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厂又十年的唠叨
一
花了几周时间,非常仔细,逐字逐句认真的把《巨人的陨落》读完。一战的场面鲜活生动的展现在眼前,作为一个对历史略有一些认识的人,受到很多的触动。正如书籍的推荐语所言:在战争的硝烟中,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的生长。
有时候读长篇就是这样,恐惧与开始,沉浸与其中,回味与读后。无论《战争与和平》,《卡拉马佐夫兄弟》,《日瓦戈医生》还是《给孩子读书》,《恋爱中的女人》,《人生的枷锁》无一例外都是这个过程。事实上,读多了公认经典的长篇,阅读本身让你理解坚持与战略耐性的意义,内容让你看到了很懂人性,经历了各种不同的人生。
越来越多的沉迷与社科,人文,宗教,历史类的东西。年纪大了的缘故吧。
二
最近几个老兄弟因各种原因,退休的退休,离职的离职,突然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这些正在从时代的前列腺上滑落,即将步入历史的尘埃。
回头想来,今年已经我是加入菊厂的第十个年头,似乎可以简单的唠叨几句了。毕竟,我已经老到可以谈谈未来。
当我敲下十年这个时间的时候,自己吓了一跳,从未想过会在菊厂呆这么长时间。按照一个正常人一生工作25年计算,那么实际上,我工作的黄金年龄给了菊厂,虽然菊厂的很多事情越来越看不懂,但整体上还是互相成就的十年。感恩于心。
菊厂十年,让我理解了组织与个人。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里举了个很历史的例子,说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就是用规训替代了惩罚:以前谁犯罪了,那就直接惩罚,杀人偿命,法律严苛,事后判定;后来,软化了,变成鼓励、诱导与教化,引人向善,事前计算。
但现在在对老人的政策上有点退化回非现代化的时代。其实,惩罚和规训同时存在,一头一尾。
菊厂十年,让我深刻理解了什么是现代化工业生产线,也让我更多的理解了什么是所谓的"工具人"。
权力的本质是"影响"与"控制"
而“教育他人”本身就是实现权力的非常直接的手段,也很少有人能抵抗这种可以“改造别人”的欲望——好为人师,不是癖性,而是人性。
对此卢梭看的透彻,说的高端:通过教育后人,才能改造世界。这位政治哲学先驱,于是竟然埋头写了本教育学著作,《爱弥儿》,以爱弥儿为主角,讲怎么搞人类教育。其实他要教育的是整个世界的人类,他成功了。
虽不能与卢梭比肩,但任老板绝对也是教育的高手,能把几十万人从内心深处接受他的理念,变成一心想着公司的"工具人",的确是普通人绝对难以达到的高度。
一句"别让秦淮河的谁泡软了你们的骨头",南研的奋斗便无怨无悔。
一句"别让都江堰的谁泡软了你们的骨头",成研
的鸡血便渗透的无声无息,大汗淋漓。
菊厂十年,让我看到了世界,理解了什么是多元文化。
因工作缘故,前后去过几十个国家,长则呆一年,短则几个月,也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理解了各种不同的所谓文化。
有时候,这个世界没有对错,只有不同,毕竟我之蜜糖,你之砒霜。
菊厂的很多山头实际上是缺少多元文化的接受度的。要知道,菊厂已经是中国最国际化的公司之一了,尚且如此,其他公司可想而知。从根源上看,这是中国单一文化造成的基因,恐怕短期内难以改变。
毕竟,接受一个聪明人的不同意见是一种天赋。对个人都很艰难,何论组织!
如同《巨人的陨落》里,格斯是我最喜欢也是最希望成为的人,但也不能因此就讨厌那个像极了菊厂人的格雷戈里,更不能不喜欢比利。霍尔普斯。。。。。
小说即人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接受多元是每个人一生都要修炼的长课。
三
内外部形式没有10年前的乐观。而作为工作十五年+,菊厂十年的所谓老人,需要以更大的胸怀,更高的格局规划未来。
时间带来的所谓经验,就是多少能从不确定中看到一些确定,从确定中发现不确定的危险,从而找到着陆的路径。
带着感恩的心,用时间带给我们的礼物去创造未来可能最需要的技能。
譬如:
"如果你欠了一百美元,银行就控制住了你;如果你欠了一百我万美元,你就把银行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有一句话老板讲的是对的:有回忆的人生是幸福的。
不论我们继续前行,还是终将离开,都不可惜,因为我们还有回忆。
写到这里吧。只愿未来一切安好。
-
Mian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8-08 13:2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