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又是一年清明。
在南京,大街小巷的青团早已上市,碧青的婴儿拳头一般大小的糯米团子,圆滚滚、软糯糯,里面裹着甜软的红豆沙、咸鲜的肉松蛋黄,或是香酥的芝麻花生碎。外边的糯米皮一般用艾草汁或麦青汁染色,也有用菠菜汁,入口有淡淡的青草香,仿佛把这个清新绵软、细雨霏霏的春天全部吃进了嘴里。
但今天我们不说青团,说一说另一种和清明有关的食物——青精饭。
青精饭是寒食节的时令美食。冬至过后的第一百零五天,禁火三日,只吃冷食,谓之寒食。寒食一般在清明的前一二天,二者的习俗也渐渐多有重叠,后世甚至合二为一,成为大家祭祖扫墓,踏青春游的好时节。
青精饭的做法很简单。署名为梁克家的《淳熙三山志》记载:“南烛木冬夏长青,取其叶捣碎,渍米为饭,染成绀青之色,日进一合,可以延年。”即用南烛叶(也叫乌饭叶)捣汁浸米,蒸熟即可,蒸制后的米饭呈乌青色,由此也被称之为“乌饭”。
青精饭一直被认为有养生的功效,最早也是作为道家养生延年方剂而出现在典籍中。晋代葛洪《神仙传》里有载:“太极真人以太极青精饭上仙灵文授之,可按而合服。(王)褒按方合练,服之五年,色如少女。”杜甫的《赠李白》中也写道:“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仇兆鳌《杜诗详注》引道家仙书《三洞珠囊》云:“王褒,字子登,汉王陵七世孙,服青精䭀饭,趋步峻峰如飞鸟。”青精饭是否真的能够驻颜益寿不得而知,但可以看出,在道家方士眼中,它早已被传得神乎其神,可谓居家旅行、修仙飞天,必备良方。
大概是受佛道合流的影响,道教的养生仙方也逐渐被佛教“偷师”,成为佛教的斋饭。到了宋代,青精饭甚至成了四月初八浴佛节的节令食品。《本草纲目》“青精乾石饭”条云:“此饭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之释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耳。”浴佛日那天,人们煮乌米饭以供佛,又称之为“阿弥饭”,将乌米饭制成糕点状,也称“乌米糕”。记录苏州一带民俗的清人笔记《清嘉录》有云:“市肆煮青精饭为糕式,居人买以供佛,名曰‘阿弥饭’,亦名‘乌米糕’。”
寒食节食用青精饭的习俗出现在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引《零陵总记》云:“杨桐叶、细冬青,临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道家谓之青精乾石饭。”青精饭制法简便,易贮存、好携带,《本草拾遗》形容它“米粒紧小,袋盛之,可适远方……益颜色,坚筋骨,能行”,看来很适合不生火开灶的寒食,寒食吃青精饭的习俗也就逐渐流传下来。
不过,青精饭又实在不能像粽子、月饼那般,成为寒食节的专属美食,因为关于它的民俗实在不少。除了前面所说的四月初八浴佛节与寒食节外,浙江杭州一带往往在立夏吃乌饭,福建一带食用乌饭却是在三月三,简直是时令美食中的海王。
作为海王,青精饭的吃法自然也各不相同,到了现代更是五花八门。可蒸熟后直接食之,碧青油亮,香糯清甜;也可以趁热撒上白糖,让绵密的甜意伴着热腾腾的米香融进味蕾中;也可以放凉切成块蘸红糖,或者撒上各色干果碎,做成酸甜可口的乌饭糕;也可以像卷寿司一样包上油条、杏仁碎,或者任何喜欢的内馅儿,做成乌饭粢饭团;甚至可以和端午梦幻联动,做一做乌饭粽。
在南京,吃乌饭的习俗是在四月初八,《金陵岁时记》记载:“(乌饭),释家乃于四月初八供以造佛,吾乡每届是日,沿途争卖,以当点心。”但掐指一算,来南京快两年了,似乎从没见到过乌饭的身影,是我太宅,还是太耳目闭塞,想到这里,遗憾的泪水不禁从嘴角流了下来。如果大家知道南京哪里有好吃的乌饭,请安利我,或者投喂我(不要脸),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