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一小学生疑遭老师辱骂后坠亡”,孩子遭遇情绪危机,家长应如何处理?


一大遭刷新闻,看到了一个令我十分痛心的事件:

具体来说就是,女孩一直在语文老师处补习,已经补习了好几年;
现在数学老师也想有偿补课,就在课堂上统计班里有哪些孩子在语文老师处补课,女孩没有承认,就被数学老师公开辱骂;
而女孩的妈妈反应,女儿刚回到家,她就接到了了女儿语文老师的电话,说“数学老师把他们都告了”。
而从女孩所住小区电梯监控里拍到的画面看,孩子进电梯后一直在抹眼泪,抬手擦眼睛的动作重复了好几次;
而下午再次出门上学时,悲剧发生,女孩从32楼坠亡,目前事故判断为自杀。
消息一经暴露,网友们都气疯了:
“数学老师明目张胆开补习班也就算了,还明目张胆地向学生打听,还因此辱骂学生,还有语文老师反而电话来责怪死者家属怎么把他们都说出来了,一个个怎么为人师表?”
“心痛!孩子是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补课拼火的牺牲品!恶语伤人六月寒,这数学老师简直师德丧尽!”
“看到这样的新闻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心痛!愤怒!却又无能为力……”
“坚决查处恶劣行为的老师!”
……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网友满满的怒意,而我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看着自己活泼可爱的孩子正蹦蹦跳跳地走在上学的路上,想着那个在电梯里还在抹眼泪的女孩,内心更是心痛地无以言表:
从中午放学回家,到她下午出门上学前,尤其是当她站在32楼向下凝望时,她的内心会是怎样的委屈、愤怒、恐惧?
这是世界上暴风雨太多,作为家长,我们没有能力也不应该去为孩子挡住所有的风雨,让他们做一辈子温室里的花朵;
可是,当孩子遭遇突如其来的重大心理打击时,要怎么做,家长才能保护好这些娇嫩的小苗,才能让孩子感受不那么糟糕,不至于在暴风雨中被连根拔起?


处理孩子心理危机的第一步,是慎重对待孩子的情绪。
很多家长会说:
我不是不关心孩子,看到孩子情绪不好我就会问她,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是跟同学吵架了吗?是被老师批评了吗?……可是,不管我问他什么,孩子都一言不发,我也很担心,可是实在没什么办法啊。
这里我想跟大家强调的一个点是:
不要把“关注事情”和“关心人”混为一坛,当孩子情绪不好、遭遇重大心理危机时,事实的真相并不是需要我们第一时间去关注,真正需要在第一时间关注的,是眼前这个活生生的人。
孩子现在感受怎么样?是愤怒、生气,还是委屈、难过?孩子不想说话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是Ta平时就不善于表达,还是跟“我”的关系其实并没有那么亲近,如果换个人问,可能Ta会回答?
还是说孩子现在情绪太激动了,根本没有办法好好说话?或者说其实Ta很冷静,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
关注眼前这个活生生的人,就意味着关注孩子的每一点感受,更意味着孩子的每一点心理状态在父母这里都是被看见的、被允许的、被尊重的;
哪怕孩子表现出来的是撒泼打滚、暴躁怒骂、摔东西砸门,都没有关系,在父母这里,任何时候,他都是被接纳的。

