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沙尘暴肆虐,中疾控报告揭秘沙尘暴雾霾的严重健康风险

2021年3月15日早晨,北京迎来沙尘降温天气,故宫角楼
据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网站消息,截至15日7时,北京市空气质量指数为500,污染级别为6级,已达严重污染标准。

目前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为PM10。儿童、老年人和病人应当停留在室内,避免体力消耗,一般人群应避免户外活动。
防御指南:
1.做好防风防沙准备,及时关闭门窗;
2.注意携带口罩,纱巾等防尘用品,以免沙尘对眼睛和呼吸道造成损伤;做好精密仪器的密封工作;
3.把围板、棚架、临时搭建物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固紧, 妥善安置易受沙尘暴影响的室外物品;
4.由于能见度较低,驾驶人员应控制速度,确保安全。

PM2.5的危害被严重低估。研究表明,急性心梗、急性缺血性心脏病、心脑血管疾病和中风等数十种特定疾病死亡风险都与PM 2.5浓度明显相关。
空气污染还会引发精神疾病。儿时暴露在较高水平空气污染下的人,躁郁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和抑郁症这四种疾病的发病率较高。
1
短期暴露即可给儿童与老人造成终生伤害

据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官方微博15日7时的数据显示,北京目前首要污染物为PM10,浓度已达8108,污染级别为6级,空气质量已处在严重污染。
据世卫发布的相关数据表明, 当PM 10含量高时,患有心脏或肺部疾病、高血压的人会受到重大影响,在新西兰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PM10每年导致900例过早死亡。
据世卫发布的数据称,PM2.5与PM10这些颗粒超出安全标准后,在空气中损害最大的是儿童和老人,暴露24小时将受到终生影响。

而中国疾控中心的研究再次证实了暴露于PM2.5与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关联,疾控中心警告称,有10多种特定疾病死亡风险与雾霾相关。
清华大学与哈佛大学联合进行的一项调研发现,短期接触受污染空气,特别是PM2.5,可能导致心力衰竭、肺炎和心脏病发作等疾病,研究小组还发现,包括败血症、帕金森症和尿路感染在内的多种疾病也与空气质量较差有关。
PM2.5在两天内平均水平每上升1微克/立方米,第二天因心力衰竭而被送往医院的老年人就会增加68人,换句话说,空气污染加剧使死于心力衰竭的风险增加了0.14%。
同时,PM2.5 每增加1微克/立方米,可以换算为增加2050名额外住院病人、增加住院时长12216天和3100万美元的护理费用。而PM2.5与PM10对人类造成的疾病损害可能超出了人们的预料。
这项发布在BMJ刊登的研究则发现,PM2.5的健康危害此前并没有得到全面的评估,其对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具有更系统的作用,而且没有安全浓度下限。
2
PM2.5浓度高低均可诱发心脏病与肺炎
PM2.5没有安全浓度!它的危害被严重低估
PM2.5,直径小于2.5微米的大气颗粒物(PM),大约是人发直径的3%,它们进入人体肺部会形成化学斑点,进入血液导致心血管疾病、肺癌和感染。
这些年来,中国的空气质量逐步提高,人们对PM2.5给健康造成危害的认知也越来越清晰。最近的一系列科学研究报告说明了更多事实。
2019年11月底,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团队和中国清华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底骞博士共同展开的一项研究结果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这一研究针对美国,全面分析短期PM 2.5暴露与214组疾病的关联。
研究小组特别将每位患者就诊前后两天内所在地的空气污染水平与其他时间点的同一地点空气污染水平进行了比对。结果完全支持了先前各类研究的推论,即短期接触受污染空气,特别是PM2.5,与心力衰竭、肺炎和心脏病发作等疾病之间存在联系。
研究小组还发现,包括败血症、帕金森症和尿路感染在内的多种疾病也与空气质量较差有关,而此前人们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研究发现:肺癌和肺炎、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痴呆症、Ⅱ型糖尿病、高血压等九种死因与雾霾中的PM2.5相关。
无独有偶,2019年11月20日,发表在同行评审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份研究显示,有9种死因与PM2.5污染存在联系,包括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痴呆症、Ⅱ型糖尿病、高血压、肺癌和肺炎。
其后,美国和丹麦研究人员发表在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生物学》杂志上的报告则表明,空气污染还可能导致出现精神健康问题的风险增加,这些精神健康问题包括躁郁症、精神分裂症和人格障碍。
研究小组在考虑了年龄、性别、贫困水平和平均收入等因素后发现,空气质量排在倒数7位的县的躁郁症发病率比空气质量排在前7位的县高27%。抑郁症和空气污染之间可能也存在联系。
那么PM2.5是如何影响精神健康的?
研究小组说,空气污染会引发呼吸道炎症,继而导致包括大脑在内的全身出现炎症,另一种解释是,空气污染物从鼻子进入大脑,在那里积累,从而造成炎症和损害。
3
中国疾控警告:10种特定疾病死亡风险与PM 2.5 相关
2019年11月底,中国疾控中心创办的周报(China CDC Weekly)刊登了来自疾控中心环境所施小明所长团队的一份报告,有关中国人群接触PM 2.5与特定死因风险的分析。
研究共分析了241.1万例非意外死亡案例,所有分析的10余种特定疾病死亡风险都与PM 2.5浓度明显相关,其中关联尤为强烈的是急性心梗、急性缺血性心脏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其他病因还包括下呼吸道慢性疾病、慢阻肺等呼吸系统疾病,各类中风等。

这种关联同时表现出了南北方差异。
在华北地区,PM 2.5污染程度与急性心梗和急性缺血性心脏病的关联较强。在华南地区,与PM 2.5暴露相关的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都明显更高,尤其是中风。
海外研究机构对中国空气质量自2013年以来的变化有充分验证。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11月18日发表的研究显示,在中国2013年开始执行关于工业排放和推广清洁能源的新规定后,PM2.5污染水平迅速下降,仅在2017年就挽救了数十万人的生命。
这项研究关注的是2013年至2017年这一时间段中,中国PM2.5污染水平变化,结论为,中国各地的PM2.5水平“显著下降”。在这期间,中国对火力发电厂和工业锅炉执行了新标准,旧工厂被取代而且针对交通工具制定了新的排放规定。
2017年,北京PM2.5平均浓度降到了58.9微克/立方米。在北京附近的一个区,近7000家工厂被关闭,邻近的河北省无数农村家庭过冬取暖改用其他能源,以取代燃煤。
北京的空气质量尚未达到国际标准,但空气质量指数超过200的日子已经成了例外情况,而不是常态。
来源:肿瘤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