妈焦灼的心便由此放下了。 “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时,才是最有力量的。”心理学家武志红说, 60分妈妈可以偶尔犯错,可以偶尔发脾气,可以偶尔偷懒,可以偶尔缺席孩子的生活,可以赚不到足够多的钱,可以无法送孩子去理想的学校…… 可以做真实的自己。 不用刻意要求自己完美,相信自己有足够的母爱本能去照顾孩子。 把人生的方向盘交还给孩子,妈妈在副驾驶位置就够了。 孩子唯有按照自己内心的召唤,不断探索,最终走自己的路,他才会觉得这个世界是有趣味的。
03
适度不完美,与孩子一起成长
李小萌老师有次去山区采访,发现众多孩子中有一个男孩的眼睛是亮亮的。
她就凑过去跟孩子聊天:“你爸爸妈妈也在外边打工,你作文里写得也是想念他们回来吗?” 男孩说:“不,我知道我的爸爸妈妈在干什么。” 原来每一个假期,男孩的爸爸妈妈都会把他从老家接到上海工作的地方,每到休息日,就带孩子去参观上海的博物院,各种景点,跟孩子一起拍照。 孩子带着跟爸妈的合照回到家乡,每当想爸妈了就拿出来翻一翻,激励自己。 当小萌老师问到:“你希望他们回来陪你吗?” 男孩坚定地回答:“不,我爸爸说了,我们各自努力,他们负责挣钱,我负责好好学习。”

提到留守儿童,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这些孩子真可怜。 但其实,很多留守儿童生活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 让一个孩子发现自己的内在价值,爱自己,并不是一定要形影不离陪在他身边做一个完美妈妈,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被爱,被重视。 因为爱,这个与父母分隔异乡的男孩儿从没有觉得被抛弃。 最好的养育,来自于妈妈天然的自我信赖和独立自信。 当父母自身该做的事、该完成的使命,和一些育儿原则冲突时,跟随自己的内心,去实现自己应有的社会价值。 当你全身心投入工作、因为利他而体会到价值感,孩子也会自此得到最好的身教。 而你留下的空白,孩子会用他们的独立去填补。
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免费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