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的教育思想|333速记口诀|333口令|顺口溜
同学们,333重要考点口诀~会陆续更新333口诀,留言区可进行打卡哦,也可以留言区发表自己的看法~喜欢别忘了关注+点赞收藏哦~
背了忘忘了背这种现象都是正常的,一定要坚持,一遍比一遍会更加熟悉,加油 ~
简答/论述题/名词解释:考过的院校:
1.名词解释:
良知(16山东师大 16河北大学 17华东师大 20江苏师大)
2.论述题:
论述王守仁的教育思想。(16北师大16天师大 21曲师大)
评述王守仁的教育作用和儿童教育。(21福师大)
3.简述题:
述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17中国海洋大学 14鲁东大学 17江西师大 18天师大 18山东师大 15/18西华师大 18天津大学 18温州大学19闽师大 20成都大学)
知识点重要性:★★★☆☆
知识点位置:中国教育史第六章第五节
题目:论述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答案:

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是明朝中期著名的教育家。在思想主张上,他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创立了与程朱理学大相径庭的“阳明学派”(亦称“姚江学派”“王学”)。
(一)“致良知”与教育作用(名词解释)★★★☆☆
(1)“致良知”的含义:王守仁从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出发,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学以去其昏蔽”的目的是激发本心所具有的“良知”,具体内容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①“心即理”。他认为万事万物都靠心的认识而存在。万事万物都不在心外,而在心中。所以他不承认有客观存在的“理”,认为“心即理”。 ②“良知即是天理”。他又继承和发展了孟子的“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即是天理”,是“心之本体”。“良知”不仅是宇宙的造化者,还是伦理道德观念。

(2)“良知”的特点
①与生俱来,不学自能,不教自会;
②为人人所具有,不分圣愚;
③良知不会泯灭,不会消失;
④“良知”也有致命的弱点,即在与外物接触中,由于受物欲的引诱,会受昏蔽。

(3)教育的作用-“致良知”
①教育是“致良知”或者是“学以去其昏蔽”的过程。“良知”总要受到物欲的引诱,所以人人都应该受教育;教育可以除掉物欲对“良知”的昏蔽,去“明其心”。 ②王守仁认为人人都有“良知”的思想,说明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天赋条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 (名词解释/简答)★★☆☆☆
王守仁认为儿童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儿童的接受能力发展到何种程度,就对这个程度进行教学,他把这种量力施教的思想概括为“随人分限所及”。 (1)“分限”的含义:指人的认知发展水平和限度,具体表述如下。 ①教育应该顾及儿童的实际接受能力。但教育者往往不顾及儿童的实际能力,将高深知识灌输给他们,就像一桶水浇在幼苗上,毫无益处。教育的功劳就是随时扩充,把握住“勿助勿忘”的分寸。 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教师不应该贪图读书的数量,应该重视精读,反复研读和咀嚼,学习的实质就在精,而不在多。 ③教学留有余地,顺应儿童的性情。教育应保持儿童的学习兴趣,使儿童不会因为学习艰苦而厌学。

(2)“随人分限所及”的含义 ①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要因材施教。施教的分量、内容以及方法都要因人而异,起到“益精其能”的效果。 ②对于每个人而言,要循序渐进。教学的分量要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基础,在“分限”内恰到好处地施教。 ③对于教师而言,还要量力施教。儿童的接受能力发展到何种程度,就对这个程度进行教学,不要揠苗助长。

评价:这一原则承认人的个体差异,承认教育的作用,把教学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在那个年代生活的王守仁就能提出这样的思想是难能可贵的。
(三)论教学(名词解释)★★☆☆☆
(1)在教学内容方面:王守仁认为凡是有助于“求其心”者均可作为教学内容,读经、习礼、写字、弹琴、习射等,都要学习。读经的作用是帮助学习者明本心,但“六经”不过是人“心”展开过程的记载,其作用无非是帮助人明白和发展“心”中的“理”。所以,王守仁认为,读书不能迷信书中的东西,认为“‘六经’皆史”而已。 (2)在道德与修养方面:强调事上磨炼(这里的“事”指“人事”)。静处体悟,省察克治,贵于改过。

(四)论儿童教育(简答/论述)
★★★★★
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比较集中地阐发了他的儿童教育思想。
(1)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及儿童的身心特点
王守仁对当时束缚儿童、摧残儿童的教育进行了尖锐的抨击。他认为当时的儿童教育,只注重读书考试,对儿童一味要求约束而不知正面引导,期望其聪明却不知用善法来培养。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把他们当做小大人。
(2)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
儿童的性情总是爱好嬉游,厌恶约束,因此强调一定要注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保护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注意顺应儿童的性情。以诱导、启发,来代替“督”、“责”等传统手段。
(3)“歌诗”“读书”“习礼”的教育内容
“歌诗”“读书”“习礼”都有各自独特的作用,应该加以综合运用。这些内容的选择是为了培养意志,调理性情,在潜移默化中消除其鄙音,化除其粗顽,让儿童日渐礼义而不觉其苦,进人中和而不知其故,在品德、知识,身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4)“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
教学应量力而行,盈科而进,因材施教。王阳明多次强调要“随人分限所及”,所谓分限,是指儿童的认识水平和限度。他以走路为喻,婴儿只能扶着墙壁学习站立、移步,幼童可以在庭院中走、跑、跳、登。
(5)“诱”“导”“讽”的教育方法
采用“诱”“导”“讽”的“栽培涵养之方”,即以诱导、启发、讽劝的方法代替传统的“督”“责”“罚”的方法。
(6)动静搭配、体脑并用的教育程序
主张动静搭配、体脑并用,要精心安排课程,使儿童既得到道德熏陶,又能学到知识、锻炼身体。

评价:
优点:尽管王守仁进行儿童教育的目的是灌输封建伦理道德,但是他要求顺应儿童的性情,依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施教,使儿童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发展,反映了他教育思想的自然主义倾向。早在15、16世纪就提出这一思想,实在难能可贵。
局限性:王守仁进行儿童教育的目的是灌输封建伦理道德。
以上内容出自-333葵花宝典口诀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