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
作曲家把自己的感觉压缩成声音,听众把声音解包成自己的感觉。谈到压缩,就涉及到两点,压缩对象和压缩算法,压缩对象就是感觉,但会是简单的感觉吗?拿针扎一下,把这感觉做成一首音乐,流传300年?经典的音乐往往信息量大,耐人寻味,那么这种感觉就一定是丰富的,你可以从针扎引出,但后续的制作,怎么可能就局限在这上面?即使是不丰富的动机,也会把它扩充成丰富的。那这些丰富的感觉,也一定会是有组织的,你需要用一个东西把它们串起来,什么样的模型可以高效而无遗地涵盖这么多丰富的感觉?什么东西的信息量最大?一定是视频,最吃流量的就是视频,视频里面其实是四维的场景,所以四维场景是最具承载力的感觉容器,但它有一个限制,感觉是无形的,视频是有形,你让一个女明星去扮演大家闺秀,可是她有各种局限性,使之无法成为好你对大家闺秀的感觉。所以感觉的最佳容器是无形的四维场景,所谓的非现实情境。有了感觉,开一个非现实情境,添砖加瓦,这就是合适的压缩对象。不能把非现实情境想象成你看到的世界,这个世界就像那个女明星,有太多与大家闺秀无关的东西,非现实情境完全可以从一颗模模糊糊的树开始,然后是一个奄奄一息的乞丐扶着树,模模糊糊的天空走来一个人,把饼分给你,然后逐渐扩充。这种场景必须是由感觉驱动的,而不是风景,四维的情境只是为了让感觉好挂好把握。而压缩算法,都是抓要点,这个情境中,概要是什么,每一个对象的特点是什么,出现的次序如何安排等。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