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大城市工作的农村985研究生建国70周年回乡偶记(上)
10.1
国庆回家的人真多。我上午八点五十到了蚌埠市汽车站,买到的却是11:50去往县城的加班车。
还有三个钟头,不如去淮河走走吧。
我是在淮河北岸的村庄长大的。我对淮河有感情。
这是jianguo70zhou年的十月一日上午,阳光明媚,像五月的日子。
我骑着共享单车,在手机的导航下,一路往北,两公里,十分钟不到就到了淮河大堤。今天的我并不觉得这是多么的便利,但是退后五年,共享单车和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我在一个陌生城市想去哪里就去哪里,用这么低的成本简直不可思议。我相信在很多以前比我们发达的国家都没有我这么自由。
我坐在大堤上,这里天高云淡,几个老头在悠闲的下棋。我打开了学习强国,用假日包的流量观看国庆阅兵。
看了一个小时阅兵,我决定下到河堤下走走,在大堤和水面之间,有一两百米植被,多是灌木和野草。
阳光混合着成熟的秋草味道散发出醉人的气息。那些野草野花都是我小时候天天见的事物。
还有菜园,菜园里有葫芦,秋葵,冬瓜,南瓜。豆棚瓜架,多么熟悉的景色。
我坐在淮河畔的大石头上,想想童年,吃不起肉和水果的童年,想吃饺子的童年。
临走捡了一个超大的河蚌壳,足足有我两个手掌那么大的河蚌壳。我拿着河蚌壳以淮河为背景自拍了一张。
我回到了家。第二天上午,跟刚刚博士毕业在做大学讲师的发小去找南河东入芡河的河口。
这是我俩的一个夙愿。十五年前,2004年的大约同一天,刚考上县城高中的我俩就顺着村南的小河一直往东走,想知道它最终会流入哪里。那么长的一条河,它是怎样汇入大海的。我们都知道,村前的小河会最终会流入淮河,长江,太平洋。
那天下午或上午我们就一直往下游走,走了约莫三四里地,发现小河开始往南走。我们走累了,就下河采菱角去了。野生的菱角,果实小小的,散发着清香。
我们放弃了走到小河注入大河入河口的想法,也许那时候我们才十四岁,还有太多书要看,太多作业要写,也许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生活磨砺的坚定意志,还不能坚持做完一件事。
前几天,发小问我十一回不回家。我说回,他也说回,我说咱们把十五年前没干完的事干完吧。走到头,找到入河口。
我俩就顺着小河一直往下游走,两岸的景象我们已经不熟悉,因为没有玉米秸秆。这个季节本该有收获后或站着或躺着的玉米秸秆。它们跑哪去了。
它们被玉米收割机直接粉碎变成了土地的肥料。
二十年前,联合收割机开始取代镰刀接收了麦子的夏收工作,可是一直以来,玉米收割还是靠手工,先忍着玉米叶子对脸蛋的强吻把玉米棒子一个一个的掰下来,再用竹筐把散在地上的玉米棒子集中,运到地头的木板车或人力三轮车上,人力木板车晃晃悠悠的驶过田间和村后的泥土路,要是不下雨,那真要谢天谢地了。玉米棒子弄到家要晒,晒干了要手工脱粒,当然这个可以留给漫长的冬天。
最头疼的是晒玉米。那时候农村的路很少,农民喜欢用玉米棒子霸占少有的公路路面。公路在秋收后成了稀缺资源,柏油路光滑干净,晒出来的玉米大豆不会掺入泥土。
那时候农村管理基本无序,乱占公路也没人管。我上初二时下了晚自习,有一次骑车回家,路上没有路灯,也没有月亮,骑着骑着就骑到了玉米棒子里,人直接滚到玉米棒子上,妈的,老子命大,只是膝盖附近青了几块。
玉米棒子收完了,不是就完事了,还要忙秋种,种冬小麦。
这就先要把玉米秸秆处理掉。怎么处理?先用锄头一根一根砍倒,然后再用人力车拉回家。
现在好了,玉米联合收割机一条龙处理。前几年据说就有人开始用,但是多数人,大多是节俭惯了的留守老头老太不舍的花钱用机器,就自己慢慢干。
现在大家都不缺那几个钱,谁也不愿为了几十块钱受这种累了。
这就是传统制造业工业化完成后的农村。而这一切只用了二十年时间。
我们沿着委蛇的小河走着。两岸的灌木乔木蒲苇异常茂盛,在二十年前,这些都要被农民砍了做柴火的。现在没人砍了,谁费这个劲来砍柴,都不用土灶了。
河里水草丰茂,野鸭三五成对,见到人也不害怕。差不多十几年前,也就是零几年的时候,河里见不到多少水草,野鸭都成了稀有动物。
