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上)
第一篇 历史性的转折-1917年革命 姚海
俄国存在两个根深蒂固的长期矛盾,即新兴资产阶级自由派与沙皇专制之间的政治权力矛盾,以及土地兼并导致的佃农贫农与大地主间的经济矛盾
1906-1911年的斯托雷平改革解决了土地问题,将公社份地私有化,彻底的瓦解了俄国农业的封建残余,但是在政治改革方面,斯托雷平遇到了保守派强大的阻力,随着1911年遇刺,尼古拉越发的专制反动,俄国和平改革的希望越发渺茫,政治氛围极端化
在战时,自由派决定利用战争机会逐步获得控制国家机构的实权,组建的地方自治联合会承担了后勤工作并逐步被纳入杜马。1916年,杜马再提要求建立议会责任内阁,并再一次遭到沙皇的否决
1917年2月23日(俄历),彼得格勒12.8万工人(占全市工人的32%)举行一次抗议面包不足,政府专制的罢工,此次罢工与以往看起来并无不同,却没想到成为二月革命的导火索。
随后几天跟随罢工的人数越来越多,起初只是观望并表达支持的各政党也开始参与进来,至25日,罢工总人数达30.6万人,颇具规模。
26日,彼得格勒军区司令 哈巴罗夫 接到沙皇军令--制止首都骚乱。在镇压中,巴甫洛夫近卫团第四连的士兵拒绝执镇压命令而遭到逮捕,当晚,沙皇解散了杜马
27日情况突变,为声援被关押的巴甫洛夫近卫团士兵,整个彼得格勒卫戍部队的三分之一即66700士兵加入了游行队伍。
28日,起义士兵达到12万人,哈巴罗夫撤出彼得格勒,首都处于无政府状态
3月1日,几乎全部的首都卫戍部队选择起义
关于政体问题,杜马原意是想尼古拉传位于儿子,而尼古拉却想传位于兄弟米哈伊尔大公,3月3日,以罗将柯和克伦斯基为代表的一派说服米哈伊尔大公,在制宪会议没有完成之前,不要就任沙皇,大公同意,也最终丢掉了延续罗曼诺夫王朝的机会
当时仍由孟什维克以及社会革命党把持的苏维埃认同国家杜马的权威,他们的理论是主张合法的先建立资产阶级宪政体系,自身则维持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监督反对党。
3月中旬,流亡在外的布尔什维克高层领导人加米涅夫与斯大林回到了彼得格勒,并在26日的《真理报》上申明了对临时政府的支持,同时也呼吁终结战争
4月3日,列宁抵达彼得格勒,并颁布《四月纲领》,决定组建苏维埃共和国,不接受临时政府,但在4月8日的表决会议上,他的纲领遭到13票反对,2票赞成,1票弃权的彻底失败
但是列宁的主张在基层获得了认可,并在4月下旬的党第7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以多数通过了四月纲领
7月3日爆发了50万人规模的武装游行,喊出一切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史称七月事件。武装游行的爆发是自发的,由第一机枪团士兵提出,获得了卫戍部队以及工人的支持。之所以爆发游行,原因在于临时政府出现了针对乌克兰问题的政策分歧导致分裂,还有卫戍部队拒绝被分派到前线的算计。
布尔什维克第一反应并不支持此次起义,直到当天晚上7点,加米涅夫才对起义公开表示承认,布尔什维克开始介入领导此次起义,一些激进分子甚至打算借机武装推翻临时政府。但是夜深后起义人数大为减少,布尔什维克又转而取消了此次支持。
7月4日,示威延续,在外度假的列宁紧急回到彼得格勒,但是他认为此时夺权还不够成熟,前线士兵的支持还不够,5日凌晨,中央委员会通过决议倡导停止示威。列宁等人被指控勾结德国煽动了此次起义,被迫转入地下活动
7月事件导致首届临时政府内阁垮台,以克伦斯基为首的第二届内阁,其中8人来自社会革命党,人民社会主义党以及孟什维克,7人来自立宪民主党等自由主义党派,这届内阁获得了苏维埃的支持,双权力局面看似得到缓解。
