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达芬奇之精神分析 ——对弗洛伊德《达芬奇和他童年的一个记忆》的阅读(一)
前言
用临床的精神分析法对历史人物的生活进行分析,对于弗洛伊德来说这不是第一次,但是像这样长篇的在传记领域长途跋涉却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毕竟著名的历史人物拥护者众多,写这样的文章很容易遭受到非难,何况是在世时便已经走上神坛的达芬奇·达芬奇呢。
弗洛伊德通过对达芬奇的研究,引入了“升华”、“自恋”等精神分析概念,并对其身上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同性恋现象进行解读,整个分析过程是极其细致、严谨和精彩的,本人尝试将这个分析过程进行重新梳理,希望能激发更多人对阅读弗洛伊德的兴趣,这的确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写作的缘起
弗洛伊德很早就对达芬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关于他的兴趣,最早的证据是他写给弗里斯信里的一句话:“也许最著名的左撇子就是达芬奇(达芬奇),人们不知道他有过什么恋爱事件。”包括他所喜爱的许多关于达芬奇的著作等。而真正促使他着手写这篇文章的起因是来自于1909年秋天治疗的一个病人,他在写给荣格的信中说:“这个病人好像与达芬奇有着同样的性格,只是没有他的天才而已”。因为对这位病人的理解,联系到之前那些年对达芬奇的思考,二者相结合,使得他发现某些现象背后有着相同的病理性结构或者说是相同的成因,于是决定着手将这些发现作为研究课题写出来。弗洛伊德料到这样的研究会让一些人不爽,于是一开始就谨慎的做了解释:对伟大的人物进行研究并不是为了将他拖入泥潭,而是精神病学研究不能不在这些著名人物的例子中,认出值得去理解的每一件事,最伟大的人物也是人,同样受到心理活动规律的影响。
升华
一、两个性格特征
1. 草率与不稳定
堪称“人类历史上最具代表性全才”的达芬奇在今天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实他在活着的时候就已经被誉为文艺复兴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同时,他又是一个谜一般的天才,雅各布伯克哈特是这么说的:“他的轮廓只能猜测——永远也不能确定。”他身上除了艺术气质,还有着极强的科学研究气质,只是他留下来的传世之作都是绘画作品,科学发明没有被发表和利用,并且这种科学研究气质经常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严重的侵袭。在当时就已经有一种传说:达芬奇曾在临终前责备自己没有在艺术中尽到责任,冒犯了上帝和人类。虽然这样的传说显然没有任何可能性,我们从后面的分析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达芬奇对于他的艺术作品并没有如此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甚至是漠不关心的,所以这个临终前的责备肯定不是他本人会做的事情。但也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对他艺术作品的热爱和期待以及对他本人的种种好奇和猜测。
为什么人们会这样说呢,为什么会说达芬奇没有在艺术中尽到责任?并且因此为同时代的人们所不解呢?这就引入其性格第一个特征:草率与不稳定。
实际上充满个人魅力的达芬奇起初以他才能的多面性和知识的广泛性对那个时代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在较长的时期里,达芬奇是喜气羊洋、热爱享乐的。
但是当达芬奇被迫离开米兰,离开他之前活动的中心,失去了那个保障他被世人认可的生活之后,之前那个充满活力的性格便渐渐消失了,他的兴趣逐渐从艺术转向了科学,甚至他不得不为了订用于科学研究的货而勤奋作画。到了这个时期,他的科学研究气质已经盖过了他的艺术气质,虽然他的勤奋作画让他变得富裕了,但他是为了搞科学研究而去作画的。别人不能理解他,但现在因为我们能够看到他的笔记,所以能更好的理解什么是他所从事的艺术,并且他所做的基于猜想的科学研究方式,在那个时代是与培根哥白尼具有同等价值的先驱者,更加是孤立的,无法被人理解的。他画得越来越少,把刚开始、大部分没有完成的作品搁了下来,对作品的最后命运漠不关心。
因此便回应了前面的问题,同时代的人为什么不理解他,他们不理解的就是达芬奇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当然也有一些后来的崇拜者企图为他开脱,说他性格中并没有不稳定的缺陷,但是弗洛伊德对这种开脱进行了反驳,说对作品未来的命运漠不关心这种行为在达芬奇的身上已经达到了极端的程度,并且引用了其他人的评论,证实实际上达芬奇绘画进度的慢是被公认的,没什么可开脱的。比如他绘制《最后的晚餐》历时三年,绘制的过程也是很有意思,经常很早就爬上脚手架在那里一直待到黄昏始终握着画笔连吃喝都忘了,却一笔都没有画!还有他花了四年多的时间画蒙娜丽莎画像,也没有画完,以至于这幅肖像画始终没有送到委托者的手里,等等。
