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七君子:观影立场,理想主义与导演真诚
初看完时热泪盈眶,展开了解事件历史背景复杂,后来发现导演的目的确切,让我面对“如何评判这部电影”时有些疲倦。一言以蔽之,未了解背景和目的时、纯纯粹粹被影片故事的理想主义冲撞地七荤八素的我,给该片满分100;参考并不可能纯粹的历史和并不可能黑白分明的环境时它值得90分;如果被导演有意作为一件工具实现一些现实目的,引导、鼓励、主旋律时,无论引导向正义或邪恶,作为倾向性明显的说教作品,再好的结构都会显得俗套。
如果我说在观影过程中共情了这部电影、或透过索金之笔的滤镜由电影中看到的这场审判,我共情的是其中纯纯的理想主义。我接受民间行动在组织和机构完全不成熟的情况下,能够达到绝对正义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我仍然可以共情他们,由于我共情理想主义。
民间的力量可以对抗政府吗?如果政府机器要发动战争,民众游行又有何用?可是想到这里突然想到“国际压力”和“国内压力”这样的说法。说明国内压力是有一定作用的吧!会让政府些微向妥协一侧倾斜。就像舒尔金请求approach时,法官对Seale的判决作出的妥协。
又有谁是绝对正确的呢。总是从360度里的某一度能找到弱点。有人说:他们反战的原因是不愿看本国青年去送死,而不是不愿去残害其他国家无辜百姓。高尚的人需要因为他们高尚得不够彻底而受到批判吗?
Tom Hayden这个角色在影片里其实有表达一些精致利己主义倾向吧。他不完全是一个学生,1939年出生的他1968年已经29岁,是以记者的身份成为SDS的领袖。他会不自觉向法官起立(Rennie会指出这是他的教养导致,给他台阶下,他自己也否认是有意起立,只是条件反射,但谁知道呢?),会每谈必及不希望自己等核心革命力量被拘留。以至于在片中一开始也受到Abbie揶揄,没有时间做culture revo但还有时间剪头发。影片给了他这样的设定,可能也是受到现实中他最终参政的结局影响。但如果我主观选择有用的话,他所有这些都并不影响我对他的出发点和目的纯粹性的信任。(但在现实中,这样的角色却更让人讨厌一些。无法从善意的角度开始揣测。)
Abbie Hoffman是片中比Tom Hayden更立体、更出彩的角色。片中第一个让我哭出来的场景是在与市政厅公务员交涉审批集会用地一处,他说,人群是一定会来的,如果不做审批,人群会更加危险。他有更大的全局观,他知道会发生什么,他也知道这一切无可避免,却还是要为之努力着,让人们看事件,理解事件。面对巨石无法撼动的悲壮。
观影时,七君子在时局中所处的位置总让人时时联想不止,想,what if,会不会就是这样的。这一场失败与那一场失败也相似。甚至“七君子”这个翻译也非常皿敢词不友好。阅之即想哭。但正如前文所说,(亦如索金一贯编剧风格导向悲观的乐观主义:)民众制造的压力,无论如何,总是会被看到的,被看到即产生影响,一定会有用的,一定会。
跳出电影之外,片中很多观点带出的现实主义问题让人诟病。此处搭配播客《小声喧哗》、《电影真探》相关集进行食用,会发现事件的背景世界如此广阔,在那样广阔的舞台上,这样的民间活动就像已被人暗中安排上台给别人逗闷子的真实节目。架构已经搭好,一切水到渠成。政客各取所需,挨打的是心中还有火苗的年轻人。
而这样的抗争被拿来当作案例说教今人:掌握手中的权利,去投票吧不要让国家再次落入坏人手中。索金是真诚的无可置疑。坏人为什么是坏人、好人又如何证明其好呢?从这时开始,我只能看到更大的悲观。





为七君子失眠的第三天。写完这一篇就放下,就当我从本片毕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