但是新内阁虽然获得了支持却仍然无法控制混乱的无政府局面。8月20日,立宪民主党党内多数票通过了建立军事专政。8月24日,新任俄军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将军试图进行军事政变,妄图建立军事独裁政府,未遂,于9月1日遭到逮捕。克伦斯基将立宪民主党踢出内阁并自任总司令,史称八月叛乱
8月叛乱导致支持军事叛乱的右翼政党名声扫地,而时任内阁把精力放在战争上而忽视了民众迫切需要的土地分配与停战要求,布尔什维克抓住机遇在月底成功获得了彼得格勒苏维埃的领导权
9月14日,排除了资产阶级分子的,由苏维埃挑头的制宪会议召开,1000余名代表中布尔什维克占有89名,在会议上各方无法达成一致,多数人依然认为抛去资产阶级的支持而建立的社会主义政府没有生命力
10月中旬,布尔什维克党内开始研讨武装起义的可能性,托洛茨基,列宁等激进派支持,加米涅夫与季诺维也夫等表示对成功率有所怀疑,但当10月25日(俄历)起义真正爆发时,布尔什维克的停战口号获得了早已无心恋战的军队的支持,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夺得了政权。
布尔什维克掌权后第一个问题就是面对迟迟没有召开的立宪会议,在临时政府阶段,也许是出于对民众提出的土地以及停战问题的顾虑以及客观形势的混乱,立宪会议没有召开。
在1918年1月5日,立宪会议正式召开时,布尔什维克发现他的120名代表仅是410名代表中的少数,右派社会革命的占237名,大会拒绝将布尔什维克提交的《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力宣言》提交讨论。次日,立宪会议被布尔什维克驱逐解散
出人意料的是此举并没有对布尔什维克带来多大的损害,一来是俄国民主基础薄弱 二来是布尔什维克已经获得了民众的欢迎,为了讨好民众不惜前后多次改变立场。尤其是以土地问题讨好仍占俄国五分之四的农民,为了停战而讨好军队。
政治危机中苏俄国家功能的转化 朱小萍 余伟民
1918年9月,俄国陷入红白内战,布尔什维克推行战时经济政策,颇有成效,至1920年,内战基本结束时,共党仍然决定延续战时经济政策,推行余粮征集并要求居民联保当形式,极大的打击了生产积极性。
整个1920年,俄国工农业近乎于崩盘,谷物产量为战前的54%。工业产量仅为战前的7/1
1920年,俄国乡村地区频发暴动,次年由于粮食供应不足,工人也开始多发罢工,大量工厂停工,工人数量 仅为战前一半。俄国进入了政治危机。
1921年2月,彼得格勒的特鲁博奇工厂工人举行会议,要求取消共党专政进行苏维埃的自由选举,很快被镇压,多名工人遭到逮捕。
消息传到不远的俄波罗的海舰队基地---喀郎施塔德,2月27日,基地士兵通过决议,提出15点改革建议(P100-101),大致上就是举行自由选举,取消战时经济政策
很快士兵组建了革命临时委员会并全面接管了基地,共党从逃离的党员报告中,将此次事件定义为反革命叛乱
3月6日,俄共向格朗施塔德发出最后通牒,24小时内停止骚乱,否则将出动武力镇压
3月8日,俄共正式向格朗施塔德发动进攻,并同日举行了 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会上通过了“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俄共镇压的需求急迫,必须在海水解冻,格朗施塔德可以获得外围援助前攻占要塞,但是军队中普遍对基地抱有同情,战斗意志不高,图哈切夫斯基负责镇压总指挥。
3月11日,格朗施塔德接受了立宪派的粮食援助,这样就做实了他们是白卫军分子的宣传
3月18日,红军攻占基地,部分革命人员约8000人逃往芬兰
事后军事法庭对2103人处以枪决,6459人判以监禁。在1921年的调查报告中承认此次事件并没有反革命组织与外国间谍的参与,是一次自发的对现政权不满的军变。但官方一直坚持此次事件是一次反革命事件
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十字路口 郑异凡
