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余随笔(1)丨谈谈翻译稿酬的问题
我做过一年多出版编辑,主要是做外版书,经常与译者打交道;现在我是全职的图书翻译,已经交稿了九本书,最低拿到的稿酬是千字75,最高拿到的稿酬是千字280。所以我自信在这个问题上有一定的发言权。这篇文章我会分别从译者和编辑的角度谈翻译稿酬的影响。
稿酬直接影响译者的收入,从而影响译者的生活质量。假设一个人以图书翻译为主业,假设他希望获得每月8000元的收入(税前),假设他每个月工作25天。如果稿酬以千字80元计算,他每天需要翻译4000字;而如果稿酬以千字100元计算,他每天需要翻译3200字。作为比较,傅雷每天只翻译千字左右,修改时一天也只能改三千多字。(见《傅雷谈翻译》)
图书翻译不同于文件翻译,长期、每天翻译3000字是相当损耗心血的。而每天多翻译1000字,就必然会消耗更多的精力和耐心,从而必然降低质量。——这是人性,也是现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负责任的译者不会因为少20元就故意偷工减料,但长期的消耗是无法避免的;而如果稿酬多20元,他就会更松弛,投入更长的周期、更多的有效时间,从而更精细地查阅资料、斟酌字句。
但我个人认为,低翻译稿酬的真正危害,并不是拉低了翻译作品本身的质量,而是过滤掉了真正优秀的译者。除了非常热爱某部作品的人,千字80或千字60的稿酬吸引的更多是兼职译者,比如全职妈妈、在校学生,他们的水平参差不齐,有非常多的不可控因素。
不只是对译者,翻译稿酬也会影响编辑的工作状态。如果交上来的译稿质量很差,实际上最终会由编辑本人来承担。许多编辑都抱怨过,“看稿即重译”。压稿酬,的确可以削减可计算的译者的成本,却无法削减不可计算的编辑的成本。提高翻译的稿酬,可以从源头上消除大部分问题。
前面从译者的角度计算了翻译稿酬带来的收入,这里从编辑的角度计算翻译稿酬带来的成本。假设一本10万字的书(以交稿的word文档计算),如果以千字80计算,稿酬为8000元(税前);如果以千字100计算,稿酬为10000元(税前)。增加的2000元,对一本书的成本并不算太多,对译者的收入却是一个很客观的增量。

需要承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格敏感度。我自己做过图书编辑,我做译者后也接触过许多编辑。我的感受是,一线的编辑其实非常愿意为译者争取更高的报酬,但他们的老板不愿意。而这经常会导致编辑在译者面前没有底气,不敢提出合理(但分外)的要求。
我的观点是,无论是不是学术书,千字80元的稿酬都太低了。学术书有学术书的困难,这当然可以理解,但不能以此为挡箭牌。在我合作过的出版商中,有冷门但高价的例子。为什么不以高价的同行为标杆,去学习他们的成本控制、营销方法?为什么要以低价的“行业惯例”为护身符,从而就可以免除道义上的责难呢?
我认为有一个方案可以考虑:在千字稿酬之外适当增加版税,从而让译者分享销量带来的回报,也让译者更有动力去打磨译稿。我觉得这可以带来双赢的结果。
最后说点题外话。除了稿酬,译者关心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付款时间,有些出版商是交稿后两个月内付款,有些出版商是出版后半年内付款——这是天差地别的。再比如版权周期,有些出版商签五到十年,有些出版商直接买断——这也是天差地别的。
但非常讽刺的是,像我这样的不著名译者,对这些内容最了解也最敏感,却最没有拒绝的权利。因为我以此谋生,而在“行业惯例”的大环境下很难争取最好的条件,所以只能差中选优。
(欢迎有需求的编辑联系我,我擅长英文、非虚构类图书。)
野原新之助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5年4月书单丨向往自由,人才会有不同的追求 (5人喜欢)
- 「双重思想」与「一流智力」 (1人喜欢)
- 公共说理不应该滥用情绪化的语言——从“跪”这个字想到 (17人喜欢)
- 碎片化读书丨不合时宜的问题是有害的 (5人喜欢)
- 从小米汽车事故想到一则希腊神话 (1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