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协笔记第四十三:弗兰切斯卡蒂、格鲁米欧与费拉斯
古典音乐爱好者之间,常会对“业余人士写的乐评”这一话题爆发烈度不等的讨论。总会有人恨不得对乐评二字一再加粗,以强调“乐评”的专属性(实质当然是,“专业性”)、特殊性。关于这个主题,我模糊记得曾在某一篇文字中大致阐述过观点,故懒得复述那部分了。在此想进一步阐发的是:一方面,以专业度筛选乐迷观点级次,经鉴定才发放发言资格的话,那么我想,得把巴赫、贝多芬、德彪西、勋伯格(随手一列,具名及顺序无特指)等等复活过来,并将录音一一交给他们去写评论,方才合适。另一方面,评论者提高自己的姿势水平和修辞技术也是应该的,谩骂和人身攻击、无脑黑等等应当坚决排除,自不待言。
不过,某些读者也勿要粉丝气息过于浓厚或者将音乐家过于神化了,批评不得。而对于“批评”——我理解为两个动作含义的单字叠加构成的词,应该作中性理解,跟日常语境中偏向贬义的用法不同。其实很多业余乐迷对自己的水平也是有自觉的,知道自己所写文字的斤两多少,意图也无非记录所想、抒发所感;有的文笔好和积累、学养充分,干货十足,有的长于感怀、发散……林林总总,人们总有发表意见的权利,自然也会有其价值。当然价值之多少,也取决于读者自己的衡量。如果觉得不值得一看,无妨,这自然也是ta的权利,俗称:爱看不看。
对于自己的文章而言,我的自觉就是:记录而已。延伸开来,无非就是自己的感觉。藉由这一讨论,我明白了,从前试图秉持的“客观主义”终究只是美好的幻想。作为业余人士,我于写作时固然可以试图构建一些评价标准,但到底不过主观、感性的。所以先前在写作或者思考中,由此产生了很多矛盾和挣扎。那么,正视自己只是凭感觉去写,大概就会稍微轻松一些了吧。
转入正题。我已写过弗兰切斯卡蒂与格鲁米欧的一篇了,于是原本这篇初定的题目是“Francescatti meet Grumiaux AGAIN !”(模仿一些爵士乐唱片的标题),后来想想还是把费拉斯这一版安插进来了,让三位法比学派大师聚聚罢。
1、弗兰切斯卡蒂版:1-23’43;2-9’56;3-9’54;
2、格鲁米欧版:1-24’07;2-9’02;3-9’07;
3、费拉斯版:1-24‘56;2-9’53;3-9’47。
弗兰切斯卡蒂此版录于1950,是记录(https://lee.classite.com/music/music.htm)里他的第二个贝小协录音。乐队是费城管弦乐团,指挥也是熟人奥曼迪。
说来也奇怪,最初的一段时间,我在不同的时候听这版,时不时会产生基本相反的两种感觉。后来渐渐听下去,有些段落也还不错,但如果与他自己最好的一些演出相比,以及与下面那个格鲁米欧版比较起来,就确实有点“普通”了。
例如说,独奏呈示部的听感就有点平。这并不是说他毫无状态和精神,而是感觉段落没有波澜,固然流畅利落,但是没有相应的气势出来(换句话来说,可能就是没有处理上的层次来为心理感受营造“落差”吧)。再现部刚进来时稍好,往后一点点地调整过来。首乐章的华彩段还是挺精彩的,把这种段落拉得漂亮又轻松应该也算是他的拿手好戏了。
第二乐章感觉比前一乐章好些了。温暖舒展,听起来非常舒服。第三乐章有那么点也像第一乐章时的状态,不过由于本身这个乐章的特点,倒也还是可以的。
除了独奏小提琴的因素以外,奥曼迪演录的作品一般也不太能让我有意外之喜,算是规规矩矩;不过本身录音质量也不怎么好就是了。
格鲁米欧此版录于1966年。由Galliera指挥新爱乐管弦乐团完成。