但是当我们去看他遗留下来的大量草图和研究笔记,弗洛伊德认为这种草率和不稳定的特征对达芬奇的艺术并没有任何影响,相反,可以观察到一种不同寻常的深刻性和无穷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他的绘画被某着东西限制了,就是被他本人的一些极难满足的要求限制了,我们可以说由于他过高的要求,使得他极难作出一个决定,从而犹豫不决,而这样的犹豫不决与完成一个作品是相矛盾的,所以这就是他以后从绘画隐退的先兆。
2. 某种消极和不在乎
怎么说呢,就是他对于世俗的善恶标准是漠不关心的,或者说他会有一套属于他自己的特别的善恶标准。比如他温和善良对待每一个人,不吃肉,还放生,但他又会去上刑场,只为研究临死的人被恐惧扭曲了的面孔还给他们画速写,这看起来是很冷血的,他还设计最残酷的进攻型武器,作为军事总工程师为君王服务等等。
二、性行为的特征
1.对男女性行为的排斥
虽然在传记中我们能够获得达芬奇性方面的信息很少,但这方面的事充满了意义。达芬奇对性是冷淡和拒绝的,他说:生育行为和与其有关的一切事情如此令人作呕。他死后出版的作品也是论述科学问题,或者一些寓言、笑话之类,极为纯朴甚至是禁欲的,坚决的回避任何有关性的事情。他的作品呈现出来的禁欲与大部分艺术家在作品当中呈现出赤裸猥亵的性幻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硬是要找的话,在他的作品里只能找到一些关于女性内生殖器、子宫胎位等解剖草图,下图是他绘制的一个男女生殖行为解剖草图:

女人的身体只画出了局部,这个局部的女人画得可谓是浮皮潦草,如果说内部的器官在当时要准确的画出来是极为困难的,那么对与阴道和子宫原本是可以毫无问题画出来的,但是他画的线条很混乱,相比之下,男人的身体全画出来了,而且生殖器画得相当精确,但是如果不看身体只看头部的话很容易被看作是个女人的头,并且他的面部表情明显是愤怒和厌恶的。这两个人的性交姿势是站着的,无疑这是一个很不舒服甚至有些荒唐的性交姿势,所以仅仅只是看这幅图也能看出达芬奇在性方面是多么的压抑,甚至可以说是毫无经验的。
2. 与同性的情感
达芬奇的情感是与同性恋有关的,在他还只是一个艺徒在师傅家里的时候,就被指控过与其他年轻人有同性恋行为,后来他自己当了师傅之后,身边就围绕着一群漂亮的男性青年,其中有一个叫梅尔齐的直到他死也没有和他分开,显然他和这些年轻人有着充满感情的关系,而且在当时,和学生待在一起也是风俗。但是即便是和年轻男孩在一起他们也并不发展为性行为,生理的性行为本身并不属于他。
三、经一步的探究
1.“爱情态度”
弗洛伊德认为,达芬奇本人的一段话提供了关于他本性的答案:“如果一个人没有获得对某一事物的本性的彻底了解,那么他就没有权利爱或恨这件事物。”这个见解在达芬奇那里显然是非常确定以及坚定的,在另一篇关于绘画的论文中他还重复了这段话,并且看起来在保卫自己免受非宗教的指责。他要为自己做一个辩驳,因为当时还是教会权威的时代,大家信仰唯一的造物主上帝,你说你要对一个事物的本性彻底了解才能决定去爱或着恨,而不是直接接受和赞美造物主的馈赠,这就无异于直接挑战宗教的权威,他的辩解看起来也是相当有力和精彩的,他说:“不过,这样吹毛求疵的批评家(是指那些批评他不敬神的人)最好保持沉默,因为这个艺术创作过程就是了解创造了众多的美妙事物的造物主的方法,就是热爱如此伟大的发明家的方法,因为事实上,伟大的爱只产生于对爱的对象的深刻认识,如果你只知道一点儿,你就只能爱一点儿,或者一点儿也不爱……”
他要占据一个绝对的“知”的位置他才能做一个爱或恨的决定,但是显然这与普通人的爱恨情感是相悖的,因为一般人的爱恨情感是冲动甚至盲目的,与知识无关。达芬奇也并非不知道这一点,对此,他持批判的态度,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抑制感情,使它隶属于反应过程,只有当它面对思想的检验,才可以让它通过。在他自己那里的情况的确是这样的,他不爱也不恨,但是他研究爱和恨的根源的意义,他无差别的对待善与恶美与丑,在研究中抛掉了爱与恨的肯定与否定的标记,二者同样变成智慧的兴趣。
虽然说他对爱恨情感的定义与普通人不同,但并不意味着他缺乏热情,他只是把热情转变为了求知欲,在脑力劳动的顶峰,在获得知识的时候,他才允许释放长时期受拘束的感情,这时候他被感情征服,他用欣喜若狂的语言赞美他研究出来的创造部分的光辉,或者用宗教的错词赞美造物主的伟大。我们从这里再一次的应证,达芬奇就是要在他本身占据“知”的位置的时候才能得到满足,这个时候他已经与造物主同在,他赞美造物主,实际上是在赞美自己,在这样的时刻,他获得一种极致的满足。
弗洛伊德对此所作出的结论是,这种研究的求知欲发展得过分有力也代替了他作为一个人的行动和创造。就是说,当一个人沉浸在对宇宙的赞美之中充满了真正的谦卑感,这时候他极容易忘记自己是那些活力的一部分,忘记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可以试图去改变世界预定方向的一小部分,一个小部分像一个大部分一样美妙和富有意义。也就是说,他的求知欲就好像已经向着四面八方全方位无死角的打开了,再没有了界限,这时候他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的行动力。
2. “升华”
正如索尔米所相信的,达芬奇对自然的研究可能一开始只是为艺术服务的,但是这个闸门一打开便不可收拾,以至于变得势不可挡的研究本能把他给带走了,直到原本同在的研究和艺术两种本能之间的联系切断了。怎么个势不可挡法呢,就是他的调查研究实际上已经扩展到自然科学的每一个分支,在每一个独立的科目中他都是一个发明家或者至少是一个预言家和先驱者,包括心理学。当之无愧的天才!
