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哲学论
《 逻辑哲学论》是天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主要著作,来自于他1914年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所写的笔记,是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著作。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以语言为出发点,来为思想划定界限,明确什么是可说的,什么是不可说的。维特根斯坦本人是分析哲学的创始人,是罗素的学生兼好友。后期的主要作品《哲学研究》是开创了语言哲学。他在逝世前的的最后一句话是“告诉他们,我已经有过非常精彩的人生”。以下是一些《逻辑哲学论》的粗略总结。
01
逻辑哲学论的三个主题分别是世界,思想与语言,三者具有相同的结构及对应关系。就世界而言,维特根斯坦认为它是拥有结构的“事实”的总和,而非彼此独立的“事物”的总和。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依次可以得到复杂事实,简单事实(或基本事实),最终获得没有结构,最具简单性的要素——“对象”。一方面,对象的配置构成基本事实,他们之间彼此独立,没有依赖关系或因果关系;另一方面,对象的存在是一并出现的,每一个对象都为整个世界乃至整个逻辑空间提供条件。
02
世界与思想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二者成分数目相同,配置关系相同,思想能够描画世界中的事实。相应的,思想与语言也具有一一对应的同构关系,语言能够表达思想,继而描画事实。 语言中的名称如同世界中的对象一样具有简单性,语言中的命题则是由名称配置在一起形成的。由此,语言中的命题是思想的逻辑图像,思想是世界中的事实的逻辑图像。值得注意的是,语言能够表达的范围远远大于世界中事实的范围,有些情形没有实际发生,但却是可思维的,可描画的。世界之外有许多可能世界,所有的可能世界构成规定意义上的逻辑图像。
03
“把世界的意志变成我们自己的意志”
04
维特根斯坦认为人生问题包括自由,价值,安全,生死,幸福五个子问题,最终归结为一个总命题,即生死问题。 由于我们是偶然世界中有限的经验主体,因此我们无法获得上述问题的绝对答案。人生意义问题只能在世界之外来探寻。维特根斯坦认为,人生问题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是,放弃自我的意志,安于命运的安排,使自己同于无时间性的世界本身,让世界的意志成为我的意志,达到“我就是世界”的境界。
05
神秘的事项在世界,思想,语言之外,它不可思,不可说,不可描画,没有结构,却规定了世界存在的意义。思维不可思维的东西是不可能的,言说不可言说的内容是毫无意义的,《逻辑哲学论》的主要议题就是为世界,思想,语言进行划界,规定语言,思想可以延伸的范围。对于世界存在,人生意义这类无法言说的问题,它们的答案在世界,思想之外,我们应保持沉默。维特根斯坦的这一想法可以与中国道家思想中的“道”不可言相比较。
06
《逻辑哲学论》关注的主题首先是世界,思想,语言,以及三者具有同构关系。语言中的命题是有意义的思想,思想是世界中事实的逻辑图像,语言能够描画逻辑空间中发生的事实以及那些没有发生的情况。与三者相并列的主题是人生问题,该类问题属于神秘的事项,无法被有意义地思考与言说,但关于它的答案可以“显示”自身。哲学家应该做的工作,不是为形而上学与伦理学这两大主题提供答案,而是辨析以往哲学讨论中错误的语法,无意义的内容,找出那些没有支撑任何东西的词项与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