先前的回忆中,觉得此版与拜农版(1957)有一些相似的感觉。拜农版给我的突出感觉是相对质朴。虽然音色差异明显,但比较起来的话,那版的近似感觉该是米尔斯坦的风格。最近听来,此版虽也有点相似,但还是较之更为精美、细腻,也许代表着格鲁米欧更成熟的风范与个人风格。与上个弗氏的版本相比较的话,二人在相近的年纪(分别在48、45岁)完成的演出,格鲁米欧版完成的整体性更强;弗氏相对意气挥洒的气质,与格鲁米欧良好甚至可谓强烈的控制感相较,本就在不同的方向上,泛泛地说也是无从以高低论起。
除了演奏方面外,此版的录音质量比弗氏上版好太多了,无论小提琴还是乐队部分,基本上展现得没有什么遗憾。而且此版的乐队表现,我喜欢的程度甚至略多于下面那个费拉斯的版本(萨金特),在于更明显的弹性感,乐队织体的质感也很棒。
格鲁米欧这版与下面费拉斯那版,我觉得按大多数听众的感觉,应该都会觉得是“精美华丽”(可能同一形容词的反馈深度不同,但大方向我相信没错);而我进一步以为:格鲁米欧的演奏在细腻程度上更甚,整体无懈可击、细处又经得起琢磨、品味;还有的就是前面所说的控制感,如同颜楷一般雍容有度,各种铺陈、积累与释放,各种强弱丰纤显得那么深思熟虑、信服合理又流畅。
但我也能想象不喜欢这种风格的感觉和大概的观点。不过依我的尺度,这版并不算过于雕琢过度以至于死板无趣的,还算平衡。
同张碟还带了一张维奥蒂的小提琴协奏曲,也是我非常喜欢的演绎。维奥蒂的几首小提琴协奏曲我都觉得应得到多一些演奏和推介,搜罗起来结果寥寥,也是可惜。
费拉斯此版我先见到的是它的黑胶,后来发现也见于HMV & Telefunken 的录音集子里(https://music.douban.com/subject/27172864/ ),只不过先前看错了演出信息,没有及时去听此版。他的这个版本录于1959年,乐队部分由萨金特指挥皇家爱乐乐团完成。
此版初听,印象极佳,甚至有点超乎预期,并且为错过了黑胶而有些后悔。如前所述,我想用“精美”来形容这个版本,而且独奏与乐队部分的表现都足称上佳。相比格鲁米欧上面那版偏“内收”的感觉,费拉斯这个演绎显得非常外向、状态松弛自若。上一版格鲁米欧的音色录得很好,那些揉弦听起来真是美妙,即使我其实对费拉斯有点偏爱,也得说音色比较起来他是稍逊一些,好就好在费拉斯这版同样也是整体性完成得较出色的演出,也必然会有人喜欢这版多于上一版的。
指挥萨金特的一些协奏曲录音也是我很喜欢的(比如海菲茨的布鲁赫第一)。总体而言,乐队部分宏大而不乏细致妥帖的处理,也不至于笨重、过于板正。
有时候想想,费拉斯的琴声是与卡拉扬的音色美学比较搭的(其实我听卡拉扬远远不算多,在此大言妄议一下):饱满、洪亮、华丽,可能也就稍微欠缺一种惟我独尊的霸气了。
三者中,如果跟最佳状态的弗兰切斯卡蒂相比较,费拉斯可能算是在弗氏与格鲁米欧之间、演奏上更稍稍偏向弗氏的那种飘逸自如的状态,句段和整体的处理上又要相对规矩一些。至于他自己的另外一些版本(伯姆的两个、卡拉扬一个),记忆所及,此版综合起来也说得上位于前列的演出。

由着自己的感觉去写,最后应该确实是写成了偏重于凭借记忆就听感进行比较的样子。这其实也是我比较早的时候想过的样子,只是后来我觉着,实在是太主观了,太感觉化了。虽然我依然是不满意的,但好像少了些纠结,少了那些怎么样去表达这个那个的、自以为“客观”的好,而是破罐子破摔地表达感觉,似也无不可。那就这样吧!
水的意象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贝协笔记第五十三:Gruenberg和Szenthelyi (2人喜欢)
- 还乡杂记之,二?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