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受制于武则天?你怎么看?
最近读《资治通鉴》,读到李治欲废掉武则天而不成,反而杀了密谋此事的上官仪,从此“政由中宫”,受制于人。千余年以来,史家对于李治的评价,因此打上软弱的标签,并把“武周代唐”的主要责任推给他。
不过,也有人对此观点不屑一顾。他们认为,并非武则天利用李治攫取最高权力,恰恰相反,而是李治利用武则天打击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权贵,解除了对皇权的最大威胁,避免重走北周与隋朝覆辙的命运。而且,李治作为有为之君,先后派兵灭了西突厥与高丽,唐朝的疆域之广因之达到巅峰,不仅对外开疆拓土,对内,他匡补前朝过失缔造永徽之治,并且终其一生都牢牢掌握朝政。史称高宗,名至实归。
那么,李治与武则天,到底是谁利用了谁?认为李治受制于武则天的史家,显然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宋以后,对女人当政的偏见更深,也就对“武周代唐”更加痛心疾首,对二人的评价难免都偏向负面。认为李治是有为之君的,更客观地评价了李治的作为,也更客观地描述了二人的关系。李治通过立武则天为后,宣告皇权的至高无上与不受制约,借武则天、李义府、许敬宗等人之手,一举瓦解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进一步巩固了皇权。在身体状况不佳之时,他既利用武则天里控制朝政,又打压武则天的亲信大臣如李义府、袁公瑜等,安排自己的亲信大臣制衡皇后。这一切无不说明,他是个现实而又成熟的政治家,把握时机、拿捏分寸、意志坚定、手段高明,帝王之术已臻于化境。可是,身前既能安排得如此巧妙,为何身后却未能作出妥善的安排?以至于,一旦撒手归天,留下的皇子们一个个被武则天所立又为所废,李氏皇族被屠戮殆尽,李唐王朝险些寿终正寝。史书中,不乏“吕后篡权”、“冯太后专权”的教训,成熟政治家的李治,岂能熟视无睹,岂可毫无远见地放任自流呢?这一些,显然又无法解释。
读史,我们有时会被史家的价值观喜好所误导,往往又忽略了历史人物的情感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评价李治与武则天,或许不存在谁利用谁的问题。换个角度来看,李治与武则天的爱情也许更能解释他们之间是是非非。或许,他们之间确是超越了政治结盟的真爱,形成了超越政治盟友间的信任。你看,武则天虽然成了历史上伟大的女皇,不也在临终前去掉帝号,以皇后之名归葬在李治陵寝之旁吗?不过,关于他们的情感世界,只有民间传说,缺乏正史记载,就如武则天陵寝前的无字碑一样:没有只言片语,只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任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