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米干
要说普洱的特产,除了普洱茶之外,就应该说是米干了,普洱茶已经名扬天下,但在普洱本地,比之更为深入人心的却是米干。米干是普洱人制作且由普洱人消费的地道的本土产品。所以,最能代表普洱的不是普洱茶,而是米干。网上搜索“米干”,显示这种食品为普洱所独有,这个词也只有到了普洱才能听道。
米干主要有两种,豆汤米干和花生汤米干,但主料都是米干。所谓米干,类似于米粉、肠粉、河粉等,都是用米浆蒸熟后切成长条状,这种烹饪方法这在以大米为主食的南中国是很普遍的,只是米干要更加宽厚一些、松软一些。
米干的特异之处尤在于配汤,取本地圆润饱满的豌豆磨成豆粉,经三道筛滤后细如淀粉,放在锅中煮沸调成糊状,即为豆汤;花生汤的做法也类似,取本地圆润饱满的红皮花生,研磨成浆,在锅中煮沸调制成糊即为花生汤。这里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必是很难很复杂的,这两种都属于油料作物,难以熬成糊状,匠师们肯定有秘而不宣的配方和烹饪工艺。豌豆和花生并非普洱盛产,但这里的湿热气候和山地土质使这里出产的豌豆和花生有独特的味道,香而不烈,醇而不钝,回味悠长。
在普洱有很多卖米干的小店,每到用餐时间都人满为患,从早晨到半夜,常常都要排队,足见普洱人对米干的喜爱,它是普洱人的平民食品,可作为正餐,也可作早点夜宵,它几乎不进高级饭店,真正名牌的就是几家小店。老街平房,旧桌粗碗,却是人头攒动,有说有笑。取米干十余条,浇上热乎乎的豆汤或花生汤,即为一碗豆汤米干或花生汤米干,桌上摆放着各种小料:韭菜、豆芽、蒜油、酱油、醋、味精、盐、麻油、辣椒等,再配以大盘的腌萝卜和腌白菜,所有这些都由客人自取,免费添加,丰俭随己,店家并不过问,也不主动给客人服务,只看哪一种没有了就及时补上,没有挑剔的厌烦,也没有虚假的客套,客人只管安然享用,舒心如家。
不知是普洱的哪位民间美食家发明了米干,发现了米干与豆汤花生汤的绝配,松软宽厚的米干与汤混合,味道很快就互相浸润,相得益彰,边吃米干边喝汤,再辅以腌菜和小料,令人口不自禁,最终连汤都一滴不剩。
其实开始吃米干并不觉得好吃,我刚到普洱时候,第一次去吃米干,首先感到的就是豌豆的苦腥,吃过几次之后,才慢慢体味到了苦腥背后那种悠长的醇香,也深深爱上了米干。这样说来,它和普洱茶一样,不重外形的雕琢,初喝起来味道苦涩,但喝过几次,慢慢品味,才觉回香悠久,难舍难忘。
米干不像米线那样,味道鲜明,口感刺激,吃第一口就会喜欢,也不像米线有那么多的变化创新,三鲜的、鸡块的、牛肉的、排骨的等等(这大概也正是米线能够红遍全国的原因吧)。米干只固守着自己的工艺与口味,固守着豆汤花生汤,固守着那种略带苦腥的淳厚。这也正是代表了普洱人的性格吧,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小城,景色优美、人杰地灵,但位居于昆明和西双版纳两个著名的城市之间,却那样默默无闻,不张扬,不躁进,“妙曼”的享受着自己的节奏。这里的美景都是天然造设,不事人工雕琢,不同民族的人们和平相处,真诚友善,心无芥蒂,人们在街上悠然的漫步,敬天安命,泰然自若,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里,它就是一片世外桃源。我想,他们心中一定装有神灵,这种从容淡定的背后,他们肯定也曾经历尽千帆,只有走过了茶马古道的沧桑,才有今天自甘寂寞的安然。而这,正是豆汤米干的文化内涵吧。
于是,从此爱上普洱,爱上豆汤米干。
-
吉檀迦利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20 23:06:49
-
酒酿小圆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11 00:32:06
-
你是不会当树吗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05 07:50:38
-
我爱吃鸡爪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29 16:10:16
-
奥莉薇亚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21 09:34:37
-
萝拉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15 13:46:48
-
叶孤城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15 12:35:51
-
笑笑不许笑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15 07:42:44
-
马马多纳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14 22:48:07
-
葡萄波波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14 19:47:34
-
繁花似锦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14 18:2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