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吃饭:无需自控力,三观最正的瘦身指南》读书整理
布莱恩·万辛克
一、无意识额度
我们为什么会大吃特吃?
我们大吃特吃的原因是,周围有引导我们吃的信号和暗示。我们在本性上不会吃一口就停下反思自己是否吃饱了。我们吃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无意识地)寻找吃饱的信号或暗示。
我们都会被周围的环境欺骗。即使自己心里“清楚”,我们大部分时间心思太多而记不住这个道理并且付诸行动。所以,改变环境要比改变意识容易。
无意识额度
如果感觉不到进食量比实际需要略低,我们就不会有饥饿感。如果我们没有饥饿感,就不太可能回头再大吃大喝,把少吃的都给补回来。关键因素在于无意识额度。它指的是,我们进食略少或略多、但意识不到的额度或区间。
吃得过少时,我们感觉得到。吃得过多时,我们也感觉得到。但如果卡路里在一定范围(即无意识额度)之内变化,我们会感觉正常,体会不到细微差别。
微调策略:增加或减少两成分量
● 减掉两成分量。开吃时,把想吃的分量减掉两成。你大概不至于想它们。我们的研究大多表明,人们少吃两成是不会有感觉的。少吃三成会有感觉,但是两成还在意识防线之外。● 我们可以把减少的两成换成果蔬之类的替代品。
二、被遗忘的食物
你的胃不会数数
我们的胃不会算数,我们也很健忘。除非确实看到自己吃掉的东西,我们很容易吃得太多。除非一直给自己称重量,大多数人只有在衣服紧得难受时才会意识到自己吃多了(增胖了)。
正如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于身体信号判断自己吃了多少,没有外部参照物我们也不能真正感觉自己胖了或是瘦了多少。
我们相信眼睛,不相信胃
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比通常的分量吃得少,就会觉得自己是饿的。如果认为自己比往常吃得多,就会觉得自己饱了。换言之,分量压倒了热量。我们吃的是自己想要的分量,而不是想要的热量。如果把分量相同食物的热量加倍,大家不会抱怨吃不完。如果把分量相同的食物的热量减半,大家不会抱怨还饿着。在两种情况下,他们都会说自己饱了。
吃饭时的目标
实际上,当我们还没吞下任何食物时,我们大都已经决定要吃多少东西了。我们会目测一下自己认为需要的分量、取食,然后吃完为止。这就是说,当我们说:“我想吃两勺冰淇淋”或者“想喝半碗汤”时,我们就会依赖于那个视觉信号(空了的冰淇淋碗,或是喝了半碗的汤碗),以此告诉自己已经完成。
微调策略:吃得一目了然
l 吃之前要看清楚。我们发现,把食物先装到盘中再吃,比起先吃一小份再多次添菜,大约会少吃14%。开始吃之前,把想吃的食物都放到一个盘子里:点心、正餐、冰淇淋,甚至薯片。你的胃无须数数,你也不必去记自己拿了多少。不要直接从包装袋或包装盒里吃零食,要把它们放在单独的盘子里,把包装盒留在厨房里。这样你就不太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吃。
l 吃的时候要留意数量。
三、餐桌景象研究
餐桌上看似无伤大雅的物品(包装、餐具、杯子和食物品种)都会让我们多吃两成多的食物。善加布置它们也可以让我们少吃。无论多吃或少吃,它对我们的影响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
大号包装的影响
基本规律:无论何种产品,包装越大,我们消耗得都会越多。比如说我们舀到餐盘中的食物量是与餐盘大小成正比的。根本而言,布置餐具时使用错误的餐盘或盛菜碗(大型餐具)为过量饮食创造了条件。尤其当你面前的食物品种丰富时,它会导致增重的恶果。
增加食物品种,会让每个人都吃得更多。
感官特定饱足感同样会影响我们的味蕾。任何食物第一口的味道几乎总是最棒的。第二口稍欠,第三口再欠点。到了一定程度,我们会对酸奶或蛋糕感到厌烦。但如果增加两个酸奶品种,或往蛋糕上加冰淇淋,我们的味蕾就又恢复状态了。这就是食品种类多时我们吃得更多的原因。
