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之城Face of City]
刊登于<誠品.學>第六期
五月天阿信
<歌手,詞曲創作者,音樂製作人與文字寫作者。現居台北。〉
我們與最熟悉的人相處,臉,已經變成不太重要的一個部份。
正因為熟悉,所以被約化。你不會過於在意媽媽的容貌,不會過於挑剔朋友的面孔。那張臉,提供了你熟悉的安全感,但是絕對不會因為美醜上的差別,而影響到你對他的情感。你甚至不會在意愛人臉上,是否在近期內長了青春痘,或者隨著歲月多了淺淺的痕跡。
但,對於初識的人來說,臉,卻寫下了一個近乎永恆的第一印象。而這個印象,將會跟著我們一輩子。
有多少人們,不就是因為一見鍾情時那張青春雋永的臉,而相守白頭,直到滄桑滿面,此情不渝。
一個城市的臉,對於外界的人,就是最清晰的第一印象。我們看到鐵塔便可以猜出是東京或巴黎,見到獅面魚便知道是新加坡。東方明珠是上海、時報廣場就是紐約、道頓崛奔跑著就是大阪、金閣寺是京都。甚至連古老的首都北京,都長出了一張簇新的青春臉孔:張開了雙框般的央視大樓,也挽起了包頭般的鳥巢。
而這個盆地裡的城市的面孔,到底是什麽呢?偶然有朋友從外地來訪的時候,總是有點令我傷腦筋。令我傷腦筋的原因,不只這個城市面貌有點模糊,當然還包括了不少我固執的偏見。
很久以前,所有介紹這個城市的宣傳單,都會印上[圓山飯店]的照片。圓山飯店是座具有強烈中國風裝飾的德酒店大廈,我並不覺得它醜。但我一直覺得,這好像是一個現代少女,戴上[還珠格格]的頭飾,甚至還抹了清朝宮女的腮紅,跟我從小生活到大的城市,非常格格不入。
過了中山橋,座落在不遠處,[市立美術館]其實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築。白色的方形管子向四面八方延伸著,好像這座建築永遠在成長中,永遠蓋不完似的。當年,在這個廣場辦第一屆野臺開唱的時候,還聽說有個藝術家的行動藝術,就是在這個廣場[便便]。我是有點不懂,爲什麽便便的地方換到這裡就變成一種藝術了。不過好像沒什麽人把它當成城市的地標,奇怪。
後來,我知道所有觀光客都會去華西街。早些年還會在街上殺蛇的時候,我陪過新加坡高中的交換學生去看殺蛇。當然,[用一根鐵絲綁住蛇的尾巴,再把它整個肚子活生生地剖開,老闆又很好客地擠了一杯蛇血加高粱請圍觀的遊客喝],這樣子的場面,應該也很難當成這個城市的臉吧。
偶爾會有一些書刊,將這個城市的地標訂為外雙溪的[故宮]。不過,這裡好像比較適合宮廷劇的場景。
說到館內的收藏,沒文化的我,永遠只記得這裡有一顆很有名的、不會爛的白菜。
也許有人會說:[你不要那麼狹隘嘛,不一定要一個“具象”的地標當成臉。]我說,也是,但怎麼把
一整條繞河街的小吃都印在一個地圖上?又怎麼把行天宮地下道的算命節濃縮成一個Icon?
那條漂亮的火紅色的橋呢?關渡大橋是有那麼一點像一抹紅唇的微笑,不過這樣的橋在別處並不是找不著。那中正紀念堂、或國父紀念館呢?而它們又不是城市居民的心目中的最大公約數。
後來,這個城市突然在盆地的中央,矗然地立起了一個高聳的鼻樑,那是世界第一高樓[台北一0一]。
不管大家怎麼評價它,但我是喜歡它的。因為它,我們城市,開始有了跟西方人一樣高的鼻樑。每一年結束的時刻,城市會有無數的居民擠在他的腳下,等著他在新年的第一秒用火光與閃電來沐浴。
更後來,我們有了貓空纜車。多災多難的貓空纜車,原本是這個城市臉上一根美麗的睫毛,以幽雅的曲綫劃過眉間。不過水土保持與施工品質的疏失,讓這根睫毛的毛囊底基陷入無止無境的發炎與惡化,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治愈。
或許,一張臉,有高挺的鼻樑,有還珠格格的腮紅,觀音山像一只橫躺的耳朵,笑起來牙齒像是白菜莖葉般的飽滿潔淨,聽起來也不算太壞。
也或許,這個城市年紀還小,眼耳鼻嘴都還沒定型,大概這也是他可愛的地方。在與他共同生活的美好歲月中,我將會繼續帶著好奇而深情的目光,在他的臉上追尋再追尋。
至少,我確定,這個城市的臉,是令我想要與他相守白頭,直到滄桑滿面的臉。
