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城到燕京:朝鲜使者眼中的东亚世界(1592-1780)
阅毕。我一直以为本书关于壬辰倭乱,结果看了才知道是中朝外交,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体味本书的精彩与优秀。
坊间一直流传着一句谚语:唐在日本,明在韩国。的确如此,韩国作为古朝鲜的半个“继承者”,在传统文化方面深深烙印着明朝时中华文化的痕迹,最明显的就是服饰,不论是深衣、华服、乌纱帽皆为明款。那么本书便是从当时朝鲜的角度,一窥明清时期的中国。
因为万历时援朝抗倭救国的壮举,大明被朝鲜文人视为天,使者甚至都称朝贡之旅为朝天。而明灭清占后,朝鲜明面上臣服满人,私下仍奉明为正统,视满人为粗野夷狄,连朝天也改为燕行。这种思明热可谓世界古代史中难见的一景。作者对某些史实的处理十分出色,以壬辰倭乱为例,作者并没有着墨于正面战场,而是以入明求援的使者视角,被俘虏至日本又逃回朝鲜的文人视角等剖析这场战争对中朝两个民族的不同影响。明灭百余年后,朝贡使者中文人与下人面对清朝的不同态度,又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当时的中国,将历史丰富的多层次之处一展。
本书的史实内容固然出色,但更吸引我的则是作者夹带的一些“私货”,譬如:历史发生时的真实现状、大事件发生时人的作用、思考历史的态度、当下环境对历史的影响等等。在历史必然论与阶级革命史观的影响下,这些观点显得弥足珍贵。尤以两处最得我心,196页“遗忘才是历史的大敌,正视敌人才是杀手锏”,对于后人来说,随着时间的流逝越多,历史的模糊程度越高,当梦醒时分到来,狂热的激情又何存?再思明,也总有一刻要直面现实,重新开始,以及结语的最后一段,对时代的回忆。
当下的朝鲜半岛,老大早已将历史洗涤干净,老二则是半个米国心,思明历史的存在,恐怕在老年人中都未能普及,好歹,有这么一本书,诉说着过往的那些朝天之情。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