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角度认识“中年危机”,从心理上看见《可塑的我》
朋友诉苦,说自己最近很郁闷,感觉被世界抛弃了,万念俱灰,活着没什么意思,经常看着窗外的车流人潮,想从楼上跳下去,结束这一切。我吓了一大跳,连忙安慰她,以身说法,告诉她,自己如何好容易脱出曾经的困境,她要引以为戒。 原来她的爱人出轨了,自己工作上,原本有望进一步的机会,被关系不错的同事截胡,她遭遇了严重的所谓“中年危机”。 她不知道怎样处理,一直对自己无微不至的丈夫,竟然背着自己,在外面有了新欢;也不知道到底要如何跟工作中,曾业务不如自己的好同事,变成如今的上司相处。 她想离婚,可儿子马上高考,这时候离婚,怕对孩子有影响;若不离婚,她又不能忍受,丈夫对自己的背叛。 在工作中,原本自己这次的晋升机会最大,可面对突然变成上司的好同事,她没法忍受这种心理上的落差,感觉自己被愚弄了,自尊心很强的她,受不了这份羞辱。 人生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有各种烦恼,但最难以承受的是遭遇这种“中年危机”。因为,自己辛苦经营十年、二十几年的婚姻,付出的太多,遭遇背叛,心理打击巨大。 工作中的人事变故,常让人猝不及防,上面有年轻人的追赶,下面有自己思想的僵化和工作技能的可选择性少。 想辞职换工作,年龄大了,不好找;想学新技能,思想和体力都跟不上,感觉来不及。当这些矛盾找不到好的办法解决时,就会让人痛苦、无力、焦虑、甚至抑郁。 有的人抑郁严重时,实在让困顿的心找不到出口,就会逃避,或把自己封闭起来,丧失参与社会的功能,或选择轻生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摆脱这种痛苦。 其实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尤其是人的心理是可以重建的,人之所以会出现各种危机,是自己的心理营养不良,造成的。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心理学家之陈婕君,在《可塑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的35堂必修课中,告诉我们,在心理学意义上的中年危机,一般发生在35-40岁,但这个危机的潜伏期很长。 中年危机的潜伏期一般从25岁开始,而其根源在18-25岁,如在这个阶段打好根基,25-35岁能够稳定发展并自我改变,中年危机会以“中年黄金期”的面貌出现。 但现实是,很少人能以“中年黄金期”的姿态来度过35-40岁。大多数人,会出现我朋友以及曾经的我,那样这样的中年危机。 这是因,大多数人,在人生成长的历程中,经历过一些打击、精神食物短缺,造成了心理上的营养不良,会表现为心理体质的不强壮。到了中年遇到各种难题时,就会感觉力不从心,感觉生活失控。 但其实,每个人都可以重新把过去缺失的心理营养补回来,通过调节心理和个人的心智发展,把“中年危机”转变为珍贵的“中年黄金期”。 在心理学看来,所有的焦虑都像晴雨表,焦虑在告诉你,你曾经的选择或决定不明智。 我们一直认为有问题的是焦虑本身,应该消除焦虑、抑郁。其实不然。 不管是青春期还是中年危机,都是人内心正常的发展过程,就如种子发芽,是利用内置的发展动力,冲破束缚的过程。若动力不足,就会变成内心的冲突引发焦虑。 心理学家认为,所谓的“中年危机”,其实就是人在拥有了一定人生经验后,需要进入另一个人生阶段时,动荡不安的心理状态。人若理不清,就是焦虑、抑郁。 中年危机只是一个复习、深化人生经验,准备进入下一人生阶段的过程。它只是一个成长过程的开始,而不是最终结果。人是可通过不断学习改变而成长的在,最后破茧成蝶,蜕变成最美丽的模样。 我们只有真正弄明白情绪、想法、行动三者之间的关系,且可理解一个人的心理与外资发展过程。合理整合理顺它们,就可重塑自我,改变现状。

-
张梦真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11 07:5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