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才女李清照的幸与不幸
世人眼里的人生幸事有三大桩:出身于钟鼎之家,婚配为神仙眷侣,名留于青史典籍。 这些,李清照都得到过。 作为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李清照,自睁开一双朦胧幼眼,她的粉红小拳头就捏了中华五千年来无数女子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一副好牌:李清照的父亲是宋哲宗年间的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相当于现在的厅局级干部,与廖正一、李禧、董荣三人并称为苏门“后四学士”。李清照的母亲王氏是宋神宗年间的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几代娘家人都荣登进士,门第高贵。李清照的生母去世得早,父亲念她嬛嬛无依,特意视作掌上明珠来抚养。李清照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原生家庭里,不但享受着华衣美食,同时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习俗。李格非思想开明,让她从小就读书识字,诵读百家,并请著名文学家晁补之做女儿的授业恩师。李清照年未及笄,才学已开始渐露头角。父亲李格非喜悦之余,又带着她参加名流圈子里的“文化沙龙”。一时间,李清照成为了汴梁城里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谁会不喜欢她呢? 豆蔻年华,容颜娇俏,又兼锦心绣口,贝齿轻吟之间,一篇篇星耀霞蒸的词文便应运而生。 谁会不敬畏她呢? 明眸如水,纤手香凝,轻唤一声“丫鬟磨墨”,字迹未干之际,比她年老几十岁的大学士张耒的诗文被她压了下去,还被她一通含沙射影的玩讽刺。 那年那月,李清照才15岁。 15岁的花姑娘,一脸不驯,如小兽般奶凶奶凶,却不令人心生厌。大人们都爱她的惊才绝艳。她也知道大人们都是爱她的,继续恃才(靓)行凶,逮住苏轼、晏殊、柳永、欧阳修一类的主流文豪一通乱怼,硬是怼出了一篇震动四方的《词论》! ——柳永,你不是凡有井水处,皆能歌你的词么?那是乡野村姑没见识,不清楚你写的都是些三俗的玩意,登不上大雅之堂! ——苏东坡伯伯,你不是学究天人的大学问家么,可是你写的长短句糙得比树皮都硬,经常不着五线谱的调! ——欧阳修老先生,你是不是在醉翁亭喝酒喝大了伤了脑袋,你看你写的那叫词?知不知道填词要根据宫商角徽羽分音的! ——王安石,你写的那些……那叫笑话! ——秦观,你就是假大空的代言人……好比小家碧玉,后天打扮得再漂亮,骨子里还是没有大家闺秀的气质! ——曾巩,你写的就是垃圾;贺铸,你写的也是垃圾;还有黄庭坚、晏几道……恕我直言,被点名的各位都是垃圾! 怼完了,舒坦了。李清照不忘提出新观点。她专门强调了唐朝开元、天宝年间,有一个民间歌手李八郎,表面看着不起眼,结果一张嘴让满座皆惊。李八郎唱到情处,听歌的人们纷纷落泪。因为词是需要唱出来的。所以李清照说:“盖诗文分平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可惜词到了宋朝,逐渐衰退了歌唱的特色,只剩下词牌而已。而我们李大姑娘填的词,既朗朗上口,又具有诗情画意,读者无论是默读还是吟诵还是歌咏,均能收获满满的美感。 不信你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你就说美不美吧,你就说赞不赞吧! 不信你再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你就说好不好吧,你就说溜不溜吧! 不信你继续看: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你就说香不香吧,你就说艳不艳吧! 姿态如此嚣艳的李清照,谁能舍得讨厌呢?追求者都快踩破了李家门槛。李格非在女儿的婚嫁一事上,更是尊重李清照的意见,为她挑选了合她心意的才子赵明诚。赵明诚大李清照三岁,喜好文学,钟爱书画,尤其擅长金石鉴赏,也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里走出的翩翩佳公子。赵李两家门当户对,赵明诚与李清照更是两情相悦。他们俩的结合还打破了封建体制的桎梏,婚前面对面相亲了一回。 赵明诚借口请教李父学问跑到李家,正好撞见花园里荡秋千的李清照,李清照羞涩躲闪,慌得鞋子都没穿好,跑回绣房门边,不忘回头多看两眼大帅哥,顺便拈起一支青梅假装嗅闻做掩饰。如此纯情浪漫的才子佳人,他们的婚姻应该是恩爱的,幸福的,天长地久的。 