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学中货币的产生
(阅读 Money creation in modern economy 笔记)
两个常见的错误认识
1. 银行只是作为中转,将存款贷出。 - 实际上,银行放贷的行为本身创造了存款
2.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乘数决定贷款的数量。 - 实际上,是利率决定了贷款的数量。首先商业银行根据对利润的预期决定贷款的数量,而利率是很重要的决定利润预期的因素之一。然后,再由贷款数量决定准备金的数额。
货币的创造
商业银行通过贷款行为创造货币,创造出来的货币以银行存款的形式存在。
举例,当银行决定给某人发放100万房贷时,实际上相当于先创造出100万的存款,再打到某人的银行账户中。所以银行通过放贷这个行为,就创造了100万货币。
银行在这一过程中,并不需要在账上预先有100万元的存款。储户的存款是银行的债务(liability),而非银行的资产。
借款人还贷的行为,是消灭货币的过程。
其他货币创造/消灭的途径:
银行购买国债 - 创造货币
银行卖出国债 - 消灭货币
创造货币的限制
尽管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贷款行为创造货币,但可以被创造的货币数量不是无限的。利率决定了市场上的个人与公司愿意借多少贷款。
在现代经济学中,一般认为以下三点是限制货币创造数量的主要因素:
1) 银行自身的限制。银行有盈利的需求,控制风险的需求,及满足监管的要求。
a) 盈利需求
利率水平一方面决定了银行的放贷收入,一方面决定了银行的利息支出。当银行想要发放更多贷款时,往往需要给出比竞争对手更低的利率。
当银行发放一笔贷款后,会消耗其准备金。银行可以吸引更多存款来保住其准备金。为了吸引新的存款,就要给出比竞争对手更高的利率。
由于银行需要赚取利差,贷款利率不可能无限下降,存款利率不可能无限上升,因此可发放的贷款是有限的。
b) 控制风险需求
银行希望其存款长期稳定以减小流动性风险(liquidity risk)。为了弥补储户,需要提高存款利率。
另一方面,银行需要限制信用风险(credit risk)。 信用风险会反映在贷款的定价上,因此贷款利率不能无限降低。
c) 监管要求
银行并不是总能很好的保护自己免于信用风险。例如,当房价快速上涨时,银行倾向于发出大量房贷以获得利润,而当房价崩盘时,会引发系统性风险(2008年金融危机)。因此监管对于银行有控制风险的要求。
2) 市场上的个人和公司得到贷款以后如何使用。
例如,他们可以用这笔钱来偿还已有贷款。这一行为相当于立即消灭了创造的货币。这笔贷款对经济没有任何影响。
他们也可以选择将这笔钱消费掉。商品的卖家又可以将增加的收入继续投入消费。货币像烫手的山芋一样,不断流通,最终会增加通货膨胀。
3) 终极的限制是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控利率来调控借贷的需求和供给(银行)。由此,中央银行得以使货币的增长与通胀预期相吻合。
Appendix
1. 量化宽松(QE)
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购入国债、房贷债券等证券,使商业银行在央行开设的结算户口内的资金增加,为外部的银行体系注入新的流通性(变成外部银行的货币资产)。
量化宽松”中的“量化”指将会创造指定金额的货币,而“宽松”则指减低银行的资金压力。[5]同时,之所以要通过“量化”是因为名义利率逼近或者达到0,利率政策失效。[6] 中央银行利用凭空创造出来的钱在公开市场购买国家债券、借钱给接受存款机构、从银行购买资产等。这些都会引起政府债券收益率的下降和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的降低,银行从而坐拥大量只能赚取极低利息的资产,央行期望银行会因此较愿意提供贷款以赚取回报,[7]以纾缓市场的资金压力。
当银行已经松动,或购买的资产将随着通货膨胀而贬值(如国库债券)时,量化宽松会使货币倾向贬值。
由于量化宽松有可能增加货币贬值的风险,政府通常在经历通货紧缩时推出量化宽松的措施。量化宽松的手段之一就是加快通胀预期的形成而压低实际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