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美] 罗兰·米勒
最近发生了一些小事,感觉自己处在情绪不稳定阶段,频繁找人聊天、说话,已经到急不择言的地步了,对别人对自己都不太好。这本收藏好久的书终于派上用场了,预期目标很低,只要在阅读的过程中能让我安静下来就好,但是没想到开拓了很多思路出来。系统梳理了一下,记下了对自己有用的部分和少量自我分析。
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普遍而又强烈的内驱力,或许是进化成高度社会化的人类本能,如果我们要正常地生活,保持身心健康,就要在长久而关爱的亲密关系中经常与伴侣愉快地交往。在亲密关系中包含有人的归属需要,这种需要会促使我们期待与那些了解、关心我们的人交往和沟通。归属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建立人际关系的内驱力就会降低(因而人际关系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归属需要也和我们伴侣是谁并无太大的关系,只要他们能给予我们持续的关爱和包容,我们的归属需要就能得到满足。因而,即使一段重要的亲密关系终结,我们也往往能找到替代伴侣(尽管新人和旧人有很大的差别),而且能满足我们的归属需要。当人们长期处在极度孤单的状态时,会表现出强烈的紧张应激反应,任何对亲密关系构成威胁的事物,都让人难于接受。并且长期缺乏亲密关系,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缺乏幸福感。
痴迷型依恋关系——焦虑矛盾型的新名称,这种类型的人希望在亲密关系中投入所有感情,但经常发现他人并不愿意把关系发展成自己所期待的那般亲密。若要感觉心安,就得过分地依赖于他人的赞许,所以他们过度地寻求认同,沉溺于人际关系,担心关系破裂。 其他两种不安全的依恋关系为恐惧型与疏离型。恐惧型(fearful)的人因为害怕被拒绝而极力避免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虽然他们希望有人喜欢自己,但更担心自己因此离不开别人。相反,疏离型(dismissing)的人认为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得不偿失。他们拒绝和他人相互依赖,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能自力更生,也不在乎他人是否喜欢自己。四种依恋关系由回避亲密和忧虑被弃这两个依恋维度区分,反思自己对待喜欢的人会主动想要发展亲密关系,没有回避一说,但有时确实会患得患失,担心对方不够投入,故此应该是随着对方对我的吸引力程度变化,在安全型和痴迷型依恋关系之间反复横跳了。
大五人格特质:开放性、外倾性、尽责性、宜人性、神经质(重要性依次提高)。从外部反馈馈看,好像是外向、活泼、值得信任,虽然自我评价更偏向于内心那个敏感害羞的自己。等看到详细章节再分析。
具有启发性的主导理论认为,自尊是人们的主观计量器,即“社会关系测量仪”,可以测量我们人际关系的质量。根据社会测量理论:如果他人喜欢我们,我们就喜欢自己;如果他人积极地对待我们并看重与我们的关系,自尊水平就高。然而,如果我们不能吸引别人的关注——如果别人似乎并不在意我们是否会介入他们的生活——自尊水平就低。自尊就是以这种方式运作的,因为自尊是满足我们归属需要演化而来的机制。高自尊的人因为对伴侣给自己的爱恋和关心充满信心,即使亲密关系出现困难也能和伴侣拉近距离。相反,低自尊的人则持续地怀疑伴侣对自己的关心和信赖,所以一旦关系变糟就从伴侣身边离去,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另外,低自尊好像既来自人际关系,又影响着随后发生的人际关系。我们的自我评价似乎至少部分地取决于我们与他人交往的质量。这种自我评价影响着随后与新伴侣的交往,新伴侣又进一步证实我们人际关系的价值。可以这样说,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来自于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并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后续发展。
看到这里恍然大悟,首先确定自己是痴迷型的人,需要从外部寻求认同让自己心安,但随着生活中科研占比增大,社交圈骤缩,从社交中获取的认同感越来越少,归属需要得不到满足,自尊水平逐渐降低,看不见其他人的包容和疼爱,甚至想要逃避,心情变得越来越差劲。所以,不要因为懒和累就轻易放弃主动社交,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做事效率,缩减无意义娱乐活动,挪出社交时间。找到自我保护与外部交际之间的平衡点,不要抗拒主动对别人示好,如果对方不上道,大不了拜拜,下一个更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