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地”演奏斯特拉文斯基:钢琴家希尔的录音令人激赏(内附音频)
原载《音乐周报》,也许出色的现代作品演绎,就是能够打动那些对于现代作品较为隔膜的人,譬如我。当然就创作风格而言,斯特拉文斯基这些作品不算非常有挑战性。关键在于,希尔的演奏所展现的那种贯穿古今的视角,确实带给人很多享受,这就足够了。
张可驹
通常一位钢琴家的录音曲目,是人们对他建立起印象的关键。演奏者那么多,现场能听到几位?于是,乐迷对一位陌生演奏家的了解,常常始于查找他究竟录过什么唱片?
因此对于彼得·希尔(Peter Hill)这位钢琴家,人们从这个角度入手,一时间可能获得截然相反的印象。此人灌录斯特拉文斯基独奏作品的唱片非常值得一听,从中我们看到一位杰出的现代作品演绎者的形象。


希尔这位钢琴家一贯低调,录音不多,之所以出现前述情况,是由于他不多的录音基本分为现代音乐与巴赫作品两块。钢琴家最初奠定其影响的录音,是他系统灌录梅西安的钢琴作品。
梅西安的音乐对于技巧的要求很高,但人们往往会忘了那样的挑战,因为作品的风格对于听众而言,或许是有更大的挑战性。为Unicorn灌录梅西安之后,他又为Naxos先后灌录了斯特拉文斯基与第二维也纳乐派的作品各一张。
这些基本都是90年代的录音,希尔在公众层面的影响力不算很大,此时也稍有些大器晚成之感了。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对他的印象可能很多就是“专注于20世纪现代音乐的钢琴家”。


2012年以后,希尔开始在Delphian灌录巴赫的作品。这似乎并不奇怪,因为很多现代作曲家未必认同浪漫派,却往往将巴赫视为精神导师。尤其是第二维也纳乐派,因此一位专注于现代音乐的钢琴家,回过头来录巴赫,仿佛是很自然的事。可切实听过其中的部分演绎之后,我对希尔其人感到十分惊奇。
再回过头来,听了他先前录的斯特拉文斯基,收获的惊喜完全不在巴赫演绎之下,值得推荐的程度甚至还有过之。
现代音乐缺乏群众基础的重要原因,就是很多作品一方面离开自然、悦耳的旋律,另一方面也隔绝于人们容易感到亲切,引发共鸣的种种情感。音乐的价值并不完全在于“感人”,现代作品所体现的价值是一个庞大的问题,适合由专家探讨。但这些音乐陆续改变人们的审美,所带来的一种自然的变化,就是擅长现代作品的演奏家,往往也会流露出更为现代的演奏风格。

因为现代作品当中,很多确实有价值的杰作,其风格与内涵相较于浪漫派或民族乐派,都是更有一种理性的思考在其中。演奏者需要深入思考音乐之中许多内在的逻辑,这些作品也往往难弹、难记,某些代表性的现代音乐演绎者,会给人留下风格高度理性化的印象。钢琴家中的波利尼,或作为指挥家的布列兹,都是非常典型的。
希尔却在巴赫的录音中几乎走向现代式冷静解析风格的反面,以当代最温柔的音色和句法来呈现这些作品。我因为被他的巴赫迷住,转而找到这张斯特拉文斯基独奏作品。听后,感到这位钢琴家作为现代音乐演绎者的成就,很多就在于他揭示了这些作品同传统之间的深层联系——绝不仅仅是结构性的,对于赋格形态的热衷,或新古典主义的探索等等,而是走向内在的、真实感人的人性内涵。

斯特拉文斯基的钢琴音乐,其影响远远小于他的管弦乐名作,除了《选自“彼得鲁什卡”的三乐章》,因为该作是著名的难曲。可既然写出“彼得鲁什卡”这等技巧超难,魅力跨越时代的杰作,斯氏的其它钢琴独奏作品又岂能等闲视之?不过说实话,当你熟悉这些作品后,会发现它们在舞台上受到冷落也有自身的原因。
以《钢琴奏鸣曲》为例,该作的现场效果不仅绝难同“彼得鲁什卡”相比,甚至都不是很“抓人”的作品。而该作的难度,又其实是一点不低。希尔在专辑中选择了《钢琴奏鸣曲》、《小夜曲》、《探戈》、《众赞歌》不很热门的作品,也弹了“彼得鲁什卡”这部大热门。

先就“彼得鲁什卡”来说,希尔并未展现出超技大师的身手,对很多技巧难关的处理没有那种深入掌握超技美感所特有的犀利。第一乐章的速度偏自然流动,而没有强调紧张的节奏动力(应该很难做到),滑奏效果也有些暗淡。然而在钢琴家自成一体的演绎美学之内,其演绎仍深具可听性。
首先,希尔的触键风格通透圆润,而避开现代风的冷峻,或敲击性音响。处理终曲部分的最强音,他的音响会略带金属声,但整体上仍无丝毫粗糙,依旧统一在人性的美感之中。对于声部的划分,希尔给人的印象并非X光般的透视感,他自然而然地将分部线条弹清楚,以此配合音符质感丰满的演奏,同日后温情脉脉的巴赫演绎之间,颇一脉相承之处。
处理斯特拉文斯基那些吓死人的连续跳跃,这位钢琴家虽未弹出令听者肾上腺素上升的犀利,却很注意音质的均匀,以及或许是更重要的方面,即跳跃的同时,与另一只手在结构层面的平衡。这方面,某位当下颇受期待的新秀弹此曲,恰恰构成反例:“跳”得倒是轻松,但有时你会感到他的双手只是各自high,并未考虑彼此的呼应。

节奏力度很多源于超技的锐利,如前所述,希尔并非走这一路。但他以那种自然地律动统合全曲,让人不那么在意某些细节的犀利性。从那个角度来看,很多版本可能都会在波利尼的经典演绎面前失色。希尔虽然没弹出标的性的演绎,却也是亲切的一家之言。
他处理《钢琴奏鸣曲》甚至更精彩。第一乐章中,希尔把握奇诡节奏与抒情风格的主题之间,那种微妙的复风格的功力让人佩服。这无疑让我们联想到他在巴赫中所展现的多维思考与控制力。这首奏鸣曲的第三乐章中,斯特拉文斯基的声部写作之繁复,有时完全不下于“彼得鲁什卡”,只是较少那种在不同线条中展现超技的思维。
希尔在此,异常鲜明地投射出巴赫的影像——分部的明晰与智性是基础,在此之上,是真实的人性情感的流露,而非一种七巧板式的结构炫技。多声部中一丝不苟的音质把握则是非常高级的技巧。在斯氏的其它作品中,这位大师的演奏都贯彻了如此横跨古今的视角。

或许,这让希尔的演奏听起来有些“浪漫”,但钢琴家真正的目的,当是指出杰作反应其时代,贯彻始终的却是经历时代的“人”。因此,他的录音成为非常值得一听的现代作品的演绎。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当夜长评:听莱昂斯卡娅,当疲惫的云雾散去,当代舒伯特960的顶峰演绎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9人喜欢)
- 终于又能听莱昂斯卡娅的独奏会了,向这位不改初衷的大师致敬 (7人喜欢)
- 长假期间听什么?当然是顶级演绎 (9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110周年,邀请四位钢琴家谈谈他们的斯克里亚宾观点 (8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小提琴家朱凯源,他确实知道该怎么表现帕格尼尼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