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华天宝的大唐(一)
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的文物,是目前发现的唐代金银器最丰富的的宝藏。这批文物呈现出浓厚的多元文化特点。来自粟特、西亚、罗马、波斯各地的珍宝汇集在长安,体现着与中原文化迥异的风格。唐朝这份开放乐观、兼容并蓄的气度,确实是这片土地上罕有的。
就让我们把眼光放回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那个盛唐,去感受下那份与众不同的胸怀与浩瀚之美。
这次首先展现唐杯,材质主要为金银,玉(玛瑙、水晶)、琉璃等。
壹 狩猎纹高足银杯



在形制上具有罗马风格的狩猎纹高足银杯,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带来的文化交流,很明显,这件高足杯是拜占庭风格影响下中国工匠的杰作。而杯身狩猎场面的表达,则是唐代贵族生活的体现。小小的银杯上,刻画了鹿、野猪、狐狸以及四位背负弓袋的射箭武士。
贰 伎乐八棱金杯



这只金杯可以看做是粟特工匠在唐土的再造之物:杯身上的人物、八棱型杯体、环形联珠纹、圆环形把、指垫,足底的环周连珠也是明显的西方风格。但器体的厚重、分隔单体式的构图方式却不属于粟特银器。精致繁复的器型来自古老的铸造工艺:利用陶土制模作范,金水浇铸成型后在用镟刀或平剔掏镗加工而成。
主题纹饰为八位手执乐器的胡人乐工,箜篌、琵琶、排箫、贝、笙、鼓等乐器及吹奏姿态跃然于金杯上,成为非常豪华奢侈的一件筵席必备“气氛组成员”。
叁 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



八曲长杯,是波斯萨珊帝国的典型器型。然而以玉为尊尤其是以白玉为尊,却是华夏文明独有的传统。这只杯子曲线优美,棱线并不像萨珊器物那样有着夸张的凸鼓,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优雅中庸的审美基调。
忍冬纹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件玉杯玉壁面极薄,可见当时工匠技艺之精湛。
肆 镶金兽首玛瑙



这件玛瑙兽首杯,是何家村出土的宝藏之中最为奇特,知名度最高的珍品,制作年代至今存疑。不过,它的造型在中国绝无仅有,从可以取下的镶金兽嘴处饮酒的习俗,显然并非中原所有。只有在西亚文明中,相似的杯型,相似的饮酒方式才随处可见。它简洁有力的线条,色彩丰富微透明的玛瑙质地,更显示出了浓郁的西来色彩。
这只雕刻动物可能是羚羊,双眼圆睁,眼球外凸,耳朵后抿,头上两只弯曲犄角接在杯口外侧,角上碾出凹槽,用如此写实的手法刻画得如此逼真传神的羚羊,在中国惟此一件。它的造型、神态和魏晋南北朝隋唐人的艺术品味实在大异其趣,或许这是因为,在西方,羊是神的代理人之一,他们对刻画羊之类的动物有着与我们截然不同的强烈冲动,而对我们而言,羊则缺乏这样的神圣性,也就没有受到特被重视,在艺术品中也不会被反复琢磨吧?
伍 鎏金蔓草鸳鸯纹银羽觞






羽觞是战国时期创造的器型,这只椭圆带耳的杯子不寻常之处在于它繁复奢华的纹饰。羽觞内壁杯底鏨刻类蔷薇的团花一朵,壁面则是四枝折枝花,花叶见饰以流云纹。而外壁则各有一支鸿雁和鸳鸯站立于莲瓣之上。鸳鸯和鸿雁的姿态都极为传神。
鎏金工艺是用金汞剂涂压于表面,再经烘烤,形成镀层。而羽觞上细密的小圆点底纹被称为珍珠地纹(又称鱼子纹),也是从唐代金银器开始广泛采用的装饰手段。它能使银器表面更加斑斓,反射白银光芒四射的质感。
陆 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





这只造型奇特瑰丽的银杯虽然在形制上还保留着粟特带把杯的特点,但八曲葵口和环形碗底、以及杯身褒衣博带、身材丰腴的仕女已经完全中国化。杯底的摩羯纹饰受印度文化影响,狩猎的猎人却又是突厥人的形象。这件器物可以说是唐代典型的东西文化交流的产物。
杯身上的四幅男子狩猎图和四幅仕女游乐图相间排列,犹如一架屏风,展现出唐代贵族的生活场景。而银杯底部则以水波纹为衬底,中间鏨刻出摩羯头和三条长尾,口边有两条长须的鱼,凹陷的八瓣内相间刻着四组山岳的角隅纹样,纹饰鎏金。当杯中盛放酒或者水以后,就仿佛鱼儿游动在微波荡漾水草漂浮的池中,给唐人生活增添了一种天真的童趣,这正是艺术的魅力。


男人们搭箭射鹿、架鹰追兔、回弓射虎、执杖逐狐,女人们则漫步花园、悠闲扑蝶、手弹琵琶、吹笙奏乐——这动与静的韵律,组成了唐朝迷人的生活画卷。
银杯的制作采用了多种工艺,如杯身下腹的八瓣仰莲纹来自于捶揲工艺,而杯底饰有四组两两相应莲瓣纹的八棱形圈足、以及鏨刻有鹿的指垫勾尾则来自焊接工艺。捶揲是利用金银质地柔软的特点,将金银片衬以软物或置于模具上锤击成型。
柒 金筐宝钿团花纹金杯