很多父母会疑问,孩子表现的都这么恶劣了,为什么不制止,还要去包容,这不是鼓励孩子变成坏孩子吗?
我的回答是:
请想一想孩子平时的表现是不是这样,他是一直都很暴躁很恶劣吗?
如果不是,那么家长就要意识到,现在孩子“反常”的行为表现其实是一个信号,他是在用行为告诉父母——
我的内心世界遭遇到了重大的冲突,我处理不好这种危机,所以外在行为上才表现的这样“异于平常”;
而现阶段的我自己并不太会表达,我需要父母的帮助,所以爸爸妈妈啊,请关注我内心的感受,我需要你们的引领,才能走出这该死的困境。
而太多的父母之所以一开口就把对话聊“死”,原因就在于:
父母并不关注孩子内心的情绪感受,只看到孩子外在的行为表现;
当发现孩子行为反常时,父母的第一想法不是“孩子是不是遭遇到了什么难题”,而是“孩子又不听话了、需要被好好教育”。
我们总说,成年人的交往需要“对事不对人”,大家在一起共事,对个人都没有什么偏见,我们只是想把这件事情做好;
但是在亲子关系中恰恰相反,父母最应该做到的一点是“对人不对事”——
相比较这个事情的真相,我更关注你在其中的感受,因为你是我的孩子;
哪怕你身上有各种的缺点、弱点,哪怕在这件事情中你确实表现不好,我都会保护你、照顾你、帮助你,而不是站在所谓的“公平公正”立场上指责你。
而对于孩子来说,只有确定了父母始终是自己统一战线的“战友”,只有他们相信哪怕自己做错了事,父母也会无条件的支持和帮助,他们才愿意敞开心扉、全情吐露,而不是在沉默中更加压抑,或者走向极端。


处理孩子心理危机的第二个关键点,是耐心对待孩子的沉默。
很多父母面对孩子的沉默非常着急,一开始还可以耐心询问或者好言相劝,但是当问着问着孩子总是不开口时,就彻底失去了耐心,甚至都忘了自己为什么要来关注孩子,只记得眼下孩子的“冷漠、不吭声”让自己很受伤;
结果就是,情况进一步恶化,孩子不仅没有在父母这里寻找到帮助,反而遭受到了更多的指责。
如果我们能确定孩子现在需要帮助,但是孩子就是不吭声、不表达,作为父母,我们该怎么办?
我的答案是,如果孩子想停留在当下的状态,不愿意再往前进一步,那么作为父母,请尊重她的感受和想法,允许她做出如此的停留。
父母此刻应该意识到,孩子现在本身是“受伤”的状态,Ta的“自我”是被打碎的,或者说是“有裂缝的”;
那么,当一个人受伤时,当Ta的伤口还在流血时,我们让Ta停在原地休息,尽量不要移动,这不是很正常的做法吗?
所以,为什么身体的伤口我们可以如此处理,但是当心理上遭遇如此“伤口”时,我们却期待孩子可以即时回应父母、甚至快速恢复?
允许孩子做当下的停留,这对孩子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疗愈”——
孩子在家庭以外的世界中找不到支点、“自我”受到了伤害,而回到家中,父母允许Ta充分展现自己的意愿,允许Ta行驶自己的“力量感”,这本身就是告诉孩子:
你没有那么糟糕,你依然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你的感受对他人来说非常重要,你并没有被这个世界拒绝或者抛弃,这个世界上永远有这样一个地方,让你可以充分地“做自己”。

所以,面对孩子的沉默,家长不要着急,不要着急,不要着急(重要的话说三遍);
而是要意识到孩子的沉默是在保护自己,而不是在对抗父母,明白了这个,父母就会自然而然知道该怎么做:
正如当你看到孩子冷得发抖时,不会上来就责骂他为什么穿这么少,而是第一时间想着给孩子披上一件外套;
看到孩子饿得发慌,不会上来就质问为什么上一顿饭不好好吃,而是想尽快给孩子端来热乎饭菜;
当你发现孩子表情委屈、目光躲闪、眼神僵直或者行为畏缩时,你第一时间想做什么?
不是追问事实真相,而是应该是心疼、难过,是想把孩子搂在怀里,告诉她有爸妈在,什么都可以说、什么都不用怕——这就是最自然、最正常的反应。
亲子沟通中,有太多时刻,动作比语言更重要——
一个亲吻,一个拥抱,一个有力的握手,拍一下肩膀,胡撸一下头顶,哪怕是彼此的身体靠得更近一点,都可以让孩子感受父母的语言:
孩子,我爱你,我更懂你,在你难过的时刻,请放心地,把自己,交给我。


