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类型
所有成熟成功的理论都会照顾到多方面而不应该受到片面的质疑。只是他们被爱心的传播者和接收者越传越远,变了模样。 -------by 补淼淼
关于类型
类 区别
“类型”两个字很常用,不论在科学领域还是日常生活,都已成为基础工具。如果前面加上个修饰的话,便可以用在一切事物的分类上。比如衣服的类型,鞋的类型,食品的类型,房屋的类型。而且还可以再细分下去,比如短袖的类型,运动鞋的类型,谷类事物的类型,等等等等。在描绘具体事物上如此,抽象概念上亦如此,因为概念的区分才会带来对事物的认识。比如“结构”既可以表示建筑实实在在的骨头,也可以表示某个虚拟组织的大框架。“形式”既可以表示物体的风格样子,也代表某一操作行为所展现出来的僵硬流程。
可以说这个层面的类型,或者分类,是伴随科学性分析方法出现的产物。就好像生物学里的“界门纲目科属种”。
从这看出类型是有点广义化了,类似于分类的“类”。如果有必要无限细分下去的话,在计算机语言里尤其普遍,因为计算机的指令就是要清晰的辨别,同时还有可能永无止境的分支。对应的英文就变成class,classification等等,基本等同于分类。
建筑里的类型在普通意义上,比如会话交流中,还是等同于分类。比如住宅,学校,高层,低层,“圆形平面”,木结构,等等,不论是功能,平面,还是结构,材质——可以看出来我们一直都在最大化的使用类型这一词——都是为了在区分其他概念的同时,强调自己的某种特点,让分析或交流得以进行下去。
那么“类型”或者“类型学”呢,这个被加持过上百年的建筑术语如同开过光的哲学概念一样,站在卑微的我们面前笑而不语。对刚读建筑的孩子来说简直就是神圣神秘的代言。于是我不懂,我就放下。
这一放就是十五年。
~~~~~~~~~~~~~~~~~~~~~以上全是废话~~~~~~~~~~~~~~~~~~~~~~~~~~~~~
要想理解类型或者类型学的意义,读书是必要的,但只想大概了解一下建筑类型学的含义,却非常简单,只需要来个三级跳就行。从内到外剥洋葱一样,外形-内容-含义,也就是,形-型-意
形 模仿
学习和模仿可以说是人类学习,创造事物的基础。建筑像大多数基于视觉的艺术一样,她的模仿首先就是从,样子/形/形式/形态,上进行的。
所以形式,形态之类的外在模样成为事物分类的基础也顺理成章。
于是关于“形”的研究,或者说“形态”“样子”的研究,最早成为分析方法进入科学界的应该是17,18世纪的生物学。科学家将不同的生物通过形态的测量,归纳,由此发展出一套科学的分析理论。那时候的建筑学,很自然的想要与最高水平的理论攀上关系,于是模仿自然一说就出来了。
西方画家通过精确的描述自然来展现自己的技艺。但建筑一生下来就由于技术的原因没办法从形式上过于模仿自然。那这一“想要与最高理论攀上关系”的念想是怎么“自圆其说”的呢。我们没办法完全模仿山洞,我们可以住在山洞里吧,没办法模仿树枝,就住在树上好了,然后搬家的话,就按照山洞或者树枝来一个。像不像另说,能住人就行。
于是模仿自然,也就演变成模仿自然中的某种内在逻辑。可以说,由于技术的原因,建筑没办法达到复制生物和动物外在形象的水平,也由于文化或者行为上的理由,建筑对自然的模仿也必须保留其人造物这一属性。所以,模仿自然如果是建筑的出发点,那模仿的方式只能是迂回婉转的取其精髓。
建筑类型学一开始德·昆西是如此区别type和model的。
“……类型type所指的对象是人们可以跟着他来构想艺术作品,而无需彼此相似。模型model中的一切都是精确和给定的;而类型中的一切都多少有些模糊不清。”
