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茶楼
传统的粤式茶楼,和眼下能吃到的新式茶楼还是有壁的。
在老茶楼喝茶,重点不在“吃什么”,而是那份得过且过、浪费时间、拖泥带水的态度。
一走上旧茶楼,时间便慢下来,进入easy模式。《十三邀》里有一集,蔡澜带许知远喝早茶,许迫切地想问出蔡澜对邵氏的看法,对时代的观点,蔡澜摇摇头,哈哈大笑,说,你食个虾饺,消停一下吧。
在老式茶楼,服务员推着手推车,干蒸烧卖、凤爪排骨,如同落花流水,茶客的态度也十分佛系,有干蒸来,也好,有肠粉来,无妨。餐车推到跟前,实在没有想吃的,无所谓,等下一台。
那些真正的茶客,动作都很慢,也正是在非常缓慢的节奏下,大家得以放松下来,闲话日常琐事,聊到相对无言处,再冲杯茶,或看看餐车,拿一笼排骨,算是自制一个小高潮,这就是早茶的节奏。
当然,早茶不仅以家庭、朋友为单位,也有许多老人是一个人喝早茶的。他们往往跟其他人拼桌,茫茫茶海,左右逢源,也是一种含蓄随缘。
慢慢喝,喝不完,冲不完……在这样一个“未完成”的状态中,絮絮叨叨、藕断丝连、没个痛快,正如上一辈广东人的生活姿态。好处是无须承受什么大上大落,或许还能等来“小惊喜”。
这一辈年轻人不爱喝早茶,首先,这个时代等不来什么“小惊喜”,什么都要争要抢的今时今日,没那么幸运的这一代,只要一坐下,就忍不住频频看表,局促得拿起手机,眼前的食物吃完了,也找不到一个理由堂堂正正地拖着。所以年轻人不爱去茶楼,如果你大清早在茶楼看到年轻人,大多是被长辈叫起来的,脸色绝对说不上好看。
当然,这种“不合时宜”的老式早茶并没有持续。
2010年后,以周记、点都德、陶陶居为首的新式茶楼品牌涌入我所在的小城市,人肉手推车转变成下单即点即蒸,茶楼的服务模式变得效率了起来,人们一坐下就抄起纸笔tick tick tick,15分钟上餐到桌,更别说现在的“扫码点餐”。
新式茶楼兴起的十年后,经营了92年的传统粤式老茶楼莲香楼,在19年宣布休业,大部分老式茶楼关店的原因都是经营不善,跟不上时代,也有后继无人的状况。莲香楼估计属于前者。
每一次回佛山,我都抱着“吃一次少一次”的心态,召唤几个老人,去喝老式早茶,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
有些老人要想很久,才能说明白一件事,没关系,那就慢慢讲,感情和食物,欠缺效率一点,是种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