粮食征收制在沙俄时代就有施行,深为农民所厌恶,1919年孟什维克就表示对此政策的反对。1920年托洛茨基再提出降低征收比例。但是列宁始终不肯退让,直到20年一系列的农民叛乱以及格朗施塔德水兵叛乱事件爆发。
俄共十大会议上推行了“新经济政策”,而本计划于2月6日举行的大会一再拖延直到3月8日俄共决定武力镇压水兵叛乱。而如果按期举行,这些麻烦本可以避免。
6月,政治局正式通过了“新经济政策”纲领,大体上是以实物税替代粮食征收,允许农民保有余粮并以此进行交换,在工业方面放开中小工业,允许承包,工人薪资与劳动生产率挂钩,简而言之,新经济政策加入了非常多的市场元素
新经济政策获得了成功,在农业方面产量逐步提高,共党也逐步开放市场允许外资进入,官僚体系大为缩减,3/2的企业不再归中央管理而自负盈亏,俄国开始重建金融体系,使用以黄金储备为基准的新卢布货币。
在新经济政策的施行年中,也出现过危机,如1923年夏发生了工业品价格暴涨而农产品收购价持续走低,1928年出现经济作物与粮价比不合理导致农民不出售谷物。这两次危机最后都是通过强制的行政措施得以解决,体现了苏联体制的特点
新经济政策一直以来被党高层视作对小农的妥协退让,有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除了布哈林,李可夫外,没有几人为此政策背书。
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斯大林均属于反新经济政策的强硬派,尤其在斯大林掌权后,在29年12月斯大林宣布让新经济政策见鬼去
新经济政策客观上造成了农村的阶层分化,富农的出现引发了高层的恐资症,对富农课重税打击了生产的积极性, 而高层则迷恋权力实施违背市场规律的计划经济,食品不足问题一直困扰着苏联,农民一直都不是苏联的核心支持者
苏联官册制度与干部状况 黄立 茀
1923年11月,苏联建立 “等级官员名册”简称 官册制度,持续到89年10月
1919年,俄共第八次代表大会正式组建中央组织局,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员会书记处,其中组织局负责向全国各地调配干部,而此时正值战争,干部的任免非常草率
1923年,莫洛托夫掌管首届中央组织局委员会,颁布了《关于任命制》,建立官员名册,规范了任命程序细则,苏联官僚体制逐步规范化
苏联初期严重缺乏高技术管理人才,不得不使用昔日帝国的人才,但却始终对他们不信任,在很多领域党员干部比例刚刚过半,官册制度意味着中央完全掌控了大大小小的官员任命,哪怕在宪法中一些职务是应该由选举产生。
在政治斗争中,掌控了官员任免权的斯大林正是利用这个将反对派拥护者逐步调离中央,同时将心腹安插身边。
为了笼络工人阶级,党开始大量任免工人出身的党员做干部,但是导致干部的整体受教育素养急转直下。
列宁曾制定35级工资表,而党干部的平均工资仅在20级出头,但是党员干部有很多隐性福利,更大的住房,更优先的病床等。
在新经济政策推行后,市场开始活跃也开始催生大量腐败,共党也曾做过反腐工作但没有建立长效监督机构。21年8月-22年3月,有1.7万起贪腐涉案人员被开除党,共党的腐败现象是长期存在的,至少伴随着整个新经济政策期间
1920-30年代苏联领导干部住房问题研究 张丹
新经济政策施行前,苏联采取居民公社制度,大体上同一工作单位的人居住在一起,高层领导即使有优待也并不多高,挑出结构比较好的十三座楼做为特供领导的苏维埃楼,供高层居住,列宁与妻子和母亲分主在两居室中。
居民公社系统不是主流形式,而是一种迎合意识形态的宣传品,他于1931年寿终正寝。
1919年苏联规定人均居住面积至少8平米,1926年调查显示人均5.9平米.40年进一步下降至4平米。而与此同时,领导干部的人均居住面积至少是普通人的4-6倍,更高层的更有独立别墅
由对抗到承认:1917-1933年美苏关系 沈莉华
一战前美国对俄投资6800万美元,在战争中和临时政府时期仍然在扩大,而布尔什维克上台后推行国有化使一切化为乌有