Model在这本书里被李华老师翻译成“模型”,在其他版本中也有翻译成“原型”的。感觉模型还是比较合适的,但基于“模型”一词由于使用上的模糊不清,还想说两句。除了模子模板这类一对一复制的意思外,模型如今也含有系统,框架的含义,比如计算机中的模型,理论模型等。多少也跟“类型”相似,况且翻译成中文后,两个在英语世界里不太相干的词都有了同一个字“型”,在视觉上也产生了某种联系。也可以看出语言被翻译后,会受到原来语言中含义的影响,衍生出不太相同的意义。所以重点不在于某个词,而是上文中它与type的区分。
不管怎样,类型在被提出之初,就已经与完全的模仿划清了界限。
那么建筑到底一直都在模仿些什么呢
型 抽象概念
罗西大神的类比建筑学,可以说又让类型这一词回归了往日的风采。60年代的类型学是在批判功能主义的背景下提出的。也就是说,类型不是简单的功能分类,不是形式的复制。更像是某种抽象,隐喻。隐喻的对象,之前是自然,现在或许就是城市,是对建成物的再模仿。模仿的东西也便不是具体的事物了,而变成了某种逻辑关系,基于大框架——也就是城市——下,自然而然生成的东西。所以,这种抽象,隐喻,不光是基于模仿形象化了的东西,比如建成的房子,物品。也可以是记忆,气氛,是某种无形的东西,某种关系,及其背后的意义。
这就很容易联想一个词,概念,或许可以作为这一切模仿对象的总称呼。
换句话说,类型学提取的是事物的某一方面特质,然后基于这个提取的东西进行概念上的模仿,变化,生成“新”的东西。而新的东西与原来的东西,也许是形象上的相似,也可以是逻辑上的类似,这就完全取决于提取的概念是什么。
比如,看到了一张金字塔的画,可以模仿的东西,或者说可以模仿的概念,可以是五花八门的。三个三角形,风化后粗糙石灰石,荒芜中的标志,甚至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作为疗愈还是墓地的功能,等等等等。只要能想到的东西,都可以作为一种类型加以模仿。这也是建筑师们一直在进行的视觉实验。当来到某个场所,当地特殊的氛围环境一切细节,都可以刺激建筑师们的大脑,来产生不一样的想法。认知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建筑师敏感的特质,成为了他对这个世界改造创造的原动力。

不管怎样,类型学的最高要求或许就是通过现象看本质,再模仿,生成新的东西。但我们会发现,在这种方法下,事物的本质不只一个。比如白色球体的本质可以是球体,也可以是白色。完全取决于分类的方法,到底是关注于几何属性还是色彩属性。所有的分类都是基于某种划分,而划分又是由于其背后的想法。
到这儿可以先停一下,如果划分的背后是其背后的想法的话,那这个重要的划分及其背后的想法是什么呢。这就是第一次创造了。如果一个人看到了新的事物,按照以往的分类进行划分,就与计算机无异。但创造型的大脑会从这一步就开始产生分歧。这个大脑于是“不守规矩”的摆脱了既有分类,跟整个系统说不,然后就要通过行动对这个自己所发现的“概念”进行模仿,再制造出新的东西,这个新的东西,如果幸运的话,就会变成新的类型。而另一个分支,跟随“计算机”的分类,对所见之物快速分类而无视新的可能性的话,刻意创造活动就消失了。
当然,我们不应该将所有,未从分类开始的创造都抹杀掉,其实人类的大部分活动都在后者,基于大量的实践而对产品进行更新改进。所以为了区别,可以讲这类活动成为创新,区别于前者的创造。
每当发现,领悟到新东西的时候,人们都会试图在原来的语言体系中寻找替代物,哪怕这个东西是曾经有过却赋予了新的含义,发现者都会或多或少的尝试用新的词语来命名,比如类比建筑学。类比,就强调了模仿这一动作,而弱化了所模仿的对象,那个model或者type。只不过在中文语境中仿佛少了点儿发展生成变化的含义,但仍不可忽略的是,类比建筑学的核心就是创新。


