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穷理与良知(下)
【137】-穷理与良知(下)
您说的“非学问思辨以明天下之理”,举出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来穷尽天下的理,单单没提到“笃行”。是因为您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当作是“知”,认为穷尽天下的理是不需要“行”的。
问题是,天下岂有不“行”的“学”?岂有不“行”就能穷尽道理的?天下的事情没有只有“知”而没有“行”的,也没有只有“行”没有“知”的。这里强调一下,心学的“行”是从感知到开始,也就是从心的一涌动,就是行的开始了。
程颢先生说,“只穷理,便尽性至命。”意思是只有将“仁”做到极致,才能称为“穷仁之理”;将“义”做到极致,才能称为“穷义之理”。“仁”做到极致,就是穷尽了“仁”的性了,“义”做到了极致,就是穷尽了“义”的性。
按照您的逻辑,“穷理”只需要自己认为功德圆满就可以了,却没有付诸于“行”,只做了半截子就认为圆满结束了,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呢?
所以,认为懂得了却没做到,不能算是为学,更不能算是穷理。要知道“知行合一”是齐头并行,不可分割的,所以“知”“行”是一件事,不可以分为两件事来看。
天地万物之理,不外乎这颗认知的心。天地万物与我的心是个交互关系,每个人基于经历,认知等等因素,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譬如同样一棵树,在一个木匠眼里就是一件家具的原料;在一个园艺师的眼里,就是实现艺术的材料。同样的一棵树,在不同的木匠眼里也是不同,在甲的眼里是个桌子的原料,在乙的眼里则是个椅子的原料。我认知到的“理”,是我的心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与张三李四的“理”是有分别的。张三李四告诉我的“理”,只有我的心也如此认知,才是我的“天下之理”。从这个角度来说,把我认知到的“理”归于天地万物,而不是我的“心”,就好比将“心”与“理”一分为二了。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功夫,是个踏踏实实的为学功夫。即便是“困知勉行”的人,只要付出别人百倍的功夫,踏踏实实的去做,假以时日,一样可以做到“尽性知天”的境界,究其根本,无非是“致良知”而已。并不需要增加一丝一毫别的东西。
如果穷尽天下之理,不向内求于心,反而去天地万物上去寻找。那么舍弃了我心中的良知,对“善恶真假”,又用什么去体察呢?
您说的“气拘物蔽”,根本原因是不知道心外无理而已,想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对症下药,从根本入手。这个根本就是内求于心的“致良知”而不是向外物寻求去除蔽障的办法,那样无疑是缘木求鱼了。人眼睛有毛病了,应该好好吃药治病,而不是昏头昏脑的寻求更清晰的外界。
至于“纵情恣意”的危害,根本原因是自己的良知不够真切,心没有做好身之主宰而已。如果天理落在心体上,良知充盈,心居于正位,垂拱而治,又怎么可能有什么“纵情恣意”呢?
“知行合一”这件事,实在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关键,不能不说清楚,您不要觉得我的用词太尖刻。但是这部分不说清楚不行,不说清楚会误导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