处理孩子心理危机的第三个关键,则是父母有技巧的询问。
怎样才算有技巧的询问?
不是自以为很聪明地拐弯抹角,旁敲侧击地打听事件真相,而是以孩子的感受为主、事实真相为辅,让孩子主动说出内心的“案发过程”。
比如,孩子在学校受到委屈,回来不说话,抹眼泪,家长可以询问的是,“我看你现在状态好像不是太好,是有点伤心吗?”
而不是直接说,“哭什么啊?在学校里谁欺负你了?”
第一种问法,是表明父母在乎孩子的感受,而第二种说法,则是说明父母并不重视孩子的眼泪,而是更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而孩子对于第一种问法的回答,可能是更激动地大哭,也可能是带着敏感的倔强,“没什么,就是有点小难过”;
而对于第二种问法,则很可能是闭口不言,再也不回答,因为相对于自己,父母更关心真相,那还有什么可说的?
而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可以更多的“描绘”孩子的情绪,表达自己“看到了”孩子的感受,比如进一步询问“好像不是一点小难过啊,看你的表情,像是非常难过呢,能告诉我为什么吗?”孩子或许可以更放开一点点;
接下来如果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真诚,那么他就会告诉父母发生了什么;
如果孩子情绪依旧激动,父母则可以给孩子一个拥抱,等孩子平静下来时,再次问她:“你现在感觉好一点了吗?我看你的样子好像特别生气/愤怒,能告诉为什么这样吗?”

总之,在询问的过程中,要时时注意关注孩子的情绪,包括孩子在描述事件经过时,家长可以多使用的表达是:
听到老师这么说,你当时是什么感觉?
你当时虽然大声反驳,心理是不是有点害怕?还是一点都不害怕,觉得就应该是那样?
你当时没有吭声,但是心里其实有很多话想说,是吗?只是不太敢说对不对?
……
要从孩子的每一次异常地停顿中、每一个不自然的语气和表述中、每一处逻辑上不正常的转折中,判断出这里孩子的感受是否被“淤”住了,是否没有得到顺利释放;
而“淤”着的原因,可能是事件中对方太过于强势(比如跟老师沟通时),孩子没有机会表达;
也可能是孩子语言能力较弱,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更可能是孩子心慌了,只知道跟着对方的思路走,不敢承认自己的想法。
但是无论哪一种情况,都值得父母去关注、去深挖;而这个过程父母做得越细致、接纳的越真诚,孩子的感受就会越放松。
而不是直接地问:
当时发生了什么?老师说什么了?你又说什么了?谁先动的手?你为什么不听话?然后呢?所以老师批评你了?……
所谓的真相,只不过是孩子内心冲突到一定程度的“外显结果”,所以孩子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并不重要;
要知道哪怕是一个成年人,当我们处于极度愤怒、委屈、难过等极端情绪中,照样会行为失控、精神失常;
我们真正该关注的,是孩子“曲折的”内心,他们是怎么理解这个世界的?是怎么看待周围人的评价?又如何面对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如果不明白这些,只是一味地告诉孩子不要哭、不是多大事、不想胡思乱想、该干嘛干嘛,孩子感受到的不是安慰,而是绝望——
如果最亲近的父母都不能理解我的悲伤,那么在这个空洞而庞大的世界里,我又该去哪里寻找依傍?
父母不是超人,没有办法为孩子遮挡所有的风雨;
但是父母可以做一把小伞,当孩子面临倾盆暴雨时,为Ta守护住最后的一方晴空——这是父母的职责,也是孩子们本该拥有的权力。
在你的亲子关系中,你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如果你正为此而苦恼,请与我私信联系,或许我可以帮助你~愿所有的孩子都不用咬着牙在雨里独自奔跑、独自哭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