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记”的一些碎碎念和决定
我写了很多年的日记,从初中开始很正式的写,几乎没有断过,就算哪天因为一些原因而没有写,我也会”补日记“,这是很奇怪的操作。

其实小学的时候我也有写过日记,但那是老师要求的,一般假期才写,那些日记我至今还保留着,偶尔翻出来看还挺有意思的。看着一本一本的日记本,也会有一种成就感。一年一本,那些墨水写就的痕迹,比起电子化的文字别有一番感觉,有时候很工整,洋洋洒洒写一大篇,那就是那天的感想比较多。有时候就是几句话,十分潦草,或许是心情不好,或许是生活太过无聊而没有什么可写的,哀嚎几声完事。
我有时候想,要是把我的日记做一个词频统计和情感分析,那么每个时期可能都有不同的高频词和情感倾向。我的日记记录了我大把大把的颓废时光,经常第一句话就是,“今天又是一个废人,什么也没做”,“今天又睡到一大早上才起”,“今天又是虚度光阴的一天”。现在越来越觉得,每天都写这样的荒废的、无聊的生活真的好无聊啊。
其实从很久以前,写日记就开始或多或少成了我的”负担“,一是生活实在没有什么可写的,二是手写日记需要端正的姿态,总不能躺着写吧,所以有时候做事情做到很晚的时候,真的很不想写日记,那就随便乱写几句好了,久而久之,每天都是差不多的内容。因为觉得手写日记有点累,所以我经常敷衍了事,即便生活里有一些更深入的思考,我也懒得写了,所以我的日记十分碎片化,并没有完整地记录我的一些思考。
我这两天想着,要不换成写电子日记,还可以放一些照片之类的,形式更加丰富,也有挺多这种软件的。但是基于对互联网的不信任,我很犹豫,也就是一切的痕迹都会随着账号的消失而消失,这是很可怕的,经历过qq账号被永久冻结的我对于这种不确定性很恐惧。
还有一点就是,我会觉得自己都手写了这么多年的日记了,突然换成电子版的,似乎又有点不舍,算是对传统的一种复杂的情感?日记本是一个有形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把一本空白的本子写满也是一种奇特的感觉。




我想过,或许可以每天发一条豆瓣广播来记录这一天,但是这又和日记不一样,在日记里我可以十分无聊地抒发一些感想,有时候甚至还有点阴暗,其实是更真实的我。但是在公开的社交媒体上,我会忍不住注意一些自我呈现的问题,虽然没有什么人会看,但还是担心,要是不小心被认识的人看见了怎么办。当然,我可以设置成仅自己可见啊,但是一旦到了社交媒体上,又会产生分享和呈现的冲动。
我刚才基本已经下定决心要和手写日记说再见了,最后的解决办法还是每天发豆瓣广播,但是克制住自己的自我呈现冲动,设置成仅自己可见,然后小心一点,不要把号玩得被封掉。但是翻了一下日记本,我又犹豫了!这样一本一本的黑色字迹好有感觉啊,而且我在里面真的毫无遮掩,发泄了很多情绪。这是有重量的,也是一种仪式感。很多年后,如果我能活到老,那就搬出一箱日记本来看自己的一生,似乎也是很有意思的一幕。
怎么办呢?传统与现代的矛盾被具像化在这里了,但是手写日记真的不方便啊,也有很多局限!
不管了不管了,坚决一点,不要纠结了,明天开始写电子日记,今天就最后一次再写一次手写日记,对这个坚持了差不多七八年的习惯说再见吧。只是形式和载体变了而已,我依旧会每天记录生活,只是希望我的账号可以安全一点吧。当然,我可以做一个备份,但是电子的东西,看起来是永存的,又是脆弱的。


还是为漫长的手写日记的历史做一个正式终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