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用意良好”,是远远不够的
仅仅“用意良好”,是远远不够的 本文作者|万吉庆 在政治经济学中,有一组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图”vs.“后果”。 简单说,评价政策的好与坏,到底是应该看它的“意图”,还是看它所造成的后果。 以“进步主义”自居的左派,常常援引高尚的理念或意图为各种干预政策辩护,即便长期来看必然会带来恶果。保守主义者看重的则是结果,他们认为仅仅“用意良好”,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常常事与愿违,造成“非预期的后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正如前左派人士 David Horowitz 所言,“最良善的意图可能会导致最恶劣的后果。过去我信奉左派,是因为我相信它许诺的善。现在,我意识到应该根据它犯下的恶去评价它。”在“中央计划经济”、“价格管制”、“房租管制”、“最低工资法”等政策背后,我们能看到两种观念的冲突。 话说回来,为什么保守主义者如此地警惕“善意”?很大程度上因为保守主义者对“理性”和“人性”的局限有着更清醒的认识。 他们深知:社会过于复杂、理性过于脆弱,任何以“进步理想”为名的干预,都蕴含着巨大风险。至于那种根据“理性蓝图”改造社会的企图,他们更是明确断言,这种尝试只会以悲剧收尾,哈耶克称之为“致命的自负”。他们还有另一层隐忧,左派鼓吹的干预型政策,往往造成政府的扩权,而这种集中化的权力很容易被滥用,就像弗里德曼说的,“强制力量,即便最初是为了实现良好的意图才使用的,最终也会为一小撮人所攫取,他们以之来谋取私利。” 就人性而言,保守派特别是信奉基督教的保守派,对人行善的能力抱着根深蒂固的怀疑。关于这种疑虑,很少有谁比保罗说得更好,“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行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罗马书,7:18) 这种对“善意”的警惕,谈不上什么高深的理论,不过是健全的常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不鲜见,比如大家常说的“人算不如天算”、“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等。 当然,有人会说,保守派的政治观似乎合理,但未免过于“消极”,能不能提出一些积极的主张。实际上,积极的主张一直有,只不过比较低调,谈不上震撼人心,例如:践行法治,搭建市场经济的框架,维护私人财产权,尊重习俗惯例等,而这些都是哈耶克所说的“非人类有意设计的结果”。
-
豆友1736964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01 00:5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