微调策略:自主设置餐桌景象
l 减小包装盒和碗的尺寸。我们可以把超大包装食物重新分装在密封塑胶袋或保险盒中,用较小的盘子盛装取食。
l 当心剩菜的双重危险。你从冰箱拿出的剩菜越多,你就会吃的越多。
四、我们身边的隐藏说客
“可见食物”的圈套
某种程度上,人们大都采用了可见食物的饮食法。仅仅是看见(或闻到)一个食物,就能勾起我们消灭它的欲望。但是你也可以利用“看见食物”节食法为你服务。让健康食物更容易看到,而让不太健康的食物难见踪影。用水果盆替代饼干罐。把冰箱里的健康食物移到前排和触目可及的高度。除此之外,避开“可见食物”饮食的诱惑有两个基本对策:移开可见的食物;不能移开它,就绕开它。
微调策略:让过度饮食成为麻烦,而不是习惯
l 盛菜的盘子放在厨房或是餐柜里。把它们拿开至少两米,给了我们机会问自己是否真的那么饿。用色拉和蔬菜来替代。一定要把它们稳稳地置于桌子当中的显眼位置上。
l 让诱人的食物“不太便利”。把这些诱惑送到地下室最远的角落里,或放在一个难够到的橱柜里。重新封好包装,用铝箔纸把最可口的剩菜包好放在冰箱或冷柜深处。
l 只在餐桌边、用干净的盘子吃点心。这样,要是突然想吃东西,取食和清理会不太方便。
五、无意识饮食脚本
我们进食时,往往会按照饮食脚本行事。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食物情境,以致我们不知不觉地培养了搜索食物的行为模式或习惯。
亲近之人的影响
生活的一大乐趣是和亲朋好友分享美食。我们并不总能意识到家人和朋友对我们饮食生活的强大影响力。当我们与喜欢的人在一起时,往往会忘掉自己吃了多少东西。我们会比往常吃得更久,在吃的快慢和吃的多少上,我们会跟着其他人的节奏。
重写用餐脚本
l 争取成为最后开始吃饭的人。
l 吃饭速度向餐桌上吃得最慢的人看齐。
l 总在餐盘上留点食物,好像自己还没吃完,以此谢绝“就再来一份”的请求(或是诱惑)。
l 用餐前预先规划好要吃的分量,不要在用餐过程中临时决定。
不专注吃饭会怎么样
任何分散我们对食物注意力的事情,都使我们更有可能不自觉地多吃。基本规律就是:所有要分心的事情都会使我们吃东西、忘记吃掉多少东西、延长吃的时间,甚至在我们并不饥饿时。
微调策略:打造零干扰饮食脚本
l 改写饮食风险区的脚本。
六、名字的游戏
我们的“口味”既来自嘴巴,也存在于大脑。我们尝到的味道经常是我们想象的味道。无意识饮食可以使我们过量进食,同样,对食物味道的预期也可以“欺骗味蕾”,让我们以为一种食物好吃或难吃,而实际上远非如此。
味道的欺骗
关于味道,为什么我们可以如此容易和盲目的收到蒙骗呢?心理学家把这称为“期望同化”(expectation assimilation)和“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在食品的情况中,它意味着我们的味蕾被我们的想象误导了。基本而言,如果期待食物美味,它就会很美味。至少,比起你认为它味道一般时,它会更美味。但是期望同化同样适用于反面情况。如果你希望食物难吃,它就会难吃。
七、想吃惬意美食
惬意美食与惬意情绪
人们心情好时往往偏爱更健康的食物,比如披萨或牛排。人们心情坏时,则更有可能去拿冰淇淋、饼干或薯片。
如果我们想修复坏心情,快速(但暂时)的方法或许是纵容自己吃点美味的、慰藉人心的食物。心情好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如果我们想保持或放大快乐的情绪,我们可以吃营养高、内疚少的食物。
惬意情景的熏陶
在某些情况下,当我们想起、品尝或是闻到那种食物时,内心涌现的往事是栩栩如生、历历在目的。但即使记忆朦胧,被激发的感觉(安全感、爱意、归属感、心领神会、控制力、成就感或是力量感等感觉)是这些食物吸引我们的原因。
第一次吃某种食物的感觉
我们第一次吃某种食物时所具有的心情,可以终生跟随我们。我们是大人还是小孩无所谓。而且这些潜藏在记忆中的前尘往事甚至会影响我们吃菜的先后顺序。
