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斯洛特:《从道德到美德》——一个简短的评述
迈克尔·斯洛特的《从道德到美德》是一部当代美德伦理学的重要著作。在本书中,斯洛特试图论证美德伦理学的独立地位,这种企图可以看做是1950年安斯康姆那篇重要的论文的工作的再推进。斯洛特的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按照如下顺序展开:第一部分回顾美德伦理学主要的“对手”理论——常识道德哲学、康德主义和功利主义,并指出前两者的问题;第二部分介绍美德伦理学的基本概念;第三部分比较功利主义和美德伦理学;第四部分指出美德伦理学相比于功利主义的优势,并得出“美德伦理学是一种更为可取的伦理学进路”的结论。
在第一部分中,斯洛特提供的重要的比较视角是“对称性要求”。他认为,常识道德哲学和康德主义的理论缺陷在于自我和他人的不对称性。常识道德哲学倾向于肯定这样的事实:损害他人比损害自己更不可取,并且,造福他人比造福自己更值得肯定。而这样的偏爱是无理由的。康德哲学的义务理论虽然没有从利益考虑,但是其义务体系呈现出这样的特征:对他人的义务承诺强弱的排序,这证成了对不同的他人的层级式的义务,但是,康德对主体自己做的义务要求却呈现出一种断裂式的下滑——主体对自己背负比他人少得多也弱得多的义务。斯洛特认为这两点不一致足已构成我们拒斥这两种伦理学进路的决定性理由。至于功利主义和美德伦理学,斯洛特认为二者以不同的方式避免了自我和他人的不对称性:前者以功利性标准的仁慈地位抹除了个人与他人在道德考量上的不平等地位;后者通过美德体系中诸美德被平等关切的要求实现了自我与他人利益关切的平衡。这一章的目的是击垮常识道义论和康德主义,因此斯洛特还针对这两种理论提供了另外两个困难:道义论限制导致的滑脱现象和道德运气反驳。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斯洛特捍卫的美德伦理学的基本理念。首先,美德伦理学是选择放弃“道德评价”的维度,转而使用“伦理评价”。“伦理评价”使用“可赞赏性”和“糟糕透顶”/ “不值效仿”的概念。后一对概念区别于传统道德评价的特点在于:更类似于审美评价概念、向程度开放和向运气开放。这使得美德伦理学增加了对道德运气抗性。其次,美德伦理学要求“自我和他人的利益与德性都被关切”的“不完全义务”:这使得专攻某类美德本身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值得反对。这进一步捍卫了美德伦理学主张的理论对称性优势。最后,美德伦理学可以通过下述推理发展出类似“义务”的祈使句要求:如果某事是值得赞赏/糟糕透顶的,那么我们可以推出,应当/不应当做某事。这保全了我们日常的语言使用以及祈使句的要求效力。
第三部分是功利主义和美德伦理学的比较。由于在第一部分的论证过程中,斯洛特认为功利主义和美德伦理学都是可能的理论进路,而本书的目的则是捍卫后者而不是支持前者,因此,在比较这两种进路的优劣之前先做一番分析是必要的。在我看来,这一部分有三个内容值得注意:第一,还原主义进路和排除主义进路的分析;第二,个人善于事态善的分析;第三,还原方法和提升方法的分析。从这三方面内容中,尤其值得注意以下论断:第一,功利主义的还原过程被理解为三步而不是两步——事态还原,个人利好还原和经验还原;第二,还原方法和提升方法的本质同一性。尤其是斯洛特关于还原方法和提升方法的论述,很有启发性,这能帮我们理解很多其他的哲学文本,例如,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展开运动也许可以被视作提升方法的运用;而洛克的知识论则可以视为是还原方法的运用。
第四部分针对功利主义展开攻击。作者认为,功利主义有三大缺陷使得其相比于美德伦理学居于劣势:第一,功利主义的还原方法冲突于我们关于价值的直觉;第二,实现的功利主义和期望的功利主义没有理由被确定;第三,功利主义也并没有其所宣称的那样具有高度的确定性,因为其在快乐的价值赋值、快乐种类或功利种类及其比较上都要么诉诸直觉要么保留不确定性。基于上述三个理由,斯洛特得出了“美德伦理学是更可取的理论”这一结论。
斯洛特在本书中无疑展示了扎实的论证技巧,其思路的清晰和语言的平实减少了文本的晦涩性,并提高了其理论的说服力,因为我们相信,一个开诚布公的理论比一个神秘莫测的理论更可能是真诚的。内容上,相比于为美德伦理学“立”的方面,“破”的方面,也就是斯洛特对于功利主义、常识道德哲学和康德主义的批评更引人入胜,许多见解切中了要害,打中了软肋。这些批评甚至使得读者更好地理解了这些理论。至于美德伦理学是否就像斯洛特宣称的那样处于绝对的优势,这倒是未必。斯洛特为美德伦理学提供的框架无疑不够精细,还有许多后续工作需要完成。我暂且对美德伦理学持好感和怀疑并存的态度(必须声明,在阅读本书前,我的态度是偏反对的。这意味着,斯洛特的论证确实改善了我对美德伦理学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