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021008】克服讨好型人格:以被讨厌的勇气远离取悦症、圣母病和拖累症
《取悦》
取悦症的三种类型
- 认知型“好人”
思维定势:你需要并且争取让每一个人都喜欢你。而你衡量自尊和定义自我的依据,就是你为他们做了多少。如果你是一个认知型“好人”,那么你就会陷入沉重的自我亏待心态中。
- 习惯型“好人”
牺牲自己的需求而照顾他人的需求。为他人做得太多,几乎从来不说“不”,很少给他人派活儿,并且会变得无力招架、疲于应付。
- 情感逃避型“好人”
因逃避令人害怕和不安的情感而导致的。
21天行动计划
1 想说不时,别说行,拖延时间,不马上给出答复。语气听起来直接而且坚决,没有歉意或怒意。
2 破唱片技巧 准确复述对方的情绪反应,并表达同情,告诉对方已经听清楚了他的请求。
3 除了说不之外,还有折中方案,对方如果不选择这种方案就不行
4 说不的三明治技巧。把不夹在两个恭维或者肯定的话中间
5 反三明治技巧 提出折中方案时 ,把折中方案夹在两个负面信息中间。
6 改写取悦于人的10条戒律
7 改写七个致命的应该
8 照顾你自己。在生理和心理上照顾好自己,否则无法照顾好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人
9 说服自己摆脱认可瘾
10 有效分派任务
11 寻找分派的人 调整对分派的态度
12 不当好人也没关系
13 为自己制作个性化愤怒量化表
14 放松呼吸,通过冥想打坐来放松自己
15 怒气上升。 体会怒气上升的场景
16 怒气下降
17 暂停。察觉自己或者对方愤怒正在上升的信号 ,然后退场,用破唱片转移消极反应,离开现场,用愤怒的方法让自己冷静,返回现场,宣布暂停结束。
18压力接种。 为预期的冲突做准备 当对方激怒自己时,保持冷静和放松,生气没有任何好处
19。和朋友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替朋友解决问题
20 纠正错误的决定
21。庆祝康复 建立互助小组
《可爱的诅咒》
“圣母型人格” :陷入“可爱的诅咒”的人,最大的表现是别人的一切,包括需求、感受、情绪等等会自动地优于自己,如同“圣母”一般地照料与关怀他人。但这样的人际交往模式最终却总会走向崩溃。
面对人际交往中的冲突时刻,作者提出了“BEAR四步法”
- (Breathe,Eulogise,Accept,Respect),即呼吸、赞扬、接受、尊重。
- 这本是专门为夫妻或情侣等亲密关系设计的四步沟通法,但在实践中,它可应用于一切人际沟通当中,效果同样立杆见影。当你下次遇到令你感觉精神紧张或压力增大的场景(比如你又感受到想要无原则满足他人的冲动时),你就可以先让自己做个深呼吸、继而用赞扬与接受的语调肯定你们目前所处的沟通与关系状态,同时用互相尊重的态度说出你自己真实的所思所想。
“BEAR”沟通法的设计理念是,当你遇到恐惧和压力时很容易能想起它,至少能记起它的前两个字母所代表的意义,而这足以让你挽回局面,帮助你应对各种难以应对的人或对话。
《被讨厌的勇气》
阿德勒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没有人愿意故意招人厌。近代哲学巨人康德将“不想被人讨厌”的自然欲望称作 倾向性,它是一种本能。人如果按照这种“倾向性”去生活,就像从斜坡上滚下来的石头一样,只是欲望的奴隶。这样不断地磨损自己,直至失去形状变成浑圆的球体,并不是“真正的自我”。
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向上推的态度。 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人究竟能否承受自由之重呢?人有那么强大吗?能够自以为是地将错就错,即使被父母讨厌也无所谓吗?事实上,并非如此。这时需要使用课题分离来解决。
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课题分离的核心辨别方法是,考虑”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课题。并且,“应该喜欢我”或者“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欢我也太奇怪了”之类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的思维。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爱是一种选择:不再讨好别人,拖累自己 一本教你如何摆脱不健康人际关系的权威书籍
拖累症患者: 想替别人扛责任——包括别人的感觉、想法、行动、选择、需求、幸福与人生目标。 当别人有问题时,会莫名其妙地感到焦虑与负疚。 当别人遇到问题时,会有一股难耐的冲动,连珠炮似的向人家提供一些建议或给一些自以为是的安慰。 当你提供的帮助或建议不被采纳时,怒气丛生。 为了取悦别人而作践自己。 只有在“给予”时,心中才觉得舒坦。 受别人的恩惠时,充满负疚与不安。 常会寻觅需要你的人,在他们那里,你才觉得你有价值。