微调策略:让惬意美食更惬意
l 不要委屈自己。许多节食计划还没起效就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它们剥夺了我们喜爱的食物和生活方式。它们还要求我们放弃既定的生活习惯,一心只管食物热量,无视世代演变形成的饮食偏好,抵制几十亿美元的食品市场。逐步调整饮食习惯,最好的做法是不要委屈自己:保留惬意美食,但是减少些分量。我们的研究还表明,多数人至少有几个相对健康的惬意美食。少量食用,就能坚持长久。
l 重设惬意美食。如果你的惬意美食主要是曲奇、糖果、薯片和蛋糕,一切还来得及补救。重点要是逐渐将更为健康的食物与开心的场景结合起来。
八、营养把关人
许多食物选择是一种习惯。有些是我们生来就继承的,有的是在我们的父母以及他们使用的食物奖惩手段的熏陶下,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形成的。
在我们生活中,对食物影响最大的是营养把关人。这就是我们家中那一位主要负责食物采购和准备三餐的人。无论他们的厨艺是精湛还是“水平堪忧”,他们对家人的营养日复一日地起着重要影响。
设定终生的取食量习惯
半盘法则:对于午餐和晚餐而言,餐盘里一半应该是蔬菜和水果,另一半是肉类和淀粉类食物。
九、快餐流行病
我们先天就被设定为喜欢油脂、盐、糖的味道。高脂食物使祖先能够储存热量,对付气候造成的粮食短缺。盐分帮助他们储存水分,防止脱水。糖分帮助他们区分可食用的甜莓果和有毒的酸莓果。我们对于油脂、盐和糖的口味偏好,让我们懂得优先选择那些最有可能让我们生存的食物。
低脂标签的误导
许多无脂或减脂产品也有同样的情况。减脂版的热量不比常规版的低很多。但是我们看食物是非黑即白的,所以我们老是会掉入陷阱,认为某样食物要么百分百健康,要么百分百不健康。人人都会被低脂标签误导。但是造化弄人,标签对那些超重者的影响甚至更夸张。
我们通常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去看标签,或是思考它们。相反,我们先对这个产品是否对我们有利产生大致想法,然后一切都顺理成章。
微调策略:食量要适量
l 当心健康光环的圈套。主打食物越好,附带食物越糟糕。
l 选小份或是分享套餐。
十、无意识地改善饮食
改造无意识额度
食物的交换条件:食物的交换条件表述为“如果我做了Y,我就可以吃X。”食物的交换条件很不错,因为我们不必剥夺自己爱吃的一种食物。我们只需为了健康做点小小的让步。食物的交换条件还通过提高过度饮食的“成本”,使我们重新掌握自己的食物决定权。
有意识饮食计划关键点
l 你的无意识额度。在日常热量摄取中做出100到200卡路里的改变,你不会有剥夺感,也不容易故态复萌。
l 无意识之间改善饮食。集中精力去修正一些细微行为,使你能从无意识地过度饮食转变为无意识地改善饮食。可以注意五个共性因素(节食危险区),即:正餐、零食、聚会、餐厅和办公桌或汽车仪表盘。
l 有意识的改造。为了减掉无意识额度,你可以用基本节食方法,但更个性化的做法是:食物的交换条件或限食政策。这两个做法,使你有机会吃到一些自己想吃的食物,而不用左右为难。
l 三项法则。设定三个容易的、可行的改变,你可以无须太多牺牲,就能在无意识之间做到的。
l 无意识额度确认清单。用这个每日清单,帮助你从无意识地过度饮食向无意识地改善饮食转变。
补:三项法则清单——它只是一张纸,最上面一行有一个月的天数(1号到31号),最左边一列写着你的三点100卡路里改进计划。每天晚上,你把完成的计划打钩。
虽说我们大多数人自以为很自律,但最靠谱的做法莫过于,强迫自己每晚面对现实,在一个小方块上打钩。
写在最后:你吃了多少东西,通常不是由你的胃口或者饥饿程度决定的,而由进食的环境所决定的。所以,节食的正确“姿势”,不是强迫自己少吃,也不必非要把自己变成一个素食主义者,而是应该通过对进食的环境做一些微调,在不知不觉中减少进食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