确实,刚结婚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确实是把日子过成诗的。那时,赵明诚还是个太学生,每到月初与十五回家跟李清照团聚,他得先跑到当铺把衣服典了来换取生活费。这生活费里还要空出一些去相国寺购买碑文。李清照感慨“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与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葛天氏之民”是指他们过着原始社会里无为而治的日子。无为而治,自然是滋味清苦。李清照婚前在娘家养尊处优惯了的,婚后却要饭蔬衣练,一切从简。偶打牙祭,也要倚靠赵明诚买碑文之余带回来的“果实”——或时令水果,或地方特产。李清照回忆这段新婚生活,情不自禁地用了“咀嚼”二字,可见有多缺吃的。好在,俩人的感情在这个时期非常融洽。后来赵明诚有收入了,回家把工资交给媳妇了。李清照继续过着“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的日子,她把生活里的余钱都用到支持丈夫收集文物与书画方面。那些山珍海味,不过是鱼生火,肉生痰,哪里及得上李清照与赵明诚“会意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的精神愉悦?那些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哪里及得上李清照与赵明诚“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的人生志向? 当赵明诚做了官,他与李清照的婚姻就遭遇了政治方面的考验。北宋发生了著名“元佑党争”。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因反对新政,被贬为庶民。赵明诚他爹赵挺之遭到奸相蔡京的迫害,以“力庇元佑奸党”的罪名被罢官查办,不久染病身亡。赵家兄弟三人也被革去官职,遣回故土青州。李清照根据朝廷的诏书“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通婚,元祐党人子弟不得居京”,与赵明诚一起回到青州。 青州依山傍水,远离京师,名胜古迹众多,让李清照心喜欢生。她借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把所住房屋取名为“归来堂”,并引用其中一句“审容膝之易安”,将居室称为“易安室”,自号“易安居士”。赵明诚趁机出游访古,撰写《金石录》。这对小夫妻在青州过了十年岁月静好的光阴,却不料宦海风云变幻莫测,赵明诚又得到机会做官去了。李清照未能随同,不得不与赵明诚分居。问题就在分居之后发生。赵明诚对李清照的感情有了变化,有了“章台冶游”之嫌,就是犯了成龙所说的很多男人都犯过的错误——去烟花之地找女人,也有一说是纳妾。 李清照得知此事,心有不甘却无可奈何。北宋的官场有一条奇葩规定,即地方官不能携带家属上任。导致北宋官员纳妾买婢之风长盛不衰。李清照为了排遣郁闷,写下了《多丽》一词: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这首词明里歌颂菊花,实际暗含酸楚。因为有微红醉脸的杨贵妃、娇柔愁眉的孙寿,偷香的韩令、傅粉的徐娘妄图与孤傲高洁的白菊花比美,下片又连用两典,一是陈交莆于汉皋山下的艳遇,二是班婕妤因赵飞燕而失宠的故事,借此发泄自己被赵明诚辜负的不满。 即使李清照与赵明诚之后得以重聚,人事的多年沉浮与世事的阴晴圆缺,早已让一个明媚少女蜕变成为一个深宅怨妇。李清照察觉到赵明诚与她感情变淡,在《感怀》一诗里写道:“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何至此。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静中我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那个曾经将学术与艺术作为毕生追求的赵明诚已经消失了,如今的赵明诚每天奔波于酒宴之中,醉心于钱财当中,一天到晚除了蝇营狗苟无所专注,李清照大失所望。加上二人长年无子,生出许多罅隙。没过多久,李清照独自一人,又回归了青州。 其实,男女情爱由浓转淡,乃是古今许多夫妻均需体验的过程。唐朝诗人李冶曾经用“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来形容世间复杂而又脆弱的情感关系。只是其中复杂之味尚可忍耐,脆弱之处却令人难以想象,空叫人瞠目结舌。 公元1129年,已经身为江宁知府的赵明诚,得到调任湖州知府的命令。按照惯例,他应办理好交接手续再离开湖州。却临时得到消息:御营统制官王亦准备阴谋叛乱。