铸造锤击成型的金杯胎体厚重,在光滑的器腹表面上,上下两端相对的4对8个如意云朵纹将其分隔成4组团花纹,焊接着以扁金丝编织的花朵。掐丝团花纹镶嵌了大量珠宝,只是因为环境原因脱落了。团花纹比宝相纹更为抽象线条化,基本为圆形,犹如俯视盛开的花朵。
捌 鎏金伎乐纹银杯


杯子上鏨刻的乐伎几乎全部是深目高鼻、长髯戴帽的胡人,他们或执排箫,或吹洞箫、或拨琵琶、或击小铙,另外还有抱壶、执杯和起舞的胡人乐者。这又是在酒宴上助兴的一件精品,也勾勒出唐人丰富的宴游生活。而背景的忍冬卷草、山石飞鸟、蝴蝶等纹理,以及鱼子纹地,更让这只小小的杯子呈现出不可思议的建筑浮雕效果。这并非中国传统风格,反而和同期西方地区的金银器皿异曲同工,或许这也是一件西来之物吧?
狩猎、仕女以及游乐、乐伎都是唐代日常器物上最常见的装饰场景。浓郁的生活气息,欢乐质朴的时代气氛,让“唐”就那么自然地连接起我们的现实世界。
玖 素面罐形带把银杯


这只设计感独特的银杯来自粟特,其小口、束颈、圆鼓腹、圜底、圈足的造型十分有设计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杯的环形柄上有平鋬(器物侧边供手提拿的部分)指垫,当手执杯时,拇指按在指垫上可以让手感更舒适,也可以帮助其他手指加力持重,增加持杯时的稳定。
拾 水晶八曲长杯

和前展示的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相似的器型,有八个横向分层式的曲瓣和椭圆形矮圈足,只是它没有纹路,材质是无色透明水晶。
古代文献中,将水晶称之为水精或是水玉——“玉乃美石”和“以玉为尊”的观念仿佛在我们民族骨髓里。唐代,水晶产地多为西域,如波斯、康国。这也是目前考古发现的唯一一件水晶容器。
十一 玛瑙长杯



长杯用酱红地缠橙黄夹乳白色缟带的玛瑙制成,琢磨光滑,有玻璃光泽。玛瑙杯在唐代是饮酒的常用器,“酒爱油衣浅,杯誇玛瑙烘”、“红芳金蕊绣重台,低倾玛瑙杯”、“冰浆碗碧玛瑙寒”……这可能和玉质食器为贵族身份象征有关。
唐代上好的玉料、玛瑙皆来自西域,大量的史书记载波斯、大秦多玛瑙,“士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大贝、砗磲、玛瑙、孔翠、珊瑚、琥珀,凡西域诸珍异出其国。”
十二 凸纹玻璃杯

这只粘贴玻璃条技术装饰的凸纹玻璃杯,透明度在同期玻璃器皿中算比较高,中国古代玻璃制造业并不发达,大多数玻璃器皿都来自于境外。它的造型在唐代也非常罕见,应当是一件萨珊玻璃器。
以开放著称的唐朝,心态上充满了好奇心,体现在器物上也表现出崇尚新奇的风尚。对外来物品的推崇,也展现了唐人对外部世界的极高接纳度。与前代相比,唐代淡化了实用性,更侧重器物的观赏价值。具有浓厚粟特风格的那些带把杯,小巧玲珑,环把更小以至于手指根本无法扣进去,这只能是出于审美观念。而大量异域风情的器物出现,如八曲长杯、伎乐纹八棱杯一类,极有可能是唐朝工匠在西域时尚之风下的仿制,渊源仍在粟特、波斯等地。
除了极少数的器型,大多数仿制西域的器物,或许因为不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而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唐代以后便少见,但仿制的意义在于启迪人们审美观念的创新和发展——自由的胸襟和随意的心态,在唐代器物中体现的最为明显。而之后的宋,则在全面接纳这份胸襟气度的基础上,带来了最高原创度的艺术风格,开创了全新的艺术体系和美学观念。
本文大部分图片和介绍内容来自于《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文物出版社2003年出版。
-
月落。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10 18:38:19
-
白夜黑昼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15 10:04:22
-
听说你来了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28 13:17:47
-
李润雨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28 11:29:42
-
mickey_ricky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20 10:57:00
-
白石黑客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12 11:50:45
-
明仔仔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11 22:18:45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28 15:52:10
-
我跑调了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25 09:14:27
-
笨小孩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25 09:12:05
-
不知不觉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24 17:09:18
-
zmxxxxxx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24 15:08:08
-
木哈哈哈哈哈哈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24 14:58:22
-
莐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23 23:33:11
-
wuerkiola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23 22:57:30
-
momo(积极版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23 22:56:59
-
想吃了你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23 21:47:29
-
一滴沧海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23 20:44:41
-
臭仔张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23 20:26:37
-
现代派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23 20:17:49
-
Sydney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23 20:12:27
-
x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23 18:38:24
蓝雯轩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比我强多了 (11人喜欢)
- 旅行|埃及旅行手帐(二) (3人喜欢)
- 人生在于“选择” (31人喜欢)
- 旅行|埃及旅行手帐(一) (7人喜欢)
- 在槟城,发现“伍连德”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