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天隔离,我真的能羽化升仙吗?不,我不能。
落地泰国,隔离日期为2021年3月5日-2021年3月20日,总结15天。
以前我总是想着,找一个四处无人的地方度过一段纯净的日子,这样就可以如获新生吧。
这个想法跟,游戏打得不顺,总想重新开局,是一样的本质道理吧。
这不,这隔离的十四天便给了我难得的机会:四处无人,事情再紧急也进入不了你的物理空间。连电话都打不进来。
这隔离明天就结束了,也简单用数字说明下这十四天的内容。
除去中间3个周末,其余工作日时间均跟着公司的上班时间表:10:30-19:30, 该开会的开会,该划水的划水,该跟进客户事情的跟进,上班的时间和内容没有变化太多。
除了工作时间外,根据我用ihour记录的时间统计:
除了工作以外的时间,3月份,也就是截至至今,共花费29.1小时。
阅读:14.1小时;(约40%),平均算来14天,每天阅读1小时;
语言(主要学泰语):10小时;(37%),平均算来14天,每天阅读小于1小时;
写作:5个小时 (23%),平均算来14天,每天阅读0.3小时;
这样的数据其实比我在正常工作时候要低。
日常的工作阶段会是:
最迟8:00起床,8~9点有1个小时的语言时间,超过;
晚上回到家,间隔每天10~11点有1个小时的语言时间,超过;
睡觉前,有15~20分钟时间,少于隔离阶段的用时。
但整体上,如果稍微一调整,日常的可利用时间会更多。而且,在周末,能够支配在阅读+语言上会更多。
这样一来,数据便有力地证明,在我身上:隔离的闲余时间利用率比日常阶段要低。
进一步可以很容易找到其原因。
由于物理空间的隔离,这放大了个人对外界的需求。
人类是群居动物。脱离群体生活会进一步放大我对外面世界的渴望。于是,我花费了很多时间在聊天上。这聊天并非在微信上的来回回复,比如花费更多时间打王者,花费更多时间跟爸妈聊天。
无论是玩游戏还是跟爸妈聊天,关键都在于能够实时跟别人建立联系,让个体对这物理空间的隔离降低恐惧感。
以下是安装了何同学提出开发的“时间锁”APP获得的统计:



这有点像是《七日谈》的故事背景: 《七日谈》模仿薄伽丘的《十日谈》的风格,讲述的是从比利牛斯山疗养归来的五位年轻贵妇和五位青年男子,因山洪爆发而暂住在一座修道院中,为消磨时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 (摘自维基百科)
人类总要通过什么活动来构建跟这个世界的联系。在七日谈中,故事是纽带;在我这,微信游戏聊天是纽带。
这方面的情感需求也很多时候压抑我的学习欲望。工作了一整天后,我便无法再说服自己回到同样的桌子前开始新的KPI。
幸运的是,这15天也算是保持了基本的生活内容,不至于像以往学校时期的寒暑假一样,脑子直接瓦特了。
通过时间管理,我也意识到,时间再分配得合理,也没办法能够在某个方面给自己带来突破。如果想要寻求某个项目或某个方面的突破,必须得集中精力办事。
简化突破,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案。今年的目标还是距离比较远。
14天隔离最终出炉一个剃须刀广告片,有兴趣点我
-
豆友95978458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19 18:5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