赵明诚一听,二话不说扭头就跑,不但置全城百姓的安危于不顾,他的老婆李清照也同样被舍弃。待到叛乱被镇压下去,赵明诚被朝廷革职,不久又任湖州知府。李清照在送别之时大喊着问他:“假如城里局势紧急,我该怎么办呀?”赵明诚却戟手遥应曰:“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实在万不得已的话,你就先丢掉包裹箱笼,再丢掉衣服被褥,再丢掉书册卷轴,再丢掉古董,只是那些宗庙祭器和礼乐之器,你必须得抱着背着。如果我这些心爱的宝贝毁了,你也就自戕谢罪吧!)”遂驰马而去。 眼见成婚多年的丈夫如此懦弱与凉薄,李清照负气含恨地写下了千古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还有个更极端的例子:当赵明诚急吼吼地赶到宋高宗驻跸的建康,他身体却不争气地病倒了。李清照赶来,赵明诚已经病入膏肓。据李清照的形容,赵明诚写了首诗之后就“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就是没给她留下什么财产。李清照感慨:大枭雄曹操好色一世,临死还特意在《遗令》中分配遗产,不忘给小老婆们一些香料,鼓励她们学习编织鞋子换钱度日。李清照在赵明诚这里,收获的仅仅是原配赵夫人的虚名与为他保存金石古物的责任了。 想当初,他们也是郎情妾意爱过的。 想当年,他们也是如胶似漆好过的。 想在他们物质匮乏却情感浓烈的岁月里,每年寒冬下大雪,李清照喜欢扯着赵明诚的衣袖出门。他们戴着笠披着蓑,任雪花沾满头身,却绕着南京城一路溜达。那些寒冷没有冻伤他们的情感,反而让李清照灵感大发,频出妙句,又要赵明诚相和。赵明诚满嘴叫苦,却从来没有反对过爱妻的浪漫情怀。 想在他们岁月静好又现世安稳的时光里,每次煮好了茶,李清照要求赵明诚陪她玩“最强大脑”——一个人提问另一个人某典故出自哪本书哪一卷哪一行?谁答对了谁先喝茶。有一次玩得太开心,李清照不小心把茶水泼到赵明诚的衣服上。赵明诚哪里舍得怪罪,他只会一脸宠溺地拥着李清照,逗着李清照。 想在他们海誓山盟与花前月下的记忆里,李清照化着淡淡妆,穿着一身绛红透视装,半露出雪白的酥胸与藕臂,召唤着夫君与她一起享受夏夜碧纱橱的竹枕与凉簟。云雨之后,她特地写下一篇文雅小黄词递给赵明诚作为闺房之乐,浑不顾忌外人怎么看。 谁知道,谁承想,随着际遇的变化,随着年岁的增长,李清照失去的不仅是爱情,还有家国;李清照失去的不仅是家庭,还有健康。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在战乱中居无定所,无奈去投靠同父异母的弟弟李迒。李清照49岁那年,李迒念她中年丧夫又病体孱弱,匆匆忙忙给她定了一门亲事,让她在身心疲惫的状况下与时任右奉承郎临诸军审计司的低级官吏张汝舟成婚。张汝舟出身市井,并无真才实学,还比李清照小十多岁。他觊觎赵明诚生前收藏的大量文物,花言巧语骗了李家的信任。当生米煮成熟饭,张汝舟迅速露出了獠牙,他经常向李清照索要藏品,一旦不得便对她拳打脚踢。李清照一怒走近衙门,以举报张汝舟弄虚作假骗取官职的真相,强烈要求与他离婚。张汝舟也以"妄增举数入官"之罪被撤职查办,发配柳州。 宋朝《刑统》规定:妻子讼告丈夫,即便事实确凿,罪名成立,妻子也需连带着坐上两年牢。李清照为了离婚而入狱,在牢房里呆了九天即出狱。后人有怀疑李清照的表妹是秦桧的老婆王氏,王氏动用了关系让李清照重获自由。实际不然。李清照极其鄙夷秦桧的为人,与秦桧一家素无交往。在李清照身陷囹圄之际,当时的翰林大学士綦崇礼念着他与赵明诚的交情,向宋高宗汇报了李清照被骗婚的经过。宋高宗怜悯李清照,特许她无罪释放。李清照出狱后,专门写了一封信向綦崇礼表示感谢,即《投翰林学士崇礼启》一文。在信中,李清照痛心疾首地倾诉自己闪婚闪离的痛苦,也猜到了她一定会因此事被后人耻笑。 可是在那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月,没有谋生能力与一男半女,长年流落异乡的一个弱女子,她渴望的仅仅是有个家,好平平安安、平平淡淡、平平凡凡地活下去啊! 可惜命运只给了李清照半世的幸运,她自靖康之变之后就没过一天舒心的日子。她宛如忘望宇杜鹃,声声泣血:“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到了52岁那一年,李清照已成耄耄嫠妇,又以不胜凄凉愁苦的笔调写下《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读《漱玉词》,我替李清照感到悲凉,又为李清照心生敬佩。忘了是谁说:“才子而美姿容,佳人而工著作,必不永年。”此言纯属放屁。比如李清照,她享年七十三岁,留下佳作无数,虽然苦难深重,却如一只河蚌,将血泪化作一粒粒的珍珠,留在了历史长河,也让自己的灵魂在历史长河里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