从类型一下与创造关联起来,或许有些迈的太大了,但也足以看出类型的潜力。从分类,模仿,概念,到创造,看得出来类比建筑学之所以影响广泛且可以作为建筑教育可以进行操作实践,就是被看到了这巨大的潜力。
再回过头来看看,如果简单的,将类型的模仿局限在外部形态上,是不是就会沦落到模仿而“创新”的地步了。如果模仿的东西落在了物体本质的层面,这一行为的迭代就会影响观察者本身,从而影响接下来的一系列动作。
这也是优秀的建筑师们创造耐人寻味的新事物,背后的意义。
意
意义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喜好不同。
当建筑师集体不自信的时代,寻找意义便成了首要目标。这个意义看起来是重要的,沉重的,久远的,深刻的。但其实意义本身是没有这么多形容词的。正如类型,概念,只要有其所指,意义的好坏便加注在那个概念上。任何事物都有意义,都是人赋予的意义,也就是说,意义的发生也就是丰富多元的,不唯一的。
于是可以说,当人们呼吁建筑意义的时候,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说,希望建筑要有意义,要有某种类型/概念的参照,如此才能摆脱形式主义的肤浅。
二是说,希望建筑的意义要有某种特定的类型/概念的参照,比如那古老而沉重的历史,或是展现清晰的物理定律,等等等等,任其所好。
可以看出来,人们诉说的往往是第一种,但执行的却是第二种。因为第二种更加具体,更加符合建筑师们真心向往的东西。只是他们总喜欢说些模棱两可的话罢了。比如一个人说,这件事没有意义,那其实就是没有他所特指的那个意义。
20世纪初重新拾起类型的部分原因是为了推广一种新的建筑形式。他蕴藏着某种方式,这种方式的产生逻辑或许是某种建造类型---标准化。但呈现在大众面前的却是由此而来的建筑形式。国际风格也好,秩序也罢,都是上层建筑直接形式化的反应。这时候的类型便被偷偷移植到了形式身上。开起了历史的倒车。

对比西方的现代艺术,回想一下19世纪末艺术领域种种观念上的改变,虽然塞尚为首的鼎鼎画家依然告诉我们自然的魅力,但他们对自然的模仿显然已经进入了另一个台阶,从文艺复兴透视法以来的精准描绘,进入了对这个世界背后逻辑的模仿,从眼睛看到的模仿到感知层面的升华。而建筑,我们是不是可以大言不惭的说,“原来画家是在走建筑的老路而已,从具象到抽象。”嗯嗯,如果建筑曾经具象过的话……
实际情况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另有一派建筑师在建筑形式上“大胆创新”,行走的城市,细胞一样有机组合的房子,像一个个生物一样……
或许建筑远远落后于绘画等视觉艺术,还在努力达到模仿自然的阶段。
或许建筑作为抽象的艺术,从开始就在维护自己的本职工作。
那个年代的类型学,便在强调后者。
所以建筑的本质或许就是寻找那个意义,而这个意义,在当今的语境下,是需要很多很多形容词的。正如类型,当一个词被泛滥的推广后,其初始含义也就被遗忘,要想重新定义这个词,也就有必要对其进行限定。如果只是随波逐流,其“模仿概念创造”的意思,就会变成“抄袭形式创新”。
办法有两个
要么加上前后缀,要么在词语上创新。
加上前后缀,是个较为保守的姿态。比如
平面类型
形式类型
功能类型
结构类型
等等等等,可以让概念更为清晰。
词汇的创新,有些不小的难度。因为现代建筑理论的概念大部分是从欧洲而生,现代汉语的词汇也多是从日语从汉语提取再引用而来。但另一方面来说,词汇的创新在中国建筑理论界(如果有的话)更为重要,词汇的创新也就蕴藏了理论创新的可能性,或许更容易成为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