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中的意外发现
查看话题 >上网,约等于裸奔

提到网络隐私,没有哪个“冲浪”爱好者会感到陌生。 刷视频网站时,平台不断推送“你感兴趣”的内容;购物平台“偷听”你和朋友的聊天,把你提到的商品悄悄放置首页;社交软件里,广告信息伪造成照片分享,混迹在朋友圈里。
这些根据你浏览记录、用户信息投放的广告们,只不过网络信息最基础、最直接明了的玩法。
在你看不见的暗处,网络信息的掌握者,通过信息隐私,让每个网民成为“掌中之物”。 2019年,纪录片《隐私大盗》在圣丹斯电影节上首次公映,真实地披露了信息隐私作为美国政治手段带来的世界格局颠覆。

美国数据分析公司“剑桥分析”的前高管爆料了一个震惊全美的丑闻。
在希拉里和特朗普的政治竞选中,剑桥分析通过获取Facebook上超过5000万名用户的数据,筛选出那些政治倾向模糊的选民们——双方政党都想拿下的“摇摆州”选民。
剑桥分析通过向这些“摇摆”的选民投放具有政治倾向性的内容,潜移默化地拉拢他们。

这成为特朗普夺得大选赢家的重要幕后推手。

同样的手段也被应用于“脱欧”事件,成效有目共睹。

这一切的数据都来自剑桥分析在Facebook发布的一个心理测试小程序。他们假意对小部分网民进行心理调研,实际上通过朋友圈获取一个庞大群体的政治画像。
“科根给我们提供了脸谱网的应用程序来采集数据。
(数据)不仅来自使用或加入该程序的人,还会进入他们的整个朋友网络。
我们会攫取状态更新、点赞,某些情况下还有私密信。
我们不会把你定位成选民,我们只会把你当作一种性格来定位。
我们只需要接触几十万人,就能为全美国的每个选民,建立心理档案。”
这些网民自始至终被蒙蔽,无形中成为政治争夺的工具,无形中失去了属于自己的民主票选权力。

“数据已经超过石油,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资产,而且它正被用来发动文化和政治战争。” “拥有数据的科技公司,是世界上最具权势的集团。”

01
小到垃圾信息,大到丧命,隐私泄露的影响触目惊心
捕获我们网络信息隐私的,是“大数据”这个热门技术。
“大数据”一词,在1980年就被著名的社会思想家阿尔文・托夫勒提出。

他在《第三次浪潮》中预言,人类正在进入“第三次浪潮文明”——他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农业革命,起源于约一万年前的原始渔猎时代;第二次浪潮起源于17世纪末的工业革命,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第三次浪潮则进入“信息化”的时代。
在书中,阿尔文将“大数据”称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
2011年,麦肯锡发布一篇研究报告“Big data: 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 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第一个提出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2013年,大数据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的实践中,这一年被称为“大数据元年”。
大数据的特性被概括为“4V”:

相比于传统的数据挖掘,“大数据”可以轻易获取巨量的用户信息;图片、视频、位置等等用户发布的内容都是“大数据”内容,它们获取和处理的速度十分快,被投入运用的时效性很高。
在大多数网民的可视范围内,大数据主要被用于广告投放、犯罪捕捉等合法行为。
大数据将犯罪嫌疑人的相貌录入“天眼系统”,通过无处不在的监察摄像头比对行人,快速且准确地追捕到嫌疑人。它还可以用以预测犯罪行为,比如美国警方通过大数据分析出私自种植大麻的家庭都有一个共性:家庭用电量远远超出平均水平,于是大数据再帮助警方找到用电量超标的家庭,提高了侦破率。

广告行业的研究者认为,大数据的广告精准投放是对广告商和受众双方的成本节约。个性化的广告投放让广告商花费更少的钱、得到更多的购买量;对受众而言,接受不适合他们的广告也是一种注意力和时间的浪费。
这些大数据的应用的确帮助了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但数据不仅仅掌握在政府和靠谱的运营商手里。
早在2017年,IBM Security 和 Ponemon Institute研究机构联合发布了《2017年全球数据泄露成本研究》,仅仅一年内,全球范围内就发生了5207起信息泄露案件,涉及到十几亿人的隐私信息,平均每条信息会造成141美元的损失。

即使是你存储在政府机构、知名网络运营商处的信息,也不得不面临被窃取、泄露的风险。
传播学政治经济学派学者达拉斯.斯麦兹提出“ 受众商品论 ”——大众传播时代,当我们使用媒介时,实际上是在享用“免费的午餐”。一份报纸只要几毛钱、几块钱,使用社交平台甚至可以分文不花,但它们的成本远远不止这么多钱。
那么媒介如何盈利?它们通过内容吸引观众,再把观众的注意力卖给广告商,来赚取广告费。看似媒介内容是平台的“商品”,实际上观众才是真正的“商品”。

