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从《荣格自传》,看分析心理创始人的奇幻人生
文/师至洁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我一直对心理学家们的成长史感兴趣,因为心理学史上好多流派,每个流派研究的心理现象也各有侧重。而针对某一心理现象,互相之间也是争议不断。我总感觉每个流派的心理学家所取得成绩的背后,一定都与他们自身的人生经历有关。比如我刚刚读完的《荣格自传》这本书,确实让我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到了这位分析心理学创始人“不一样”的人生——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找了一个安静的清晨,泡上一壶喜欢的碎银子普洱茶,一口气看了下去的。

静心去看一本自己一直想看的书的时候,收获总是超出自己的预期——
一,梦境VS“秘密”伴随着荣格的童年
每个人的童年都会丰富多彩,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儿,看到一些有趣的人,也都会经历一些自己认为的“秘密”。但是大部分人对童年的记忆,会根据自己的倾向选择性的留存。而那些能深刻印在脑海里的童年事件。真的会对自己长大以后的人生产生一些深远的影响。荣格童年时期的秘密对他一生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个是童年时期的梦;一个是童年时期自己制作的“玩具”。

梦境
一个令荣格非常害怕的梦:大概在荣格三四岁的时候做过一个梦,是他记忆当中最早的一个梦。在梦中:他站在一个草地上,发现地上有一个漆黑的石头砌的矩形的洞口。因为之前从来没有见过,所以他很好奇的跑过去,看到了有通往洞穴深处的台阶,虽然自己很害怕,但最终还带着犹豫和恐惧试探的往下走去。
走到洞底看到了一扇拱门,门上挂着绿色的帘子,他很好奇。拉开帘子以后他看到了一个长方形的房间,房间的地上铺着地板,地板上还铺了一条红毯,从门口一直铺到一个比较低的台子上。台子上的是一个金色的宝座,宝座上又铺着一个红色的坐垫,在座垫上,立着一个大概1.5~2英尺粗的竖杆样的东西,那个东西很大,几乎要顶到房顶的感觉。奇怪的是,那个东西的外表居然是跟皮肤相同的颜色的肉!再往上看,那个东西的顶部是像头一样的圆东西,不过,没有脸也没有头发。当时他很害怕,吓得不敢动,因为觉得那个东西可以随时像虫子一样爬下来。正在恐惧的时候,荣格听到了上方传来母亲大声的说话:“好看看,那是食人者”,这一下他更加恐惧了。后来他满身大汗的醒来,害怕的要死。
这之后的好多个夜晚他都不敢睡着,害怕自己再梦见这些东西。很多年很久以后,他才意识到当时在梦中看到的是男性生殖器。又过了很多年,他才从那个梦中走出来。他觉得在那个时候他的精神生活就在无意识的开始了。
童年时期的一个秘密事件:10岁的时候。荣格在自己的尺子上刻了一个高约两英寸的小人,小人身穿长袍,头戴高帽,脚都锃亮的黑靴,他用墨水将它涂成黑色,再将它从尺子上锯下来,放在铅笔盒里。然后,就像很多孩子的“过家家”那样,在铅笔盒里为小人准备了一张床,还给小人做了一件大衣。然后,还在铅笔盒里放了一块黑色的石头,用水彩将石头涂成两种颜色,让这块石头看上去像被分成了上下两部分。做完之后,他把铅笔盒装在了自己的裤兜里。
后来他偷偷的将铅笔盒带到房屋顶层没有人去的阁楼里,把他们藏在了阁楼的房梁上,谁都看不到的地方,因为他感觉那里是最安全的。
以后,每当他自己感觉到压抑的时候,都会在心里默想那个被包裹严实的静卧在床的小人,还有他的那块光滑的色泽,美丽的石头。每隔几周趁没人注意到的时候会偷偷的溜上阁楼,爬上房梁打开盒子去看看。并且还会放上一个小纸卷,在盒子里那个小纸卷上写的都是最近学校发生的事,做完这些让他相当满足,简直成了他的秘密基地。
就这样,这个铅笔盒里的石头和小人陪了他很久很久。对当时的他来讲,这是一个天大的秘密!这个秘密基地,陪了他整整一年。
不过,由于受这些小人的影响,成年后的人格在院子里刻了一个很大的石头人,这个石头人就是那个木刻小人的放大版。
在《荣格自传》中,荣格曾这样描述说,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心灵的真实性,他童年的梦以及童年的经历都是有意义的,是他命运的呈现或者是他命运的密码。顺着其中的线索,我们真的可以更好的理解荣格。因为童年的一些事情,往往能预示着人的一生,人的某些意识,是有连贯色彩的。童年只是一个缩影,或者称一个开始,更多对成年起决定作用的,青春期的关系也很密切。
二,青春期中,“两个”人格VS两段怪异的经历

