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房这件事
换房这件事,早在我和老余恋爱时就开始谋划。
老余的第一套房子是2016年年初买的,他买进后,上海的房价开启又一轮疯涨模式。
2015年,老余的几个同事相继结婚买房,也撺掇老余买房。老余有户口,但他很穷,他爹妈也一样,买房的事儿一直拖到2016年开年——他揣着10万年终奖,找他姨借了10万,又找同事借了30万,花了一个礼拜看了三套房,然后就把房子定下来了。97年的老房子,50平,多层,7楼。买完没多久,他就去国外搬砖了,房子租了出去,直到2018年秋天他从国外工地回来。
当时我24岁,还在老家工作,正和驴子谋划着一起去上海闯几年。
“你准备去几年?什么时候找对象?”我妈问。
“不知道。”我说。
2019年下半年,老余工作调动,从设计部门转到市场部门,平时经常出差,周末回来就拉着我一起看链家。老余的房子买入价三万八,当时涨到五万左右,想在同地段换两居,还是要找人借钱。
有时候我俩还会在附近转悠,看别人家的小区。
“换房别买顶楼了,1楼好,1楼有院子。”我说。
“好。”老余说,他想了想,又说:“还是等等吧,等满5年再说。”
“为啥要满5年?”我问。我当时是真不懂二手房交易乱七八糟的政策和税,当然,现在还是不太懂。
“满五唯一少交税,房子比较好卖。”老余信誓旦旦地说。
后来我才知道,他其实也不太明白。
接下来是疫情,老余没法出差,继续在家里云看房,看几天就念叨:“你说疫情之后,这房价是涨还是跌啊?”
我:“不知道,你现在愁也没用,反正房子还没满5年。”
疫情缓解后,小区看房的人明显多了,老余开始频繁出差,而我加班加成狗,看房这事儿就搁置了。
去年7月,老余的同事抱了个闺女,想着换套学区房,600+抢了一套,一个月后,涨到了700+。
去年11月,我从当代周扒皮的公司离职,进了一个小公司,一个东北姐姐在我后边几天入职,她正为换房的事忙得焦头烂额。
从她口中我才得知,去年下半年房价涨得离谱。她原先的一居室,18年300+买进,涨到了500+,果断卖了,卖完房就辞了职,想先享受一下生活,再换房找工作。结果她看中的房子全都水涨船高,眼瞅着就要换不起了,于是赶紧定了一套,赶紧找工作。
她以过来人的口吻劝我说:“你们赶紧买吧,房子还会涨的。”
我说:“我们的房子还没满5年呢。”
她说:“满2年就可以了。”
事实证明她说得对!11月份,她在宝山中环买了一套60多平的两居,430+,今年1月,她接到中介的电话,问她:xx小区有一套70平不到的两居,510要不要?xx小区就是她换房的小区,也就是说,2个月的时间她的新房子涨了将近20%。而二手房普通住宅满五年免征增值税的新政,1月22号才开始执行。
然而,我和老余还是没有意识到房价暴涨的严重程度。我们依然悠哉悠哉云看房,想着反正还没满五年。
老余甚至还想买个学区房。
如果我能穿越,我一定要穿回去啐他一句:“别做梦了!咱能买得起赶紧买了吧。”
但老余那段时间一直在出差,就算我穿回去啐了他,他也没空回来干活儿。于是我们只能看着收藏夹里的房子一个个成交,或者一个个涨到我们买不起的价位。
当务之急是把房子先卖了。其实我们小区的房价也随这波行情涨到6万左右,但我们很了解自己房子的劣势——7楼,没有电梯,破破烂烂老装修,卖相是在堪忧,所以并没有涨价,维持了5.3万/平的价格。链家带了几波人看房,都是单身小姐姐,都没看中。
后来被永轩的中介截了胡,一对准备结婚的小年轻买了下来,1月21号晚上9点左右交了定金,晚上10点左右新政出台——虽然新政对我们这笔买卖没啥影响,虽然我们的挂价并不高,虽然老余还主动让了2万块,但那对小情侣,依然觉得自己吃了亏,把冰箱和洗衣机要去了才甘心。
不过好歹顺利卖掉了。
接下来就是看房,当时临近春节,房价涨得房东们心态稳如泰山,房都不给看。在原先定的锦绣、金杨、三林几个地方看了几轮后,老余急性子又上来了:“不换了!换个屁啊!换不起!谁爱换谁换去!”
我:“谁换谁是狗!”
老余:“汪汪汪!”
后来我妈在家打扫卫生摔伤了腿,我回家照顾她,老余又自己去看了几次房,都没特别合适的。事情就拖到了春节后。
春节之后市场依然火热,房东们依然岿然不动,老余的心态也稳了,实在不行,还可以买新房——后来我算了一个新楼盘的得房率,emmmm,不到70%。老余再次暴走:“二手房的税、新房的公摊面积,老百姓的钱都是血汗钱啊!真是要逼死人!”
我:“你说得对!”
而且……涨了这一轮,即便后来调控下来了,看中的几个地方我们也买不起了……
从开始的中环内学区房,到后来中环内就好学区无所谓了,再到后来别出外环。云看房的范围也从浦东扩大到闵行闸北普陀,最后发现,只有房价洼地大宝山还能买得起。
3月下旬的一个周末,我们去宝山看了房,一个08年的拆迁小区,看了3套房子,又在外边转了一圈,小区是多层,楼不多,楼间距大,绿化不错,去年刚做过美丽家园整改,墙刷成红白色,和春天的新绿搭起来很好看。老余说:“要么就在这定下来?”
我说:“我觉得可以。”
然后就愉快地交了定金——比老余买第一套房磨叽了不少,但也算迅速。
交了定金,我回家找亲戚借钱。
我跟我妈说:“5年之前的现在,我还没去上海呢。”
我妈说:“谁能想到你最后居然在上海成了家。”
我说:“这大概就是人各有命吧。”
我妈说:“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