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意的体用(上)
【138】-意的体用
来书云:“教人以致知、明德,而戒其即物穷理,诚使昏暗之士深居端坐,不闻教告,遂能至于知致而德明乎?纵令静而有觉,稍悟本性,则亦定慧无用之见,果能知古今、达事变而致用于天下国家之实否乎?其曰‘知者意之体,物者意之用’‘格物如格君心之非之格①’,语虽超悟独得,不踵陈见,抑恐于道未相吻合?”
①《孟子·离娄篇》:“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顾东桥这封回信,写的比较尖锐。他说,你阳明先生教人致知、明德,却禁止他们即物穷理,等于让人深居端坐,不接触外界,这怎么可能做到致知、明德呢?
你又说,即物穷理在事事物物上的求是不对的,应该向自己内心求。悟性不高的人,就会理解成内心才是最重要的,外面无所谓。这样就会误导这些人,找个安静的地方一坐,不管天下事,外边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和我没关系。就算是这些人在静坐中有所觉悟,稍能悟到自己本来具有的天性,也只是佛家那些定慧之类无法入世治世的东西,是没有办法真正应对入世治世的实务的,更是偏离了“修齐治平”的儒家根本。你这个搞法,纯粹是误人子弟。
还有,你讲的“格物”的‘格’字如同‘格君心之非’的‘格’字,这些话虽然说得超尘脱俗,听着好像见地很高,但似乎和儒道并不相符。
显然顾东桥的认知有些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了。学习心学的时候,很忌讳思维是直线的。凡是和中华文化相关的东西,都要先把“三易之道”(简易,变易,不易《易论》郑玄)放在前面,不能非黑即白,非对即错,搞绝对化。
-
刘长志儒学实解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07 21: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