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尼西黑陶(上)

黑陶溯源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黑陶的制作技艺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1928年,中国著名考古学者吴金鼎在山东省章丘县(现章丘市)龙山镇的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了黑陶遗存,因此命名为“龙山文化”。因其以黑色陶器为主要特征,又称为“黑陶文化”,另外在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遗存中也发现黑陶遗存。
黑陶有黑如漆,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其按质地可分为三种:泥质黑陶、夹砂黑陶、细泥黑陶。
藏式黑陶属于泥质黑陶,在藏区主要分布在甘孜麦宿乡宗萨手工乡以及迪庆州香格里拉县尼西乡,尼西黑陶的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八百多年,在金沙江、澜沧江流域考古发现的出土黑陶中,我们依然可以清晰的看到如今尼西黑陶器皿的造型,这些至今依然保留了数千年前造型的黑陶制品,不能不说是人类文化遗产的活化石,它们已经不仅仅是远古的陶制品,更是远古藏族生活形态的缩影,而这正好有效的验证了如今的藏民族依然保留并延续着几千年前远古的生活方式。
尼西乡汤堆藏族黑陶工艺
尼西汤堆村位于香格里拉县西北部,介于北纬27度-28度之间,东经99度,还把2960米,距县城33公里,属干热河谷地带,粮食作物以青稞、小麦、玉米、洋芋为主。全村农户一百五十户左右,人口八百多人,村民以藏族为主。、

汤堆村制陶的历史十分悠久,在在尼西乡幸福村发掘的距今二千多年前的石棺墓中发现有夹砂褐陶器,有些器物的形状与现今尼西制作的陶器极为相似。尼西陶器的特点是肚大口小,选料精、做工细、多为黑陶,表面勾勒出简单花纹图案或镶嵌上各色瓷片作装饰,是当地群众喜爱的日用器具,所以居民家中的器具大都是土陶制品。
土是制陶的主要原料,尼西汤堆的土陶原料使用当地(萨西贡)挖来的3种材料混合,一种是附近汤满河的风化沙石研磨而成的石粉;一种是采本村附近山上的白色砂土;一种即最主要的原料是村子附近山上的红色黏土。在烧制过程中取三分之一的白土和三分之二的红土搅拌后在平坝上晒2至3天,再用粗10公分、长1.2米、重7公斤的栎木杵舂4个小时左右,用筛子筛,然后合水揉成团,将泥团焖在大铁桶内,焖的时间越长越易制作。

制陶一般在自己家中进行,制作时多席地盘腿而坐,制陶的案子是一块长条形木板,铺在地板上。因地处高原,室内阴凉,即使是夏天,也需穿着毛衣,腿上盖着棉毯。制陶的工具有:陶拍(陶拍有20多种,最小的宽2公分,长25公分,最长的宽12公分,长25公分)、雕笔、木刮刀和一块圆中带方的圆底木板,相当于手轮,圆底木板置于长条形案子上,用左手拔动旋转。

制陶的工艺流程:采土、晒土、舂土、筛土、和泥晒土、羼料、制胚、镶瓷、阴干、磨光、烧制、焐熏、刷酸奶渣水等十几道工艺流程。采土:土用尼西本地所特有的一种黏土;晒土:采土回来后晒土3天左右;舂土:陶土原料混合后用木棍敲击原料,使之更加细碎;筛土:拿筛子细筛出细泥后装入口袋中;羼料:风化沙石、白色沙土和红色黏土3种原料羼的比例为0.5:0.5:2,混合在一起;和泥:用手在沙土中央扒开一个圆圈,把水倒入沙土圈中等待搅拌,陶土与水迅速搅拌混合,和泥是制陶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序,以干湿恰当为好;然后把陶土揉和成大小一样的团状后,在一边堆放,盖上塑料布保湿待用;制胚:首先取适量的陶泥,用陶拍在板子上打成条状,在基座上盘成器型,根据器物形状,用陶拍打成器物大体轮廓。镶瓷:旋转基座,用木刮刀刮匀刮平,接着在器壁外镶嵌瓷片,点饰各种图案;阴干:成形后置于通风处阴干(一个星期左右);磨光:用粗麻布将陶器磨光;烧制:然后放置在火塘上烘干(一般2天左右);再将其放在火塘周围烤黑1至2小时;焐熏:最后将基本成形的陶器放置在平坝上堆摞成2至3层,在陶器的空隙间和周围堆放松柴,再用栎树叶引火,烧一小时左右,待柴燃完后用锯木灰将陶器捂10分钟左右;刷酸奶渣水,陶器即制作完成。在他们制作的黑陶器物上,采用各种形状的碎瓷片(通常将丢弃的瓷碗敲成各种图案的碎片有圆形、长方形、三角形)镶嵌成各种图案。有些则在器壁上手工雕刻龙头、牛头等图案,显得朴实而别致。

尼西汤堆一带土陶目前已有80多种,分为生活用具、宗教用具、工艺品3大类。其中生活用具有罐、锅、炉、壶、盆等30多种。宗教用品有香炉、酥油灯盏等20多种,工艺品有花瓶、烟灰缸等20多种。
汤堆出的陶器名扬国内外,是因为汤堆土质有特殊的黏性,汤堆陶制工艺为藏区土陶工艺之精品,均采用祖辈们传习下来的传统工艺和材料制作,做工精细、外观古朴厚重、粗犷大方、特色浓郁,有“现代古董”之誉,作品远销到国内许多大城市以及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和欧美市场,深受国内收藏家、外游客和商家的青睐。

尼西乡汤堆藏族黑陶种类
尼西黑陶自古都是以生活用品为主,目前土陶制品的种类有一百多种。
黑陶器物种类中包括世代相传的传统器具,也包括现代手工艺人们根据时代变迁,结合传统工艺创作的新产品:
土锅:藏语“杂证”,传统日常生活用品,用于日常炖煮;
土罐:藏语“居波”,传统日常生活用品,主要用于煨茶;
土奶瓶:藏语“翁杂”,传统日常生活用品,主要用于盛放牛奶,制作奶酪;
土火盆:藏语“尼普”,传统日常生活用品,主要用于日常生炭火烤火取暖及温茶;
土酒锅:藏语“昌杂”,传统日常生活用品,主要用于青稞酒的土法酿造“闷头酒”;
土香炉:藏语“奔卡”,传统日常生活用品,主要用于日常焚香供佛;
土佛灯:藏语“撒尼普”,传统日常生活用品,主要用于外出焚香供佛,神山朝拜、圣地供奉酥油灯等,供奉后便不再收回,留在神山圣地的庙宇或供香台;
土茶壶:藏语“的居”,传统日常生活用品,主要用于盛装打好的酥油茶,并分倒给个人;
土偏锅:藏语“偏居”,传统日常生活用品,主要用于小盘食物的炒制,比如奶渣、牛羊肉、豆食等;
除了这些传统生活用品之外,土陶制作者们也会制作出一些工艺玩具,土哨子、土狮子、土猫,有时候也会制作一些陶制的佛像,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陶艺师们也会制作一些时用的的茶具、香具等旅游纪念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