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 心中的日月
我第一次到香格里拉是五年前,由于工作原因需要在这里完成田野考察。
第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纳帕海的一角,沐浴在一片金色的晨曦之中。
一周后工作组集合出发,从拉帕海旁边的山道去往尼西,车开到半山腰的山路上,我忽然扭头看了一眼窗外,眼前的纳帕海和我梦境里的竟然一模一样,连晨曦的光线都一模一样,那一刻连我自己都被震惊了。
我其实更喜欢香格里拉以前的名字——中甸,大概也是因为我这人比较怀旧,比如现在的黄山,我也觉得他以前的名字“屯溪”更好,然而时代的车轮总是在轰隆隆往前走的,谁也阻挡不了,现在的以后也是会消亡的,时时刻刻都是在消亡的,却也是时时刻刻都在新生的。
香格里拉古城“独克宗”也是近些年新建的,几乎全部都是新建的,只在城边上有一栋古老的院子因为没有和以前的古城的房子连成片,在2014年的那场大火中幸免于难,大概有六百年历史了,院子很大,一楼的牛棚改建了酒吧,二楼的厅堂和厢房改建了餐厅,但基本还是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的模样。





“独克宗”,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建在石头上的寨堡”。公元七世纪的时候,大概是唐仪风、调露年间,吐蕃在维西其宗设立了神川都督府,在今天的大龟山建立了官寨,垒石为城,城名“独克宗”,古城就因此得名了。整座独克宗古城也是环绕这座寨堡建的,工匠们用当地的一种黏土将房屋外墙涂成了白色,所以独克宗又叫“月光之城”。
据说独克宗古城是按照佛经中“香巴拉理想国”的形制建造的。传说一位大活佛在独克宗对面的山头遥望大龟山,发现大龟山有如莲花生大师坐在莲花上一般,于是整座古城以大龟山为中心,建造便形似八瓣莲花的形态。这里曾是旧时滇、川、藏茶马互市的交易重镇,马帮进藏后的第一站,这一段路也算是非常舒适的一段路了,进藏的马帮由南城门进入古城,修整数日后由北城门出古城,之后走的路就非常艰辛了。

现在的人大都不知道古城里一个岔路口有一块看起来特别普通的石头原来是古城的“魂”,大火以前,居住在古城的人们每天出门都是要先来绕绕这个“魂”的,顺时针转经,在石头上抹酥油祈福,大火之后古城重建,路面被重新整修抬高了,石头被新的路面埋掉了小半,只露出不到两尺高的顶部,很多原来居住在古城的老人们都搬走了,渐渐的大家就忘了这块“魂石”的身份了,路过了走累了就坐下来,或者踩在上面歇一下脚,还有更不文明的随地吐痰的人还会往石头上吐痰……偶尔也会有老人来转一圈,但也是极少极少了。

古城的皮匠坡以前是一条聚集城里所有皮匠手艺人的小巷,新建后再也没有一个手艺人回来了,开了一些客栈、商店、酒吧,但我还是会去,因为有一家叫“玛利嘎”的藏餐厅,我喜欢吃他们家的玛利嘎,很安多的做法,蘸酱很好,是小米辣和西红柿剁碎拌在一起,热热的玛利嘎吱吱吱的端上来,配上冷冷的辣辣的酸酸的蘸酱,非常美味,他们家的牦牛肉火锅和排骨也很好吃,清汤面片也很好,就是太大一碗了,非常大的一海碗。今年上来之后第二天我就跑去他们家解馋了,一开始非常担心因为去年的疫情他们家也关张了,走到皮匠坡,看见他们家还开着门的时候真是长长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皮匠坡走上去左拐再往下走,也有一条很老的巷子,石头上还有当年马帮进藏时拴马的马栓,就是在石头上打了一个穿孔,也只见一个完整的了,其他的都被当年重建古城的时候敲掉了,还有一段很短很短的古老的石头路面,不注意几乎就完全不会在意那一小小段石头路面和其他路面是不一样的。



新的独克宗建了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转经筒,可我一次也没有上去过,我就在山脚下正门的龙潭边待过,因为那天看见有个嬢嬢在捡掉下来的小桃子,小李子那么大,毛茸茸的,然后在水里洗了吃,我就问她:这个能吃的吗?她一边笑着一边递了一个刚洗好的毛桃给我:很好吃的,又酸又甜,我们小时候最喜欢吃了!我学她一样把毛桃拨开,吃里面的一小点桃肉,味道确实极其特别又好吃,她很开心的看着我吃,说:现在都很少了,就这里有一棵这个老桃树,我就路过嘛,看见了,嘴馋嘛!
好像大家都是怀旧的,可是各人与各人的怀旧又不一样,独克宗古城的老城墙还在的,断断续续的土墙,墙头长满了野草,确是一副断井残垣的模样,大概如果不刻意去说,也没有人会在意它,游客们来去匆匆,像这高原的风。



人们说“丽江是人住的地方,香格里拉是神仙住的地方”,也就是说这里的风了,风真是尤其大,又冷,比拉萨冷多了,拉萨的海拔比这里还高出几百米,却真可堪称气候宜人。可我依然来到了这里。
香格里拉,翻译成汉文意思是“心中的日月”,大概我第一天来这里梦见晨曦中的纳帕海,便是缘分的开始了,也许还在更远更久的以前,缘分就开始了……
-
行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4-01 22: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