大数据时代,受众的贩卖更加直接赤裸。网络运营商们让受众拿自己的隐私来交换服务,数据的掌握者早已不满于只获取“受众的注意力”,他们将受众整个打包卖出。

2016年,刚刚考入南京邮电大学的徐玉玉接到一通电话,电话那头准确地报出了她详细的高考信息,并称有2600元的助学金要发放给她。根据对方的要求,徐玉玉把9900元的学费打给了对方账户,最后发现被全部骗走。 贫寒的徐玉玉在报案之后,难过至极,猝死在路上。
调查后发现,是一名“黑客”窃取了当年山东省五万多名高考考生的信息,把它们全部卖给了诈骗团伙。这也是大数据时代来临后,信息泄露造成的最令人痛心的案件,它不仅导致了财产的损失,更危及生命。 此外,苹果手机比安卓手机打车贵,经常订外卖导致会员价反而暴涨,生完小孩会受到无数摄影机构和辅导机构的骚扰电话……大数据杀熟的背后是我们普通人的隐私泄露。
造成隐私泄露的罪魁祸首,不止手机,还有摄像头。 在韩国,偷拍成为了一个成熟的产业链,全方位覆盖韩国女性的生活,包括公共厕所,地铁,酒店,自动扶梯——如果你一个女孩子打算去韩国旅游,而你又恰好有一个贴心的韩国朋友,TA给你最诚恳也是最务实的忠告是:上厕所前先检查一下有没有摄像头。
在RPO(韩国一个对抗偷拍的民间组织)的一个调查中,超过半数的韩国女性经历过被偷拍,甚至在大学女厕所,也被发现过有针孔摄像机,而女性的对应之策就是在外尽量不上厕所。
每个隐形针孔摄像头的背后,都藏着一个在色情网站付费的男性。

不少电影创作者,甚至对隐私泄露抱有更悲观、恐惧的想法。
美国半纪录式的惊悚片《解除好友2·暗网》将隐私信息与更恐怖的暗网犯罪联系在一起——主角无意中捡到一台电脑,身边的朋友们都无法避免地陷入极端血腥、残忍、暴力的暗网的监控和观赏中,最后走向万劫不复。

影片的惊悚之处正是它的真实性。在当下每个人的信息隐私都可能被掌控在暗处,你的电话、身份证,甚至手机摄像头对准的周遭环境,都被掌控者看在眼里。然而隐私信息会被他们用来干什么,我们却无从知晓。
我们的命运似乎都可能被拿捏,但又只能寄托于信息掌握者的“良知”。

02
大数据笼罩下,人类命运将被导向何方?

刘慈欣的作品《镜子》主角白冰,用一台超弦计算机镜像模拟出了整个宇宙的运行演化,在这台计算机上,每个普通人的行为,以及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被清晰地看到。
文中看似刚正不阿的官员配角们,被揭露出不为人知的贪腐行为;他们过去的每句言论、每个微表情都被白冰通过“镜子”看见;就连官员子女在大洋彼岸拿着赃款挥霍的情形,都被现场直播。
白冰本来只想利用计算机上展现的人性阴暗面,去政府官员那里敲诈一笔,但没想到将人类推向了一个“镜像时代”—— “全人类将面对着一面镜子,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能在镜像中精确地查到,没有任何罪行可以隐藏,每一个有罪之人,都不可避免地面临最后审判,那是没有黑暗的时代,阳光将普照到每个角落,人类社会将变得水晶般纯洁。”

刘慈欣文中的“镜子”可以被解读为,把“大数据”发展到终极形态的“网络黑镜”。在大数据无孔不入、无所不知的渗透下,人类社会被一道恢恢“天网”笼罩,人人都是被天网监视、毫无任何隐私地赤裸生活。 除了监视、审判的功能外,他还认为这面“镜子”发挥着“预知”的功能。古老的先民总结行星运行的轨迹数据,试图推算出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大数据做的是同样的事情,它更科学、更细微、也更宏大。
最后,刘慈欣借角色“首长”之口表述了对这个“镜像”时代的恐惧和悲哀——“这是一个死亡的时代”。
在道德和法律严密的监控之下,人性的自私、贪婪等等一切弱点都被扼杀,极致的高尚并没有把人类带入更高等的文明,镜像中展现出来的人类未来是“灭亡”。 真实世界中的人类文明是否也会如同科幻小说那样,走向消亡呢?

数据科学家维克托在《大数据时代》中表达了异曲同工的想法,他也认为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因此“危险不再是隐私的泄露,而是被预知的可能性”。
维克托将“人类独有的弱点、错觉、错误”视为大数据时代必有的,他认为正是人类的弱点牵就出人类伟大的创造力、直觉和天赋。
一旦大数据极度地精确,以至于人类的未来、每个个体的未来都被精准预测,我们会“失去选择的权力,会按照预测去行动”,那么人类将“失去自由意志”。
但当个人按照大数据的预测去进行犯罪行为时,他的行为不属于自己的选择,而是属于大数据的选择,那么他无需负责、不会被惩罚。伴随而之的,是公平正义的丧失。 “大数据的道路上没有戈多,我们已经在路上,晃晃悠悠。 人类的自由意志和诸神之下的尊严,会在这条道路上异化甚至消逝吗? 极目远眺,不知道世界的尽头是否是一个冷酷的仙境! 诸位为之奋斗吧,而我只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大数据时代》
-今日互动-
你如何看待大数据隐私? 参考资料: 大数据下,你的隐私荡然无存

欢迎订阅完整专栏《黑镜人生·网络生活的传播学肖像》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