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峰陶瓷,中国人的骄傲
二
何谓创意?莫衷一是。
旧的元素,新的组合,这就是创意。
创意绝对不是标新立异,恰好相反,我见到的伟大创意都是常识。在一个越来越反常识的时代,对常识的重复就足够让人震惊了。
往往人们忽略旧的元素。有一点,我需要告诉大家,传播的基础是理解,人们只对旧的元素有理解,只对约定俗成的符号有概念,而对完全新鲜的事物是无感的,是恐惧的,是排斥的。所以,任何创意都应该基于旧的元素。所谓凭空想象,天马行空,都是过眼云烟,在传播中都不会给消费者留下任何印象。讲述新事物,新产品,最好的方式是用旧的符号来打比方,讲故事,脱离开旧有语境的任何语言都是无效的。最伟大的物理理论都是这样的讲述方式,更何况要让绝大多数消费者明白的广告呢?
旧的元素是基础,新的组合是能力和直觉。广告表达是一种个人情感的外露,它深藏在一个故事中,隐匿在一张图片里,或者是一段声音,甚至是一片留白,花样繁多,但它要表现的主题必须清晰明白,绝不能含混,更无法容忍拖泥带水。
创意的过程,就是创意人员从混沌中,从虚无中挖出一颗宝石给你看的历程,既神奇,也无奇。
这个结论千百次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这是经过长期训练得出的经验。24岁的我,并不懂得这些。降龙十八掌,我连一掌都打不全。从重庆回来后的第二天,我躺在家里思考我给兆峰陶瓷写的创意,回顾面对20多位陌生人时我胆颤心惊的表演。创意就写在一页纸上,干巴巴的几句话,没有故事板——配合创意由画稿人员制作的插画或者动画——甚至连一个创意说明都没有。我应该是大汗淋漓地讲完那个海枯石烂的故事,重庆闷热的天气就是对那个创意最残酷的见证。“一个老者坐在山巅弹琴,旁边是一个兆峰陶瓷,风云变化,海枯石烂,唯有陶瓷留存”。这完全是一个初学者写的作文,距离创意的及格线还有七八分的距离,那是一条鸿沟,有些人永远也无法逾越。会场保持了沉默,没有人反对,也没有人赞成。在一片死寂中,兆峰厂的负责人表示了感谢,并且认为这个创意有着非凡的想象力。接下来的一切就像录像机的快进键,一切都顺理成章了。
躺在床上的我,有些羞愧,但成功的虚荣感又把这种羞愧感击退了。此时,刺耳的电话铃响起了。父亲从重庆打来长途电话,他和樊剑修以及邹建华留下来处理商务事宜。电话那头,父亲说,领导觉得有一个故事应该告诉我们,叫,祭红。古代烧制陶瓷,为了得到鲜艳的红色,会把处女放进火窑,得到的红是独一无二的。兆峰陶瓷的红,使用的是德国技术,比国内大部分陶瓷的色彩都要鲜艳……父亲还在讲述,电光火石之间,我的羞愧感完全消失了,一个新的创意在我头脑里形成了。我赶紧从抽屉里拿出一只铅笔,在A4纸上刷刷地把思路记录下来,十几行字狂放潦草,当写到少女消失在火中,我忽然灵光乍现,难道她就这样死了,兵马俑难道不为她悲伤?“兵马俑,留下一滴泪”。写完之后,我觉得应该有一个名字,就叫“祭红”。
夜深了,我把稿子一字一句地念给父亲,父亲在电话那头也很激动,这个好,这个好。第二天,我收到信息,创意就用祭红篇。
阿佩克思在成立三年后,迎来最大一笔制作单子,也许是整个四川省最大一笔广告单子。重庆兆峰陶瓷厂委托成都阿佩克思广告公司全权代理其广告业务,并且双方共同成立销售公司开拓华东市场。一个创意撬开了一个百宝箱,这笔业务对笃信整合营销的樊剑修来说绝对是一剂兴奋剂,而我由于临门写出了祭红,更让樊剑修刮目相看。
庞大的摄制组成立了,我作为负责人全权负责拍摄事宜,我父亲,老一辈的电影工作者作为制片监督,马绍辉,电影导演是摄影棚导演,强军,电影摄影,主摄影,公司还特别聘请了日本食品专家作为艺术顾问全程陪同,这个老先生和日本公司翻译夏刚,纯日本人,找了一个中国东北媳妇,一口流利东北腔,从日本飞成都,又飞嘉峪关,和摄制组乘车去敦煌,最后和我父亲一起到广州做后期,前后历时30天,每一段过程,老先生都说,说的是呢!
庞大的摄制团队,完全按照我创意写作的地点在拍摄,除了把兵马俑搬进摄影棚外,其他地点都进行现场拍摄。这种纯电影的手工劳动,完全是一场乙方秀给甲方的广告秀,在那时既生动又有趣,我这个总制片当然乐得其所,暑假的打工生活,有谁比我更带劲的?如果那时有直播,我估计我早火了。
真正融入红海的少女,那肯定要精挑细选,谢娜和刘姿,2选一。一个是四川影视学院一年级学生,一个是北京电影学院三年级学生。最终剧组选择了谢娜,原因嘛,酬金更便宜,而且给剧组的拍摄档期是两周。多年以后,谢娜一飞冲天,和这条广告中留下的青涩形象也天差万别。谁都有年轻的时候,章子怡还拍过沱牌曲酒呢,刘涛更不用说了,资深广告演员。我并不是八卦,而是说明,广告圈同样出人才!
在广州香港天讯公司,10多本胶片通过转磁的方式进行了调色,电视台播放的是磁带格式,而高规格的广告需要用电影胶片拍摄,胶片转为磁带的过程,叫转磁。那时候能够用胶片拍摄才是广告的最高标准。络绎不绝的广告客户从全国各地来到广州,在珠江电影制片厂冲洗胶片,在天讯转磁编辑,然后再把这些广告作品投放到中央电视台或者各地电视台。经济改革的大潮被五颜六色声情并茂的广告记录下来,然后它们又以一种娱乐的方式通过电视台的播出,品牌的声音成百倍地放大,影响千家万户,亿万人民。
在这个洪流之中,阿佩克思广告公司制作的祭红篇广告,回到了成都,我父亲找到林幼平,广告作曲的年轻人,谱写了原创广告音乐。一段类似于墓地音乐的女声混响,我一直都那么觉得。
在一片通红的世界中,少女奔跑,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中国元素出现在画面中,音乐十分鬼魅。成都电视台连续一个月都在播放这条广告,不分昼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