1918年3月15日,《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达成,俄德媾和,严重触怒了协约国
1918年7月8日,美日达成共同出兵支援反苏维埃的身在西伯利亚的捷克斯洛伐克兵团,美日各出7000人
1919年3月在共产国际建立后,美国恰逢国内多发恐怖主义事件,被指为共党和无政府主义者所为,引发红色恐怖,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大追捕
1917-1920年间,美国向反布尔什维克各组织拨款7730万美元,对波兰进行大规模军事援助。
1920年7月,美出台《科尔比照会》明确了对苏采取对抗不承认的外交策略,此策略贯穿了哈丁柯立芝政府。
1921-23年间,苏联遭遇饥荒,不得不向不久前还在阴谋推翻他的西方国家求援,美国承担了主要的救援责任,向苏联运送78.7万吨物资,救助灾民855万人,近一半的苏联饥民受惠。
即使是救援,苏联也对美国不敢掉以轻心 ,美国也事实上多利用救援之便,以停止援助威胁苏联。而苏联则一直怀疑美国借机向农民进行反布尔什维克宣传以及收集情报
1922年,苏联开始出口粮食,美国援助小组听闻停止了援助,并于次年归国
1930年,美国进入大萧条,欧洲贸易极度萎缩,美国迫切的需要新的市场,而苏联则刚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对机器设备有强烈需求,经济因素成为两国迫切需要建交的一个因素
此外,德国与日本各自的扩张也引起了美国的警觉,美国需要与苏联建交,并利用苏联来制衡日德两国。
1933年10月,罗斯福主动邀请苏联进行外交谈判,此前都是苏联主动要与美国结交未果
1933年11月16日,经过十日谈判双方达成外交关系,谈判重点在于三方面
1:美国反感苏联利用第三共产国际对美国进行颠覆活动,要求予以取缔,苏联拒绝,美国默认
2:美国要求在苏美籍公民拥有信仰自由,苏联接受
3:双方达成历史债务清算
苏联30年代大清洗 徐天新
大清洗始于1934年底基洛夫被害案,终于二战爆发前的1939年初,是一次针对党政军内部施行的“纠察”运动
大清洗的原始档案在苏联解体后有过解密,但部分被销毁,有些被篡改。赫鲁晓夫与戈尔巴乔夫时代均对大清洗运动的受害者进行过一些调查与平反
1927年斯大林在政治斗争中胜出,次年便开始施展强硬手腕,先是1928年在乌克兰强行推进农庄集体化,1929年审判“拯救乌克兰联盟”子虚乌有的称其有分裂倾向。1930年,判处“劳动农民党”阴谋武装起义,高层48人死刑,逮捕人数过千。30年年末,判处“工业党”里通外国,涉案人员超过2000人
1931年,对前孟什维克成员进行审核,多名高层再遭牢狱。短短数年,监狱已经多达80万人,其中有相当多的工程师技术人员
斯大林推行的极左的农庄集体化政策遭到了部分官员的质疑,这些人员无一例外的被开除出党,运气好的被流放,更多的是比枪决。包括:俄罗斯联邦人民委员会主席 瑟尔佐夫 ,外高加索边疆区第一书记 BB 洛米纳泽,还有“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联盟”成员,其首领为 MH 柳亭,曾为候补中央委员,“斯米尔诺夫反党集团”“乌克兰民族主义者斯克雷普尼克集团”
1933年1月,党中央委员会通过《关于清党》决议,施行了一年半的清党运动,200多万党员中18%被清除,其中15%党员属于自愿退出。
1934年7月,国家政治保卫总局并入苏联内部人民委员部,是清洗运动的机构,34年亚戈达 36年叶若夫 38年12月贝利亚 先后掌管内务部
1934年11月,内务部设置特别会议,特别会议可以绕过监察与司法系统,独自进行审判,往往在证据不足,没有见过证人与被告的情况下判决就已经下达。内务部有独立的下属分支机关遍布各地,不归当地党政管理,俨然一个东厂