中学时代的荣格,深刻的感受到了他的第二人格的存在。在荣格的回忆里,“只要我独自一个人,我便会慢慢的进入到那种特殊的状态。”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他觉得自己以两种不同的身份同时生活在两个不同的时代。一个是12岁的学生,就是眼前的自己;另外一个自己只是拥有重要地位的不好惹的权威人物。前者是一位12岁的、毫无自信的中学生,后者是一个在社会上拥有自己一席之地,同时拥有绝对尊严的老人,令人尊敬重与敬畏。就是既拥有第一种人格,又追求第二种人格的安宁与孤独(日后荣格长大成熟以后,他诸多深邃的思想都与第二人格的存在有关,又带有其中学时代发现的意向的影子)。
荣格之所以当时有这样的想法,其实是来源于青春期中经历过的两段怪异的经历:一个是在父母的朋友家度假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一辆古老的绿色马车,从黑森林里驶出来,经过当时他所在的家的位置。他注意到,那个马车像是来自18世纪的古董。但是奇怪的是,总感觉那辆马车是自己的,而且自己还曾经乘坐过那辆马车……
第2个经历也让他联想到18世纪。在他的一个姨妈的家里,看到了一座18世纪的小雕像。小雕像是由两个人物相组成的彩陶作品。其中一个人是18世纪末巴塞尔名人老司徒博医生,另外一个是她的病人。老医生的雕像穿着一双搭扣鞋,荣格莫名其妙的认为那是他的鞋子,而且非常肯定的感觉自己穿过(自己心中还有那双鞋子穿在自己脚上的感觉)。不过他没有办法解释这种疯狂的感受从何而来。也没有办法解释自己对18世纪的认同感怎么来的。
他自己曾经推测过这些意念是不是与自己的祖父有关?但是祖父在他出生以前已经离世了。他压根没见过自己的祖父。
当时,同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们的感觉相同,荣格的青春期也是孤独的,是那种别人不能理解,而自己几乎难以忍受的孤独。不过,在那个时期他感觉自己的伟大成就就是“不曾与任何人谈论过他的秘密”。就是那个童年梦境中的底下宫殿和自己曾经藏在阁楼屋顶上的那个自己雕刻的小人。

或许就是这样的思维和持续探索,为荣格为日后的职业方向锚定了目标。
三,“梦境”助推了荣格大学后的职业选择
大学的时候,荣格由于读了克拉夫特艾宾的书而获得重要转变,这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学转向。克拉夫特艾宾在他的书中,把精神病患称为人格之病,这让荣格怦然心动。荣格就决定也研究精神病作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并将自己早年对自然和生物的兴趣整合在一起,以探索人类精神奥秘为宗旨。随后开始举办专业演讲和发表论文,为后来发展出分析心理学埋下了种子。

在大学考试前,荣格又做了两个梦,第1个梦里,梦到了12岁跟着父母度假时的那个黑暗森林。在梦中,荣格走到了一个古坟的旁边,开始挖掘。他发现自己挖出了一些史前动物的骨骼,这唤起了他极大的兴趣。那一刻他知道必须要了解大自然,了解自己生活的世界,了解周围的一切。
第2个梦,还是在森林中,在最阴暗的地方看到一个圆形的水塘,看到了一个最怪异也是最奇妙的动物藏在水里,露出了一半的身体,那是一只巨大的放射虫。他看见那个神奇的生物安静的躺在那儿,在他眼里这情景实在是奇妙无比,它唤醒了自己强烈的求知欲。荣格从梦中醒来的时候心里还在砰砰乱跳。
这两个梦让他坚决的选择了科学,之前的一些纠结,一些顾虑,都随之消失了。
从荣格的童年经历到青春期,到大学毕业之后的工作可以看出,他的人生其实一直在受着自己两个人格和梦境的影响,或者叫做指引。从关注神学,到研究人格,研究梦境,从事医学。到最后选择了精神病学,直到做了医生。
后来在工作当中,荣格还在一直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当大部分精神科医生只是从临床病理学关是注症状的时候,荣格自己却在反思那种症状背后的故事究竟是什么样。所以,荣格很重视病人的思想和幻象,他会花很长时间与病人交流,倾听病人描述的幻象,并试图解释那些幻象背后它们所传递出来的各种信息。
他强调病人的经历和故事都潜在着象征性。所以他努力探索有象征性的事物与意向背后的原型意义,这就是荣格的“精神病治疗活动”。荣格早期的精神病治疗活动为他的分析奠定了重要的临床基础。
后来他开始以不同的目光看待精神病患者所承受的痛苦,经常对自己的心理疗法与分析疗法提出疑问;再后来荣格又开始研究神话学,因为他认为心灵远比身体复杂也更加难以接近。他觉得心灵不并不仅仅是个人问题,也是实际性的问题,而精神科医生所需要应对的是整个世界。
写在最后:
在荣格随后的成长历程当中。可以从《荣格自传》中的描述看出。他一直在追寻着自己的潜意识,心都在自己的研究道路上。这期间无论是和弗洛伊德的合作,还是从业职业历程的转换。始终没有偏离自己从童年开始的那条探索的路径。
童年是他所有意识苏醒前的基础;青春期的经历和成长又成为他探索和研究的必经过程,而大学和职场为他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和空间,历经多年的实践和人探索后,
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出"情结"的概念,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面,创立了荣格心理学院……这些在《荣格自传》书的后半部分都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非常值得我们心理学后人去学习和思考。
其实有些人的使命从他出生开始就命中注定了,每个人来到世上,肯定有他来此生活的理由和生存的价值。从荣格的一生里,真的可以诠释出我们每个个体的使命和生存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