后来他还试图返回到艺术训练的起点,但是已经回不去了,因为只要他开始一幅画,考虑一个问题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无数的问题,他不能再限制自己的需要,他要把他的思想中与作品有关的每一件事都表现在作品中但这怎么可能呢?因此他的作品总是无法完成了。
弗洛伊德尝试分析这种特殊的倾向它是怎么来的,对此,首先做了两个设想:一个是像这样过分有力的研究本能在这个人的童年时代也许就已经活跃起来了,再进一步假设就是这种研究本能从原始性本能的力量中获得了增援,因此这种研究本能才能代替了性生活的一部分。更大胆推断,不仅在科学研究本能的例子里有性增援,大多数某种本能特别强烈的情况中也有性增援。比如我们观察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把性本能力量的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引向他们的专业活动,很多艺术家,或者在工作、专业活动本身就能获得享乐的,可能都是属于这种情况。弗洛伊德说,性本能具有——升华能力。这里引出了升华的概念,性本能有能力用另一些有更高价值却又不是性的目标来代替它的直接目标。
为了克服人们不愿意相信在儿童身上有这个重要的本能或者任何显著的性兴趣,弗洛伊德做了进一步的说明,我们可以观察到小孩子有一个时期总是会不知疲倦的老爱提问,但是成人不知道孩子提的所有这些问题只不过是遁词,这些问题没完没了是因为孩子想用它们代替他们没有问的那个问题,当他们长大一些变得懂事了这样的提问会突然中止。那么他们没有问的那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想要研究婴儿来自何处这个问题,也就是进入了一个“幼儿性研究”时期,当然这种好奇心不会自发的觉醒,而是被一些比如弟弟妹妹出生等重要事件所唤起的。我们还可以看到,孩子在这样的问题面前是有一种研究的本能的,因为他们拒绝相信成人提供给他们的点滴知识,他们会怀疑成人给出的解释,他们沿着自己的路线进行调查研究。但是因为他们自己的性构造还没有达到能生孩子的地步,这种调查研究不可避免也是一场空,最终会被作为无法解决的事情而被放弃。这是第一个智慧独立的企图,也就是一个人第一次开始独立做研究的企图,但是它失败了。弗洛伊德在他的《幼儿性欲理论》中写道:这个沉思和怀疑成了以后所有解决问题的智力活动的原型,第一个失败对孩子的一生具有丧失活动能力的影响。
当“幼儿性研究”时期被有力的性压抑的高潮所终止,这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最初的研究活动就是与性联系在一起的,弗洛伊德认为由于与性兴趣有最初的联系,科学研究本能就有三种相当不同的变化类型,在第一种类型(压抑)中,科学研究分担了性欲的命运,就是说科学研究的好奇心也和性欲的命运一样,处于抑制状态了,自由自在的智力活动可能在一生中都受到限制了,尤其是进而又受到教育的强化,弗洛伊德说这就是以神经性抑制为特性的类型。第二种类型(部分压抑)呢,是智力发展强大到足以抵制约束它的性压抑。在前面讲的幼儿性研究时期结束后,有时强大起来的智力恢复了旧日与性兴趣的联系,促成逃避性压抑,这种情况下,科学研究的被压抑的性活动以强迫的沉思方式从无意识中冒出来,自然也是在被歪曲和不自由的方式中,但是它还是有足够的理想使得思想本身具有性的特征,这里科学研究也会让一个人解决和说明事情的感情代替性满足,但是从始至终,性压抑是存在的。而在第三种类型(无压抑)中,力比多一开始就升华为好奇心,这里是没有性压抑的,看起来可能也是与第二种类型那样,科学研究变成了性活动的替代物,但是这两种类型的基础的心理过程完全不同:第二种类型中性活动是被压抑进无意识的,第三种是升华代替了被压抑的无意识,升华实际上也是对性的改头换面。
从达芬奇的情况看,他是第三种类型的典型例子,他本性的核心和秘密显示出他的好奇心活动以幻想的方式在为性兴趣服务,并且成功的把力比多的绝大部分升华为对科学研究的迫切需要。
但是要证实这个观点,需要了解他童年早期心理发展的一些情况,弗洛伊德在记载材料相当匮乏的情况下,仍然作出了相当精彩的研究分析,我们将在下一次与大家分享,记得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