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城大的学习感悟
不要说什么学习无用论。这和越无知越无畏一样的道理,越是知道得少越是以为自己懂的多,以为知道通往罗马的那一条路,越是懂得多见识广,才知道原来通往罗马不止那一条路。所以这才有了越博学的人越谦虚。
你说这两年的学习经历有没有必要,花了时间花了金钱。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也很感激这次学习的机会。就好像毕业要求的毕业论文,其实无论的写的内容是什么,开放的写,内容不限制,考察的是你的一种能力,研究能力,是不是具备了硕士水平的研究能力。然而这种研究能力是非常具有逻辑性的,要不然就会是该论据不足以支撑该观念,该观念不足以得出该结论了。其实这种研究能力,放在生活和工作中,一样可适用,它能使你的工作安排逻辑严谨,你想要做的是什么目标,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你想通过什么方法,为什么选择这个方法,通过这个方法的分析,能否得到你想要的结论,得出的结论是否还有改进的空间,其实是非常完整、逻辑清晰的做事框架。这也是我突然能够理解为什么好的工作单位需要高学历,因为高学历培养出来的人,具备这样完整的思维逻辑,指导他如何做好工作,而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东飞西撞,耗费掉无用的时间和功力,虽然不说研究方法(做事方法)选择不对也可能造成无效的时间浪费。也能理解了为什么创新创造上有大贡献的人都来自于高学府培养出来的人才,而且都不是死读书的人。
还是讲究这个学习能力,用小学至初中高中大学的受教育程度标准来区分这个学习能力,因为它本身是一个无法量化的标准。到了大学,读的是哪里的大学,来判断你具备了如何的学习能力。我想,这个判断的标准大体能筛选出来合格的人才,然而也会有些误差,比如能考上是因为比较好的掌握了考核的内容,这时候到底学生是具备了好的学习能力还是掌握了好的学习内容就判断不清了。这是自变量因变量上面的误差吧我想?因而有些因为掌握了好的学习内容上了高学府的人,因为没有具备好的学习能力或者说没有懂得如何将学习能力转化在工作上(噢,那这就叫应变能力,也能说是应变能力差了些),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上并不如意,因而社会上些许人得出来这样的结论,畅谈学习无用论,唉,这个话题现在想来也是没有讨论的必要,那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应变能力上面比较弱的人,也因人情世故不练达,也成了人们口中的"死读书"。如果过分扎头专研,也有可能"出不来",在学术上必须是以严谨的态度研究,但是在生活中,到底需要什么程度的严谨就是另一回事了。因此也就有了科研的某些人,分不清工作和生活需要两种模式,钻牛角尖放在科研中才能找到新成果,放在生活中会反倒会引起种种的不适,毕竟,生活除了大自然规律外没有太多一定的规则。生活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交往,更多的不是科学道理而是人情往来世故。
这个学习能力,包括用人单位想要的具备好的学习能力转化成的工作能力,我想主要构成都是逻辑思维,有个完整的学习做事框架。因而也会产生没上过大学,没受过多高等的教育,仍然能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突出的人。那是因为最终目的是具备完整的思维逻辑,而培养这种能力的路径并不只有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仅仅是路径方式的其中之一,只能说通过这种路径,能较大概率较为成功的培养出具备该能力的人才,因而普遍认同这样的方式罢了。所以还是一个充分必要条件的问题。因此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能通过自己的方式使自己具备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只能说是获取能力的路径不同。因而读了大学不一定是有完整的逻辑思维能力,具备完整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一定是通过读大学。所以关键还是在培养逻辑思维,通过怎样的方式,是值得探讨的一个内容。
所以说澳城大的读书吧,至少让我在这上面能捋清楚,也能让我清楚知道育儿的目标是什么,再去探讨该怎么做的问题。那么在育儿上面是不是也有贡献了?(这回知道了为什么鼓励双博士学位生娃,也知道了为什么有些学校要考察父母背景,应该是知道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父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通过父母良好教育的孩子不会有太出格的事情,因而能使学校的学习环境提升一个档次,提升学校的名声。能理解学校的做法,这是筛选的一种方式,只不过要考虑这样的方式筛选的结果不一定完全准确罢了,然而好的学习环境也未必通过这样筛选才能达成。)
