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读法》书摘
游侠列传:是否存在"法外"正义
何谓"游侠"
在读《伯夷列传》的时候,我提醒大家,那是一篇奇文。文 章开头就是议论,司马迁好发了他对于什么是史家,以及史家责 任的深切看法。接下来他在不同的篇章谈到了不同的人,这些人都有着相同的品质,在大是大非面前做了相同的选择。
在所有的列传当中,《游侠列传》与《伯夷列传》是最接近的,开头同样没有写人物,而是发表了一长段议论。司马迁先从韩非子的法家立场出发,引用"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点明儒和侠都是法家所要建立的、笼罩在强迫秩序底下的完美社会的破坏之源。儒借由他们的知识、语言和文字,让人有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一昧服从法,这样一来,法家的社会理念势必会被质疑:侠使用的工具是武,其存在同样会造成法制社会的不稳定。 因此,法家认为这两类人都应该被"完美的"社会排除在外。 将儒、侠并举之后,司马迁在后文写出了一组对照。经过秦这样一个法家帝国,时至汉代,儒跟侠有了迴然不同的命运——"学士多称于世",甚至"以术取宰相、卿大夫"。经过时代环境的变化,儒得到了平反,可是这些儒不见得都是孔子要培养的人才, 其中有真儒有假儒。
所谓"假儒"就是那些披着儒生的外衣,靠一套治术,"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的人。这种人在政治上l自古以来就是儒的一种特殊角色。司马迁提醒读者,不要光看那些非常成功的儒,还要看到那种不太成功、在世俗功名上并没有多么了不起的儒生。例如孔子的弟子季次、原宪,他们没有地位,没有功业, 身处陋巷,然而他们"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子",抱持的理想是"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他们的价值观念不见得与当时的主流理念相符合——不过四百多年过去后,孔子的弟子们却"志之不倦", 可见儒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就算是不成功的儒生也会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另外,虽然经过法家的打压,但是儒从周代一路流 传,从秦到汉,一直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所以要看到儒在社会上的作用一点都不难。相较之下,"以武犯禁"的侠,更值得从历史的角度予以公平的注视。
司马迁在这里再次彰显了什么是史家一史家要有自己特殊的眼光,要去挖掘历史上曾经存在的人和事。如果没有历史,没有史家,人们也许就会忘掉一些重要的行为,因此他写了《游侠列传》,想要告诉我们游侠是什么样的人。
游侠不依照一般的社会规范行事,但是他们有一些内在的东西是不能被忽略的,例如"言必信,行必果",对于说出来的承诺,侠不会违背,对于要做的事情,侠有坚定的决心。"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这八个字必须连在一起读,才能看出游侠对自己 的承诺重视到什么程度——就算付出生命的代价,都一定要做到。
一个社会为什么需要侠?因为他们"赴士之*困”。侠见义勇为,去解救值得或者应该解救的人。他们言必信,行必果,有决心和毅力,甚至本来应该死的会被他们救回来,本来应该消灭 的硬是被他们维持下去。司马迁在后面告诉我们,他之所以选择写《游侠列传》,尤其决定用最多篇幅写郭解这个人,就是基于这样的标准。郭解"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他做事不是为了让人家知道,而是因为做这件事情可以满足自己内在 的一种根本信念与基本理想。更何况,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可能陷入困境当中,并不会因为谁的行为多么正直,德行多么高洁, 命运就放过他。"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傳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这些人哪个不是有价值、有能力,在道德上面值得人们学习的昵?但他们也会遇到灾难,正如所有人一样,身处乱世,当灾祸庞大的阴影笼罩过来的时候,谁都不能幸免。接下来,司马迁带着悲愤再说一次,伯夷叔齐如此高洁,他们连周武王以暴易暴都不能接受,后来饿死在首阳山,然而他们没有任何能力扭转局势,周仍然建立了。相对地,像盗跖那么坏的人,这个世界也没 有阻止他,不仅没能阻止他,甚至不能阻止他的党羽颂赞他。 接下来,司马迁就写下了在后世读来感慨万千,被千百次引用的两句话——"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偷小东西的窃贼被抓到了会被杀掉,但"窃国者",这种把国家的权力、社会利益全部 欧进自己口袋里的人,却会变成统治者。"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什么样的人才会让别人觉得他有仁义呢?不是那些真正有仁 义的人,而是拥有权力之后去扮演和表现出仁义的人。
司马迁感慨悲叹,当然也带着一点点的无奈: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公道吗?如果有的话,为什么这样无奈的事情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昵?只要是地位高,这个人就同时在道德、品性、成就和能力方面比一般人来得更高。这根本不是一种客观的评价,而是权力的作用,而且人们普遍笼罩在这种权力的阴影之下。正是因为人生有这样一种无奈,才有了游侠。游侠在这种无奈的情境之下,以自己有限但坚决的力量,让这种不公不义得到些许疏解。 司马迁继续说,今天有这种"拘学"者,他们抱着"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坚持原则能够得到的名声,一定比不上那些讨 好社会的人,因为讨好社会的人是"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这时候,游侠表现出一种彻底相反的生命情调和生命追求。他们虽然是布衣之徒,没有什么身份地位,可是对自己的诺言是清清楚楚的,他们坚持自认为对的原则,可以不顾性命。那些有权力的人勉强装出一副仁义的外表,但游侠是真正相信"义"的人——"义"就是去做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事,一旦承诺了一件事,无论如何都会把它完成。
这样的人当然是有所长,有高于别人的地方,而且绝对不苟且。因而,"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豪贤间者也"。当人们碰到困厄的时候,就需要借助游侠才能得到解脱,从困厄当中找出一条路来,这就是"豪贤间者"。然而,在一般人看来,游侠的名声还比不上蔽居间巷的季次、原宪这类儒生,因此司马迁感慨地说:“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易可少哉!” 一个社会有没有侠客是非常重要的,潜台词则是,社会中的人能否认识到侠客的重要性、能否肯定侠客,同样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