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功课:关于交易的理解
1.对金融市场交易的理解
交易是指双方以货币及服务为媒介的价值的交换。现实里的交易可以是以物易物(例如同等价值的商品交换),也可以是以钱换钱(货币交换);金融市场的交易多半是指,以股票、基金、外汇、现货、期货、期权等标的为主的价值交换,根据不同标的的价格波动,来赚取中间的差价,也就是俗称的做交易。 交易的三项基本要素,即:健康的心态、符合逻辑的交易系统和良好的资金管理计划。交易必须以清晰明确的原则为基础。交易时必须分析自己的感受,以确信所做的决策有合理的依据,同时还要设计资金管理计划,以免蒙受一连串的损失导致出局。
一旦决定入市,交易就开始了;只有到决定清仓卖出时,交易才结束。大多数人交易部分出于理性,部分出于非理性。理性体现在希望大赚一笔;非理性体现在赌博和寻求刺激。大多数交易者没有意识到他们内心中的非理性动机。然而,非理性动机容易导致情绪化交易,进而导致赔钱。
交易是零和游戏(不考虑交易佣金的话)。市场上的每一个人都想着自己能比别人聪明,从而赚到别人手中的钱,市场环境的残酷性是独一无二,因为每个人都是你的对手,当然你也是每个人的对手。可是,有些时候,对手也是可以转换为队友的,就如多头空头会随时转换一样。当你们形成价值共识时,一起推高/做低价格时,在默契下形成了利益同盟。收益与风险相伴相生,风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对风险进行充分的评估就盲目入场,需要在交易前就根据自己的交易系统制定交易计划;市场永远是对的,没人能保证每次交易都能够取得成功,错误无法避免,重要的是坚决贯彻交易系统。正因为市场的残酷性,首先得保证自己不被踢出局,才会有后续的可能。这就要求我们作出合理的交易决策并贯彻,同时做好资金管理计划,保证在交易市场中存活下来。
交易表面上看似容易,实际并非如此。学会交易需要花费艰辛的劳动、时间、精力和金钱。只有少数人能上升到职业水准,并通过交易维持生计。
(本理解基于最近在看的《以交易为生》、飘香老师所写的《交易文集》部分内容和自身交易实践的理解整理而成。勉强算进入股市交易大半年,交易实践的积累还不够多,因此对交易的理解尚且不够深入,望指点!)
2. 一句话描述,下列人物或机构的盈利方式
- 沃伦·巴菲特
选择一家好公司,买入并长期持有,获得累计回报。
- 本杰明·格雷厄姆
利用市场短期经常无效,寻找价格低于有形资产账面价值的股票,等市场自身来纠正,从而获取利润。
- 创投基金
投资参股前景看好的新创公司,甘愿承担失败风险,以追求较大的投资回报。
-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
利用美国、日本和欧洲各国政府债券等固定收益投资工具进行套利交易。
- Archegos
高杠杆借贷扩大投资资金,选择不同的投资策略,最大程度地获取回报。
- 伯纳德·麦道夫
玩“庞氏骗局”进行金融欺诈。
- 公募基金公司
规模越大、申赎越频繁,赚取的管理费越多。
- 理查德·丹尼斯
追随趋势,低买高卖。
- 杰西·利物莫
以研究大盘趋势为基础,追随领头股票,集中火力,进行右侧交易。
- 老鼠仓
庄家在用公有资金在拉升股价之前,先用自己个人(机构负责人,操盘手及其亲属,关系户)的资金在低位建仓,待用公有资金拉升到高位后个人仓位率先卖出获利。
- 银行做市交易
提供买卖报价为金融产品制造市场,不收取佣金,靠买卖价差(买入价稍低于卖出价)挣服务的钱,毛利率很低,但风险很小,不受市场波动影响,稳定盈利。
- 经济学家
除去工资收入外,咨询费、演讲费和版权费构成了收入的另一部分。
- 大学金融、财经、商科教授
教职的工资收入,咨询费、演讲费、培训费和版权费构成了收入的另一部分,甚至可能占大部分。
3.自己计划学习的交易,和上述哪个人物或机构比较接近,其中还有哪些差异?
计划学习的交易和杰西·利弗莫尔/理查德·丹尼斯比较接近。经济学家、教授要求理论知识丰富,且研究深入,本人并非科班出身,偏离相关职业发展路径,目前也无意往该方向发展,安身立命要紧;相关金融机构/公司的交易方式,除却道德风险,有资质与资本要求,相距甚远;对于想尽可能尽快实现财富积累的人来说,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在前期并不适用,绝对收益不高,短期财富积累相对较慢。格雷厄姆的交易方式,需要很强的财务知识与研报分析能力,同时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深入研究,目前的知识储备不够,能够花费的时间也相对不足。杰西·利弗莫尔/理查德·丹尼斯的趋势交易符合目前逐渐建立的交易理念,灵活性高,且时间允许进行相关的交易。与利弗莫尔的差异在于:天分相较不足,但花时间和精力上去可以弥补一部分;未建立自己的交易系统,交易实践不足,逐渐探索中…
-
大花棉被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02 16:4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