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唱团》
豆瓣和微博上看了《独唱团》的读后感,似乎收文平平,又杂乱粗糙。又闻有人惊诧于收文《一如枚红色的蔷薇之于夏日》。 想想,文学就应该百家争鸣,各种文风都有牛文。只是中国现在的文学水准就是如此。既无探索,也无法探索。对我来说,《独唱团》的意义不在于它的内容,而在于它是一本私人的杂志。只有 私人杂志多了, 才能有更多的话语,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郭敬明的《小时代》有同样的意义。只是《独唱团》更加旗帜鲜明的提出个体和企图。
偶尔看到网评说,韩寒的杂志只是八十年代《萌芽》《当代》的复兴,只是那些老愤青曾经玩剩下的,而韩寒也不过是另一个主流。我想,韩寒不会是主流,如果这个时代还要在某个个体上寻求主流也太不思进取了。主流不会是韩寒,主流会是私人,是由于自我觉醒而独立观察思考的个体,是复杂以及之后的自由和进步。 韩寒不过是打算做一块挣脱主体掉下的碎砖,或者说做一个藏在书里的细小的锤子。只不过,这又是个Shawshank。但是,既然韩寒有信心,必定有很多年轻人有信心又有坚持。就像妈妈说的,如果看到一只蟑螂,就说明其实厨房里已经有很多了。 :p
偶尔看到网评说,韩寒的杂志只是八十年代《萌芽》《当代》的复兴,只是那些老愤青曾经玩剩下的,而韩寒也不过是另一个主流。我想,韩寒不会是主流,如果这个时代还要在某个个体上寻求主流也太不思进取了。主流不会是韩寒,主流会是私人,是由于自我觉醒而独立观察思考的个体,是复杂以及之后的自由和进步。 韩寒不过是打算做一块挣脱主体掉下的碎砖,或者说做一个藏在书里的细小的锤子。只不过,这又是个Shawshank。但是,既然韩寒有信心,必定有很多年轻人有信心又有坚持。就像妈妈说的,如果看到一只蟑螂,就说明其实厨房里已经有很多了。 :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