五月天阿信
<歌手,詞曲創作者,音樂製作人與文字寫作者。現居台北。〉
我們與最熟悉的人相處,臉,已經變成不太重要的一個部份。
正因為熟悉,所以被約化。你不會過於在意媽媽的容貌,不會過於挑剔朋友的面孔。那張臉,提供了你熟悉的安全感,但是絕對不會因為美醜上的差別,而影響到你對他的情感。你甚至不會在意愛人臉上,是否在近期內長了青春痘,或者隨著歲月多了淺淺的痕跡。
但,對於初識的人來說,臉,卻寫下了一個近乎永恆的第一印象。而這個印象,將會跟著我們一輩子。
有多少人們,不就是因為一見鍾情時那張青春雋永的臉,而相守白頭,直到滄桑滿面,此情不渝。
一個城市的臉,對於外界的人,就是最清晰的第一印象。我們看到鐵塔便可以猜出是東京或巴黎,見到獅面魚便知道是新加坡。東方明珠是上海、時報廣場就是紐約、道頓崛奔跑著就是大阪、金閣寺是京都。甚至連古老的首都北京,都長出了一張簇新的青春臉孔:張開了雙框般的央視大樓,也挽起了包頭般的鳥巢。
而這個盆地裡的城市的面孔,到底是什麽呢?偶然有朋友從外地來訪的時候,總是有點令我傷腦筋。令我傷腦筋的原因,不只這個城市面貌有點模糊,當然還包括了不少我固執的偏見。
很久以前,所有介紹這個城市的宣傳單,都會印上[圓山飯店]的照片。圓山飯店是座具有強烈中國風裝飾的德酒店大廈,我並不覺得它醜。但我一直覺得,這好像是一個現代少女,戴上[還珠格格]的頭飾,甚至還抹了清朝宮女的腮紅,跟我從小生活到大的城市,非常格格不入。
過了中山橋,座落在不遠處,[市立美術館]其實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築。白色的方形管子向四面八方延伸著,好像這座建築永遠在成長中,永遠蓋不完似的。當年,在這個廣場辦第一屆野臺開唱的時候,還聽說有個藝術家的行動藝術,就是在這個廣場[便便]。我是有點不懂,爲什麽便便的地方換到這裡就變成一種藝術了。不過好像沒什麽人把它當成城市的地標,奇怪。
後來,我知道所有觀光客都會去華西街。早些年還會在街上殺蛇的時候,我陪過新加坡高中的交換學生去看殺蛇。當然,[用一根鐵絲綁住蛇的尾巴,再把它整個肚子活生生地剖開,老闆又很好客地擠了一杯蛇血加高粱請圍觀的遊客喝],這樣子的場面,應該也很難當成這個城市的臉吧。
偶爾會有一些書刊,將這個城市的地標訂為外雙溪的[故宮]。不過,這裡好像比較適合宮廷劇的場景。
說到館內的收藏,沒文化的我,永遠只記得這裡有一顆很有名的、不會爛的白菜。
也許有人會說:[你不要那麼狹隘嘛,不一定要一個“具象”的地標當成臉。]我說,也是,但怎麼把
一整條繞河街的小吃都印在一個地圖上?又怎麼把行天宮地下道的算命節濃縮成一個Icon?
那條漂亮的火紅色的橋呢?關渡大橋是有那麼一點像一抹紅唇的微笑,不過這樣的橋在別處並不是找不著。那中正紀念堂、或國父紀念館呢?而它們又不是城市居民的心目中的最大公約數。
後來,這個城市突然在盆地的中央,矗然地立起了一個高聳的鼻樑,那是世界第一高樓[台北一0一]。
不管大家怎麼評價它,但我是喜歡它的。因為它,我們城市,開始有了跟西方人一樣高的鼻樑。每一年結束的時刻,城市會有無數的居民擠在他的腳下,等著他在新年的第一秒用火光與閃電來沐浴。
更後來,我們有了貓空纜車。多災多難的貓空纜車,原本是這個城市臉上一根美麗的睫毛,以幽雅的曲綫劃過眉間。不過水土保持與施工品質的疏失,讓這根睫毛的毛囊底基陷入無止無境的發炎與惡化,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治愈。
或許,一張臉,有高挺的鼻樑,有還珠格格的腮紅,觀音山像一只橫躺的耳朵,笑起來牙齒像是白菜莖葉般的飽滿潔淨,聽起來也不算太壞。
也或許,這個城市年紀還小,眼耳鼻嘴都還沒定型,大概這也是他可愛的地方。在與他共同生活的美好歲月中,我將會繼續帶著好奇而深情的目光,在他的臉上追尋再追尋。
至少,我確定,這個城市的臉,是令我想要與他相守白頭,直到滄桑滿面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