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年记——园林景观方案设计师
2021.04.01
到今年七月份,整好是毕业三年,也是待在上海的第三年,关于工作、前景以及对自己未来的规划与三年前刚毕业相比,也有了很多不一样的看法,所以记录一下,或许又一个三年后,我还在从事这个行业,或许我又会有不一样的规划和看法。
三年前,上海静安区金城大厦19楼青旅,我来上海的第一个落脚点,32天暂住。
因为刚来上海,还没去投简历、面试公司,所以选择住在了青旅,简历和面试持续了大约两周,面了大概8-10家公司,最后选择了杨浦的一家设计单位,公司定了,然后是租房,我这才发现对我来说租房原来和公司位置无关,只听过上海房价夸张,这次又亲身感受到租房价格也极其夸张,选来选去选在了西郊青浦,公司在上海东边,单程通勤时间100分钟。
进了公司才算真正了解这个行业,公司绝大多数项目都是住宅景观和示范区,偶尔会有公园和绿地的项目,项目造价逐年萎缩,与地产行业的日渐式微息息相关,从最开始单方造价有近2K的示范区到 350/平 的大区,也不过一年半的时间,第一家公司呆了两年,然后跳槽到了某上市地产公司设计单位,本以为是之前公司的体量不大导致项目没什么亮眼的设计,没想到来这之后才发现,行业目前现状大都如此,“快周转、低成本”的口号放在设计公司,居然毫无违和感。
主观而言,我觉得这个行业实在太小了,小到时常要和建筑放在一起,才看起来像那么回事,而我周围,包括自己在内的从业者,与其称为方案设计师,不如称作绘图员,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从事的不过是在合理空间划分下的优美线型设计。
景观的空间设计合理性在于能“自圆其说”,我发觉这一点很有意思,不同于建筑很多硬性的尺度规定,景观相对而言更为自由灵活,但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一千个设计师能画出一千种合理方案”。对于理工科毕业的我来说,想通这件事还是费了不少时间。
大学时候不喜欢上课,却又喜欢看建筑纪录片,从古罗马到形式主义,再到柯布西耶和路易斯康们,在惊叹大师们天马行空的手法和创造力时,不免也会期待自己以后工作的成果,结果一毕业就扎进示范区类的快餐作品中,示范区真是一个神奇的中国地产产物,他能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就从方案到落地建成,却也会在两三年后消失的毫无踪迹,但我,我们依旧深陷于此,像草一样不能自拔,自拔等于灭亡。
学生时代的理想主义逐渐模糊,取而代之的是想怎么多赚些钱,多做一些所谓“网红”项目,多拿几个所谓业内野鸡大奖光鲜履历,以便跳槽时谈薪资更有底气。
回眼看这才过了三年,我的想法就和以前大不一样,当然也与对年龄和个人的焦虑有关。
前段时间看纪录片,是讲关于绘画史的,抽象派、印象派、写实派,前辈们好像已经走完了整个绘画史的全程,留给可供后人创新的,凤毛麟角,就好像修桥,前人们已经造好了整个大桥,后人们大多是在桥上修修补补,很难有所突破。
我所观察到的行业设计现状也大多如此。
当然这和我没什么太大关系,我也没什么机会成为大师和开宗立派之人。
从个人层面讲,我所能去做的,就是在商业领域类的设计上做到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紧跟市场,随波逐流,谋一份薪资,对我来说也不容易做到,所以接下来的三年,就以此为目标。
努力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