拖累症者家庭代代相传的悲剧的起源:原生家庭中形成的行为模式,例如酒鬼和瘾君子的例子。一个酒鬼的女儿仍会嫁给一个上瘾者,这个上瘾者不一定是酒鬼,他可能是工作狂、性沉溺者、或者对任何事物沉溺的人,但是其影响是一样的,即他没有能力对家庭生活负责,只是妻子身上的重负。酒鬼的女儿重复了自己母亲身上的悲剧,尽管这不公平,但上帝偏偏再次选中了她作为殉难者。其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她的潜意识里,想要寻找熟悉的家的感觉,尽管童年的家庭式不幸的,但是利用否认的方法,还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家庭里获得一种不确定的安全感,因为这是她从小熟悉的唯一的东西,日后的她会不断地去寻找这种熟悉的“安全感”,尽管它一点都不安全。 健康的家庭 健全、和谐的父母。没有抑郁症,没有心理疾病,对一般的生活时间不会产生极端的挫折感。即使过去有过消沉的阶段,也都予以适当的处理了。 无瘾的父母。包括没有显而易见的酗酒、吸毒的症状,还包括没有工作狂、发怒狂、无法控制的花钱欲、饮食失调等沉溺行为。 成熟的父母。自我满足、有能力应付生活。 父母有积极、满足的自我评价。 父母双方都致力于维系快乐的婚姻生活。
拖累症者的家庭 父母中有一方或双方心里不平衡,被某事所占据,沮丧、有不切实际的世界观。如果父母中一人有这样的情况,那么另一个人的注意力则被这个“不健康”的配偶占据。 父母沉溺于酒精、毒品、工作,因愤怒或渴望而憔悴,一件对一般人来说可有可无的事,对他们却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不成熟的父母。依赖子女供养、援助、忠告、帮忙的父母。 自我评价不良、自我形象扭曲的父母。 父母离婚、分居、激烈争吵、对婚姻生活感到痛苦,或是“看在孩子的分上”彼此充满敌意地生活在一起。
健康的婚姻关系
- 可以用两个圆圈来表示。他或她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各自代表一个完整的圆圈,是一个健康的个体。
- 当两人走进神圣的婚姻关系时,是出于他们自己自由的选择,而不是由于没有选择而做的被迫的决定。他们两个人,包括婚姻本身,都拥有各自完整的界限。他们结婚以后并不是两个人变成了一个人,而是仍然拥有各自完整的自我,并且又能相互协调、彼此搭配。因此,对他们而言,爱是一种自由的选择,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心甘情愿的、为了双方的和谐和满足而做出的努力。
拖累症者的婚姻关系
- 用圆点表示。圆虽然存在,但它的界限很模糊。拖累症者的“残缺现象”其实不是指形状上的,而是指界限上的。特征之一就是对自己感到困惑、极度缺乏自我形象。拖累症者常常会问:“我是谁?
- 当拖累症者与拖累症者相遇,就如同两个模糊地圆结合在一起,两人的生活从此纠缠在一起。他们互相交叠,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以使自己的自我形象变得完整。他们渴望增加自我认同感,希望把自己的模糊的点变成坚实的线。但这是行不通的,因为即使他们完全重叠在一起,也还是无法达到最终两人都想要寻找的完整。他们试图从对方身上得到自己欠缺的部分,最终,两人都觉得被对方拉扯而感到精疲力竭透不过气,两人都有一种被侵犯、被剥削的感觉。这种长期受侵犯、受剥削的感觉,渐渐就发展成一股无法言语的憎恶与敌意的暗流。 接下来我们来看为什么两个拖累症者常常相互吸引并结成连理。
温暖、浪漫的情感是在理智、逻辑、价值调和下产生的。 “残缺的人”在心底有一个不切实际的愿望:“如果我把这不完整的一半和你那不完整的一半放在一起,你就可以填满我,我也可以填满你。”这实际上是行不通的,用比喻来说,婚姻是乘法,而不是加法。0.5×0.5=0.25,因此,不完整的人乘以不完整的人不会得出完整的婚姻,结果仍是不完整。
最严重的问题是,过去两人都小心翼翼地不让对方发现自己的储爱槽几近枯竭的事实,两人都渴望被爱,渴望得到小孩子般被疼爱的感觉一弥补他们在童年时缺失的。他们都想从对方身上吸取爱来填满自己空荡荡的储爱槽。然而真相总会暴露,不久两人就会发现对方的储爱槽其实干枯可怜得自身难保,根本无法给予自己期待的爱。那么,婚姻就会在痛苦、失望、愤怒的风暴中解体。
拖累症者人际关系
- 拖累症者有残缺不全的、不确定的自我形象,因此很容易受其他人影响。换句话说,拖累症者严重缺乏自我意识与个人界限,即缺乏“我是我”的明确身份。他们不确定自己是谁。因此当拖累症者与亲友在一起时,他们很容易把自己的身份跟他们喜欢的人搅在一起,分不出彼此。
- 由于拖累症者的储爱槽几近枯竭,他们无法了解及察觉“真爱”。拖累症者很容易不正确地把热恋、爱的饥渴、身体上的吸引与单纯的爱和关心混为一谈。
