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公墓》——一块历史的甜甜圈
“干脆跟你说了吧,他仍然活在我们中间。”
《布拉格公墓》——一块历史的甜甜圈
文:译之俄
埃科在我(听说的)印象中,一直是那种客气点说“不太好读”的作家,如果话说的难听点,是那种写东西专门为了让人看不懂的作家。当然这个形成印象除了道听途说之外,还因为埃科头上和俄罗斯人名一样长的各种头衔:符号学家、美学家、哲学家、史学家……各种家。看过埃科的作家访谈之后,这种印象又进一步加深了,因为在访谈中,埃科也丝毫没有掩饰对读者略带鄙视的讽刺。
但是越是这样却越激起了我的好奇,如果埃科真的是这么不好读的作家,那到底是什么支撑着全世界这么多的读者乐此不疲的阅读埃科呢?难道大家真的这么喜欢受虐?在看完《布拉格公墓》之后我可以肯定的说,埃科就是那种专门写让人看不懂的东西的作家,但是这次不是说难听话,全世界没几个人能像埃科这样把别人看不懂的东西写到这么好看的。
其实很早之前就请同事推荐一下埃科哪本比较好读,当时杨老师建议读一下《玫瑰的名字》,但是我手头自己要做的事比较多,也没好意思直接要来看,打算闲一点的时候再说,可是这个所谓“闲一点”就很玄学……似乎“闲一点”的时候从来不曾有过……前阵子单位同事一起打羽毛球,我和杨老师组队时,万分不幸我一个不小心用球拍打到了自己人,立时杨老师手腕上就出现了一片红印。作为负荆请罪,我主动申请写一份作业以示歉意,恰好杨老师选了这本埃科的《布拉格公墓》。正好,借这个机会开始期待已久的“自虐”之旅。

说实话刚开始看《布拉格公墓》的时候就好像本人抽了个大嘴巴(尤其想到还要写作业的时候),整个人都是懵的,被埃科的书袋狠狠吊住,完全不知所云。咬牙看下去,越看越懵但是也越来越觉得有意思。甚至直到我把正文全部读完,我还是没完全搞懂到底这本书讲了什么,但是中间阅读的过程却真真切切地吸引着我,甚至有天晚上我一直看到半夜一点多,一边想着赶紧睡吧,明天还要上班;另一边却再不停念叨:“再看一章,再看一章就睡。”
想起《作家访谈》里那些埃科的对话,我几乎能想象因为读者如坠五里雾中却又不能自拔而推着眼睛哈哈大笑的那种埃科胖胖的圆脸。当我把最后面《无用的学术说明》看完才真正理清了这个故事的思路,所以如果大家真的担心读不明白,也不妨先看这一部分有个大致的了解,不过这么做大概会让埃科很不开心。

说了半天,下面的内容会涉及到一些剧透,可能会影响阅读体验,所以如果大家自行选择是否继续看完本文。
简单概括来说,《布拉格公墓》是埃科在一系列十九至二十世纪的欧洲历史真实事件的背景上安插了一个完全虚构的人物——主人公西莫尼尼,在通过西莫尼尼穿起了当时欧洲社会许多轰动的大事,这种手法似曾相识。
恰好这个月在给《战争与和平》编排插图,顺带重读了一边《战争与和平》,从某些角度来说,《布拉格公墓》和《战争与和平》有些相似之处,既不是非虚构的纪实,也不是完全是作者的虚构创作,通过虚构的人物(或许有现实原型)为线索展开叙述,完全展现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真实事件(当然还有对共济会这事唠唠叨叨个没完……)。不过不同的是,埃科没有夹杂写出自己对于政治和历史的见解,而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而且埃科也没有宏观地展现整个社会,而是通过个人的行为及其行为的原因来反思社会问题。
西莫尼尼是个真小人,原本出生在还算富庶的家庭,但是被伪造文书的商人坑害,沦落江湖,因此他决定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成为了伪造商人的学徒,并最终通过伪造陷害了仇人师傅,并却而代之。但是他并不满足于在仅仅在一个地方伪造一些小家子气的文书,西莫尼尼开始向政府靠拢,通过伪造文件帮助政府清除反对者。而在洞悉了当时整个欧洲社会对犹太人的仇视情绪之后,他借鉴了一些他人作品之后,伪造了一份“布拉格公墓犹太长老集会”的会议纪要。这个纪要后来又作为《锡安长老会纪要》在《以小见大》中被引用,并最终广泛流传甚至成为纳粹大屠杀的借口之一。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并没有发生在《布拉格公墓》的故事里。