走着走着我们惊喜的发现了一个铁皮船。一时兴起,我们就上了船,向河中央进发。可是离岸近的水面菱角太多,我们又都是划船新手,船篙是一根建筑工地上用过的木头,不是很长,我们费了不少劲总算荡舟河中了。
看到前面不远处一大片水草,以为是菱角,费了半天功夫把船弄过去,才发现看走眼了。多年的读书生涯让我们都有了轻度的近视。
又折返回来,靠近岸边菱角密集的水面,一左一右采起野菱角,半小时的功夫,采了约么三斤。采菱角的时候,我用手机放起了高中时代的流行歌曲,都是老歌了,周杰伦,林俊杰,信乐团,五月天。
不想采了,天气依然暖如五月天,我脱掉衣服,一个鱼跃跳进了久违的故乡小河,大约有几年没有在故乡的河水里游过泳了。
用仰泳感受故乡的云,故乡的风,故乡的水。童年下河的感受又回来了。
尽了兴,就要往下游走。船不好上岸,我赤脚拖船往岸上走,却不小心踩到了一个河蚌壳,我赶紧从水中捞出来,惊奇的发现一条小鱼藏在里面,顺手一扔它就上了岸。
我一开始以为是条泥鳅,捡起来发现是条geya,因为不知道这种鱼的学名,只知道方言,只好用拼音。这种鱼很漂亮,长的像小型鲶鱼,黄色的,两腮处有刺。
发小看到我手里的geya,很惊奇,因为我们对于这种鱼的记忆都在童年,那时候还是90年代,小河水质还好,这种鱼是受不了水污染的。
二十年后,geya又回来了,美丽的小河又回来了。
我找来一个大罐子把这条小geya装进去。
我们都饿了。决定去附近的村子找家饭店。以前的村子里是没有饭店的,最近几年兴起了农家乐,我们决定碰碰运气,搞点吃的或喝的。
走进村子,看到两个小孩,大约小学一二年级,就逮住他们问,“小朋友,你们这边有没有饭店小卖铺?”
那两个小孩说了句“不知道”,然后就玩自己的去了。我俩有点纳闷,现在的小孩怎么这么冷漠。
我想了想,对啊,这是好事啊,这说明他们比我们小时候更有安全意识,也说明爸妈爷奶教育的好。面对闯入村庄的陌生成年人,他们有一种下意识的远离和自保意识。
我感到欣慰。这已经不是传统的农村了,人贩子在这样的农村是要饿死的。
我们不是人贩子,我们也饿的不行了,最后找了个老头问了一下,饭店是没有,小卖铺倒是有一家。
我们进了一个小屋,里面坐着一个老头,屋里有饮料,香烟,啤酒之类的东西。这个村庄很小,小卖铺其实也不大有生意,因为现在水泥路连到户,去镇子里购物很方便。
只有饮料不行啊,居然还有泡面,问了老头,还有开水,泡面吃面有一阵工夫。
跟老头聊起来了。老头说自己五十年代读的小学,小学毕业文凭,当过小学教师,校长,还当过村干部。
说不缺吃穿,有退休金,就是闲得慌,找点事做。大约他儿女在外面生活,我们也没打听。
吃了泡面,我提起我的破罐子,发小提着一袋野生菱角,一鼓作气,沿着河继续往下游走。
走着走着看见了一个钓鱼的,其实路上也碰到过几个钓鱼的,大约都是老头。这是一个我们的同龄人,兴许比我俩还小几岁。同在一个村子,发小家就在河边上,所以小时候经常钓鱼。
他停了下来,跟钓鱼的青年聊了起来。两人都是钓鱼老手,对这条河的水产鱼汛也特别熟悉,聊的很是入港。
这青年钓者很显然是留守乡镇的年轻人,感觉很像乡镇事业单位的员工,他们往往大专或者三本毕业,想出去闯闯,但挨不过家里的劝,端起了老家体制内的铁饭碗。
大约平时也很孤独,没有同龄人为伴,遇到我们,他像个打开话匣子的大队书记。在农村,初中毕业的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像我们这样的算是读出来的,能在大城市拥有较为体面的职业。而他们,无疑是高不成,低不就,让他们在大城市送外卖开滴滴,大约他们也不愿意做。
发小提起他盛鱼的网兜,看到里面蹦跶着三两条小鲫鱼。这青年赶忙说自己今天手气不好,前几天还钓了一个两三斤的鲤鱼,又说之前钓过更大的。
发小没说话,看着钓竿前的鱼符,期待他真能钓上来一条大的。那青年也好像攥紧了鱼竿。
还是没有鱼上钩。我们要走了。青年把鱼竿提起来,又甩了回去。
我们接着往下游走,距离自己村子已经走了五六里地了。过桥到北岸,这时出现了一条沿河水泥路,水泥路旁边有一个大池塘,池塘用铁丝网拦着,里面应该养了不少鱼。我们绕过铁丝网发现前面有一条大河,宽约百八十米,这就是芡河了。
-
乡下人颂歌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03 12: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