延展开了,还是回归学习感悟上。
论学校的学习环境,是非常开放的,这也是我觉得与内地非常不同的地方。刚开学的时候,要做什么完全没有像内地有组织有安排,就是通过邮件(嗯对,沟通的方式主要还是邮件),告诉你一个流程,然后你自己走,中间会有人员可以咨询,那只是咨询,作为辅助。像以前大学开学,咱们是车站有车接,到校有签到处,接着有学长学姐一对一带着你告诉你这儿是你宿舍,这儿可以充饭卡,不会陌生不会害怕,晚上班级一聚,开个班会选个班长,再加个辅导员,齐了。这很组织化很团结化。澳城大开学不会,我班在哪?我宿舍有没有?班,上课才知道吧。宿舍,不一定学校安排,可以自己找,找哪随你,那找不到呢?那还是你自己安排。什么事都由你自己来,不懂可以问,问谁?抓哪个同学哪个老师就问哪个吧。看似是很乱,其实还是一个讲究个体的方式。这也是中西方教育的区别,中式讲究组织化,你会感觉到有组织的团结一心的温暖,精神上容易达到统一,也讲究服从组织纪律性,听安排。西式讲究个性化,我告诉你这个目的,过程怎么样随你,不懂你可以寻求帮助,但是还是由你决定,因而这个开放的过程容易产生多样化,创造性。中西式的教育各有各的好吧,中式容易缺乏创新创造,没有主动性,千篇一律,过分听从安排。西式容易缺乏组织纪律,矫枉过正可能会太过强调个性化,畅谈个人主义,没有集体观念,忘乎了我也是集体之中的一个人,没有集体责任心,牺牲自我的精神。所以这放在育儿中,我想,让他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应该有些清晰了,中式的组织意识教育为主,通过课余生活补充西式的创新个性发展的培养。
在澳城大,老师的要求基本围绕这个宗旨:你说什么你写什么都可以,观点没有对错之分,要求的是你叙述的依据可以支撑你的观点,逻辑清晰。这也是我感觉和内地教育最大的不同:观点没有对错之分,鼓励你叙述你的观点,开放性的探讨。虽然理都这么个理,懂都懂,但是真的能在教学中做到的真的只有境外大学。从小到高中的教育,基本都是答案式应试教育,我们太多的被灌以对或不对的要求了,要知道,很多东西尚且没有对错定论。我这个从小三好学生培养出来的乖孩子,不免有了些应试教育的思维惯性。这也是我在澳城大课堂中感受到思维无法拓展开的局限。这时候,以前没有太多应试教育痕迹的俏学生,就略微具有优势了。境外教育,鼓励你探讨(对,上课动不动就是小组讨论,一开始还觉得很水,聊聊天一下子课堂时间就划过去了),鼓励你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一开始还觉得老师才讲几句,老是让学生讲,讲讲课堂时间又过去了,没听到老师讲几句,都让学生讲),不强调课本知识,课本让学生自己回家看(研究生应该具备读书能力),课堂只是一个听闻老师了解,听闻同学观点,畅所欲言的地方,强调的是说,是交流,不是听课本也不是看书。这样课堂区别教育出来的成果也就有了学生是读课本能力强,还是表达交流能力强的区别。
通过以上几点回顾,总结以下几点需要关注的育儿上想要培养的能力:
1.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整体到局部的把握)
读书阅读能力:从目录内容选书,从目录读书,把握整理,再到章节。如何选书、如何读书
2.应变能力(最终目标明确,到达目的的路径发生转变该怎么做?换汤不换药,掌握了合理的方法后如何应用各个方面?)
3.组织能力(集体荣誉感,集体责任心,这是中国社会环境生活的必要条件)
4.创造能力(目的是最终确定的,但是路径可以不同,不要过多的安排,给予开放的路径选择空间,鼓励多样性,鼓励创新创造)
5.表达能力(多听不同的观点,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多给说的机会,倾听为主,让孩子敢说,敢交流)
另外附个写论文的感悟:
一开始写论文,其实也没有任何方向,就一点一点摸索,一个值得回顾的是,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迅速收集材料迅速学习。当然书籍期刊文献类的会更系统化,比如知网。但是这个过程也发现了台湾的书籍会比较接地气,讲究落地实践化,而不是空谈大道理,光有框架没有内容的形式主义。第二个值得回顾的是,方法很重要。一开始用问卷调查法,其实根本没办法切合主题,硬是推动,越是无法前进。卡在问卷题目上很久,收集的结果也无法分析,所以如果采用错了方法,可能会跑错了方向,浪费了时间,做了无用功。后来在导师指导下用了层次分析法才足以推动展开。在此之前,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层次分析法,足以说明本人的知识面局限,也见识到导师的知识范围宽广。第三个值得回顾的是自学能力得到提升,总之学校要求的是论文,怎么展开,怎么叙述,采用什么方法,自己摸索,请教导师,自己学习,在指定时间内完成这样的一项学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