- 拖累症者很容易有沉溺行为,所以他们会把沉溺的特性也带入他们的人际关系上。他们很容易无可救药地迷恋别人、无法自拔。
《超越原生家庭》
劳伦斯.斯特恩曾说:家庭就像是一台构造非常简单的机器,因为它是由几个最基本的“齿轮”组成的。但是,它似乎又包含了说不尽的内容:这些“齿轮”是由数不清的各种“弹簧”驱动的,按照许多特性的原则相互发生作用。
认清有毒家庭的四种模式
1.亲密与疏远的模式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方面需要“亲近感”,另一方面需要“距离感”。我们都需要一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希望得到别人的支持、欣赏和爱;但同时也需要独立、自主、自由和自主权。有毒的家庭对过分亲密或过分亲疏有着迫切的需要。无论任何时候,家庭成员间都是以“我们”的形式存在,没有自我和独立之分。一旦家庭成员出现了距离感,他们会以不够关心、不够支持来提醒对方,以达到亲密的状态。过分疏远也是如此,但凡有疏远就有亲密,这是相辅相成的。然而,过分亲密和过分疏远犹如毒瘾一般,逐渐入侵到每个人的体内而无法自拔。
2.家庭分歧的处理模式
无论哪种人际关系,只要其中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会产生分歧。一个健康、运行良好的家庭是能够容忍成员间存在的差异,且认为这些有趣、正面的。与此相反,有毒的家庭则认为差异是家庭的导火索,不允许差异出现。面对差异的时候,他们会做出以下回应:顺从-反叛-攻击-断绝关系
顺从模式是由于害怕冲突导致关系破裂,而“不惜一切代价维持和平”为基准避开冲突的正面袭击。
反叛模式正好与顺从模式相反,表面看起来是自我和独立的存在。实际上,他们是痴迷于叛逆的行为、拒绝按照别人的要求去做,但是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
攻击模式往往是以权高者的形式而居,但凡有人对他们的权威造成威胁,便以攻击为武器,毫不留情地对人进行攻击,来达到别人服从的目的。
断绝关系常常会出现在争端发展到一定程度,让他们难以忍受的时候,他们会抽身离去,从而中断存在的问题。
3.功能过度与功能不足模式
在健康的家庭关系中,有时也会存在“功能过度”者与“功能不足”者,只不过他们的角色会随着事情的不同总在变化。可是,在有毒的家庭关系中,“功能过度”者与“功能不足”者总是固定的存在,后者过度依赖前者成为一种惯性。
4.三角模式
在一对一的人际关系中,人与人交往所产生的紧张和压力通常会不断增长。为了应对这种压力,人们往往会向第三方倾诉,或者讨论其他不相关的事情,从而构成一种三角关系。
在三角关系中,存在着三种最基本的角色:迫害者、受害者和解救者。大多数情况下,家庭中的受害者几乎总是“自愿”成为受害者,因为这样做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其家庭有利。
如何改变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罗纳德博士提到:要记住,性格是自己塑造的。你的家人只是提供了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个性风格,他们对你的影响仅此而已。
从客观的角度,认清原生家庭的模式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而改变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1.家庭谱系:你的家人都有谁
家庭关系犹如一张庞大的关系网,每位成员犹如网上的每个结点。有些关系看似疏远,实际上也会对我们自身的性格造成影响。因此,了解家庭谱系是前提条件。
2.联系家庭成员
绘制好家庭图谱后,将图谱发送给每位家庭成员,目的是补充自己未知的部分。我们需要弄清楚家庭成员之间如何相互影响,以及成员之间关系的性质是怎么样的。
3.创造一段家庭历史纪事
这一步是要创建包括三代人在内的“家庭编年史”,除了记录基本的个人信息以外,还需要记录一些与家庭事件相关的世界或地区性事件。
4.发现家庭内部运行模式
这一步最好的办法是研究家庭的三角关系。首先,拿出一份家庭图谱,用不同颜色标出三角关系之间的成员,进而研究他们的亲密关系。
5.探亲与家访
这一步,我们要回家里搜集信息,根据之前设计的问题向家人提问,观察家庭运行状态,并且进一步深入了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
6.自我分化
完成研究工作、弄清自己在家里的位置之后,你就要开始着手改变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了。要记住的是,一切行动的关键在于改变自己,并且你要注意如何应付自我改变之后家人对你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