之所以故事让人看得一头雾水,是因为西莫尼尼在为了保护自己不被揭露和当做替罪羊背锅的时候杀死了与他接头的达拉神父,因为陷入了一种精神分裂的状态,时而把自己当做是达拉神父,“两个人”经常因不记得之前自己做的事情而迷惑,甚至搞不清自己是谁,于是通过写信来交流希望能找到真相,这样的叙事方式导致了“故事与情节之间的致命的失调”,当然在埃科的语言里,故事和情节分别使用了两种不同语言的专业名词来表示,其中的区别我也不甚了了,于是我就成了他口中调侃的“不太灵光”的读者……
其实《布拉格公墓》是一本门槛极高的书,就像开头说的,埃科诸多光环加身,如果对于欧洲历史和基督教与犹太人及共济会之间的关系不太了解,是很难明白埃科在文字背后藏了什么秘密的,坦白地讲,我几乎一个秘密也没解开。没有这些知识储备,会对阅读这本书有影响,会好奇这前后发生了什么,但是却不会影响这本书的精彩程度,甚至在埃科语焉不详的文字之后,还增加了对历史的遐想,而人物的行为逻辑和故事的推进完全符合生活的逻辑,所以不管你了不了解历史,只要你真正生活过,那就会被故事吸引,难怪埃科说:“干脆跟你说了吧,他仍然活在我们中间。”

《布拉格公墓》就像是一堆小甜甜圈组成的一个大甜甜圈(甜甜圈这个比喻来自电影《利刃出鞘》里的话),每一个小甜甜圈代表着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但是在书中没有完全展开,所以小甜甜圈的中心都是空的,能填上多少,每个填到什么程度,剩下多少填不上,因人而异,但是填补甜甜圈空心的过程,我觉得就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
而这个由小甜甜圈组合而成的大的甜甜圈则是反犹主义——关于历史的阴谋论,它的中心依然是空的,而且难以填补,因为它的中心没有依据,完全靠个人的主观判断。一百多年过去了,即使发生了那么多的惨剧,牺牲了那么多无辜的人这个黑洞依然没有被填满,反犹主义虽已不是主流,却依然存在。
阴谋论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并不是因为阴谋的逻辑有多么严密,阴谋的可信度有多高,而是因为人们往往愿意忽视所有能揭开阴谋的因素去相信那些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在这样的自我认知之下,所有无关的事情都会被分析成为阴谋的证据,而所有能粉碎阴谋的证据,反而成了“阴谋论”的论调,尤其是当某种阴谋论成为特定群体中的主流,所有持不同意见者都将被驱逐出这一群体,身份的区别被强化了,强化后的身份区别则会增加自我认知的偏差,于是立场不同的人根本无法相互理解,也没有道理可讲,唯有将对方除之而后快,一幕幕惨剧发生了,同属一种的人类,除了因为领地、水源、食物等生存因素而相互残杀之外,还会因为一些理念的区别甚至是一个误会而血流成河。
仔细想想,我们的日常生活,就在我们身边,这样的“甜甜圈”有多少呢?
(完)

《布拉格公墓》
作者:[意大利]翁贝托·埃科
译者:文铮 娄逸俊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年6月

上海译文新文本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在春天里,一起读书吧!| 一份春日书单 (15人喜欢)
- 因欢乐而怦怦直跳的心 | 毛尖评波伏瓦《青春手记》 (14人喜欢)
- 谁懂啊,编这本书的每一天都在笑!| 埃科《米兰讲稿》编辑手记 (8人喜欢)
- 在野蛮社会里,文明、美和善良都是罪 |《华氏451》 (7人喜欢)
- 八百公里的圣雅各朝圣之路,居然还是“欧洲最佳骑车路线”?| 《不朽的远行》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