1934年6月,中央颁布《关于客观参与》法律,认定罪犯家属无论是否知情,是否参与均需付连带责任,施行连坐制
1935年4月,规定12岁即可判刑,最高死刑,此后苏联经常利用小孩的生命来胁迫其父母
1937年,将酷刑合法化,名其名曰“肉体感化”
1934年12月1日,23年当选中央委员的谢尔盖 希洛夫遇刺身亡,拉开了党内清洗的序幕。刺客为列昂尼德 尼古拉耶夫,曾被开除出党,谋划过两次行刺未果。斯大林很快指责雇佣尼古拉耶夫的幕后i黑手是季诺维也夫与加米涅夫,两人于12月26日被捕,此二人在当时早已不是政治中心人物,在与斯大林对抗中落败,曾两次被开除出党。
1935年,在没有任何实证的情况下,军事法庭判处季诺维也夫10年监禁,加米涅夫5年监禁
1936年,打击面扩大到托洛茨基分子,皆以反革命恐怖主义之名。掌管内务部的叶若夫深知斯大林的算盘,大肆捏造案件,集中火力打击反对派,严刑逼供
1936年4月9日,打击面扩大到军方,叶若夫上报斯大林,苏联副国防人民委员图哈切夫斯基意图政变推翻斯大林。
1963年8月,曾经批判斯大林强制推行集体化农庄改革的 布哈林,李可夫,托姆斯基被冠以妄图恢复资本主义制度而遭到逮捕,于38年枪决
1937年5月,德国伪造与图哈切夫斯基联络的信件,意图让苏联更加混乱。同月22日,图哈切夫斯基被捕,次月被处决
1937年7月,打击面扩大到前富农与反苏维埃分子,历时一年多,78.7万人被捕,38.6玩人被处决,38万人被流放
1937年8月开启反民族主义分子的清洗,仅三个月就处决了24.7万人
1937年10月,对一切投诚分子无论其动机如何,一律进行逮捕,在苏的德裔共党超过7成被逮捕
据统计,1917年领导十月革命的中央委员会21名成员中11人被处死。1922年列宁最后出席的俄共十一次代表大会的27名中央委员中16名被处死。简而言之,苏联的政治元老几乎仅剩斯大林一人
对军方的肃反同样凶残,被处决的有:5名元帅中的3名,16位集团军司令,副司令中的15位,67名军长中的60位,199名师长中的136人。全部4名空军高级将领,全部6名海军上将,15名海军中将中的9人。全部17名集团军政务及副政务,29名军政委中的25人,总计高级军官被处决者近万人
根据档案来看,上报的逮捕名单中,斯大林签署362份,莫洛托夫签署373份,伏罗希洛夫195份,卡冈维诺奇191份,日丹诺夫177份。实际签署名单更要多于这些。
1938年9月英法德达成慕尼黑协议,引起苏联警觉,3个月后苏联逐步停止了大清洗运动
清洗人员数据表----P357
整个30年代,有档案的逮捕达287万人,72.6万人被处决
1930年建立劳动改造管理总局即古拉格,主要关押短期徒刑犯人,32年全苏有11个劳改营,40年有53个劳改营,475个劳改区,关押166万人。35-40年间,劳改营死亡了34万人
大清洗的总规模米高扬提出自35年-41年有1900万人遭到迫害,处死700万。前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克留奇科夫说,30-53年间有377万人遭到迫害,雅科夫列夫则说有480万。
古拉格:苏联强制劳动经济体系的形成 李庆华
古拉格承担了大批劳动任务,在开凿运河,挖矿,修铁路方面有其突出,47-48年间古拉格在工业设施建设的比重从24.6%升至30.5%,1949年为21.3%,古拉格被苏联学者视为最大的经济单位。
1918年10月,人民委员会通过对非劳动者施行强制劳动即劳动改造教育的决议,正式开启古拉格历史。古拉格内不仅关押囚犯,更有的是昔日的剥削阶级以及厌恶劳动者,在古拉格接受强制劳动并获得报酬,其开支也由其报酬承担,整体劳改营实现自负盈亏
1925年,苏共十四大提出要建立工业化强国,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劳改营的劳动力成为至为关键的要素。
© 本文版权归 leonardozha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