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青蛇》里面的人性与佛性
1.电影里讲了什么(剧透)
《青蛇》是徐克在1993年拍的一部电影,主演是两位女神级人物王祖贤(白素贞)和张曼玉(小青),还有赵文卓(法海),NO.218/豆瓣电影Top250,豆瓣评分8.6分。这部电影第一遍看觉得是爱情故事,然而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是一部讲人性和佛性的电影。刚好我一直想说说我所理解的人性和佛学,不妨就借这个电影说一下。
电影《青蛇》里面有四个主人公:白素贞、许仙、法海和小青,下面依次说一下四个人在电影里的角色。
法海:一个曾恪守戒律严格修行了二十多年法力高强但被迫情欲杀人众多还未成佛的佛
电影开始,一群人正在市井游荡,他们面目狰狞,俨然一副鬼怪模样,这些人,在法海的眼中,人因欲望和贪念而变得无比丑陋,然而法海看着这些人都恶行不管不顾,此时钟声响起,法海脸上一明一暗,镜头一转来到野外竹林,一位老者在此晨练,健步如飞,这个是修炼了200年的蜘蛛精,和刚才人的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者气定神闲,没有一丝恶意和贪念,法海却直接做法收了他。在法海眼中,神人鬼妖四界有序,妖就是妖,是不会讲任何情面。可是他收完才发现,这只蜘蛛长期在佛寺下修行,已经有了灵气,他的灵气聚在佛珠下不肯散去,难道自己真的收错了妖。此时忽然电闪雷鸣,老天都在证实他确实收错了。然后妖怎么可能修炼成人,他第一次对自己的世界观产生了怀疑。他发疯冲进紫竹林,却在此感受到妖气,用法眼一看,是一青一白两条蛇在作怪,然而他们却是在为一名即将生产的产妇挡雨。法海想要去救,可是佛门却要紧守色戒。他为此放过两条蛇精,临走时他站定了一下,脑中浮现了刚才村妇的模样。雨过天晴,佛祖赐予法海菩提佛光,这是修炼成佛的至高荣耀。他念两条蛇精在做善事,就把蜘蛛精的佛珠留给了他们,希望她们好好修行,这是法海第一次放过妖。镜头一闪,佛珠不见了,被蛇精拿走了。
因为村姑那一缘,种下了祸根,法海打坐的时候被魔障所困,法海是要修炼成佛的,是要灭除情欲和贪念的,然而村姑的酮体却在他脑中挥之不去,法海只有20年的修行,年轻的法海想这些应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此时的镜头非常魔幻和邪恶,出现了很多裸体的女人,但在法海眼中却成了长着尾巴的妖孽,法海一出手,就灭了他们。然而妖孽可以灭,心中的魔障却难除。他站起身后,坐垫立刻自燃,说明欲火焚身吧。
白素贞:一个修炼了千年法力高强感情与人无异但却一心要体验人的七情六欲最后不幸殒命的妖
拿走了佛珠后,白蛇和青蛇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房顶幻化成人形,白的修炼千年叫白素贞,青的修炼五百年叫小青。小青坠入花楼,与舞女翩翩起舞,白素贞则被远处朗朗的读书声吸引,或许是修行时间长,又或许是那串佛珠,使得白素贞懂得了做人的选择,她一眼看上了教书先生许仙。
许仙:一个严于律己教书育人但却爱上蛇妖最后背叛感情被刺死的人
作为教书先生的许仙,经常教育学生要饱读诗书,远离女色。一场大雨之中,白素贞借机接近许仙,许仙看到如此美丽的白娘子,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欲望。你不是昨天还在教学生要远离女的吗?临走时,许仙和白娘子约定次日来还伞。许仙第一次见完白素贞回来就入迷了,也无心上课,带着学生也入迷了。作为人,说教他人容易,掌控自己的时候总是缺少定力。
小青:一个修炼了五百年尝试做人本性天真透明但却不知情为何物最后生死未卜的妖
小青和白素贞同时幻化成人后,白素贞看上了许仙。后来在远离人烟的山边上,白素贞和小青就住在这里。白素贞潜心修炼,小青玩性十足,看见老鼠苍蝇就原形毕露,都是一口吞下。此时一个道士来捉妖,几袋子硫磺下去,小青就受不了,白素贞却从容淡定呼风唤雨。道士一看斗不过白素贞,就想逃跑。此时许仙来找白素贞,小青出来和道士斗法,还顺带调戏许仙。许仙进门和白素贞调情,外面小青和瞎眼道士斗法。
下面是电影的后半段,角色之间交叉无法分离:
镜头切换过量的雨水引起水灾,白素贞和小青一起施法治水,法海也刚好赶到,和两条蛇精一起普渡众生。之后水灾得以控制,此时天空再次出现菩提佛光。小青很好奇,想和法海相处,白素贞警告她,他和许仙不一样,他没有烦人的感情。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小青看姐姐和许仙天天耳鬓厮磨,不免心中寂寞,也学着姐姐的样子挑逗许仙。她要许仙教她什么是情,什么是七情六欲,她现在是人的初学者,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学。姐姐说:你想学可以,但是不能找许仙。然后两人在玩耍的时候,小青现出原形,被偶然回家的许仙看到了,许仙吓的跌跌撞撞来到闹市,这里到处都有蛇的影子,原来今天是端午节,这些蛇都是假的,那家里的那一只呢。他有些琢磨不定,在河边一个人喝醉了,最后是白素贞和小青把他带了回去。为了让许仙相信自己是人,白素贞直接吧小青赶走,然后买了雄黄酒当着许仙的面把酒喝了下去。此时许仙内心已经知道白素贞和小青的身份,她不知道白素贞法力高强已经不怕雄黄酒了,许仙担心白素贞喝酒出现问题甚至把酒倒入荷花池。但荷花池开始翻滚,原来小青并没有走,而是藏在荷花池里。小青受不住雄黄酒的震慑,出来直接把许仙吓死了。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上昆仑山取灵芝草,灵芝草被南极仙翁的仙鹤看守,去抢只会是九死一生。白素贞不管,她一心只想救许仙,小青也不放心姐姐,跟着前来。法海看到有人施法,也紧随其后来了。看到灵芝草白素贞就抢了过来,白素贞心急救许仙,留下小青拖住仙鹤。小青情急之下拿佛珠来挡,法海看到了,一挥手招走了仙鹤。小青以为法海是为了救她而手下留情,其实法海是要小青帮他练功,练他的定力。前面法海因为看到村姑的身体而陷入情欲的魔障,所以他要小青帮他练情欲的定力。小青使劲魅惑法海,法海则需要坐怀不乱。两个都不懂七情六欲的妖和佛,却要在这里初始禁果。两个人练功一夜,第二天清晨,小青抱着一条黑色蛇尾,这蛇尾就是法海的,据说法海就是佛教中的蛇的神,大蟒蛇神,是佛教神祈的天龙八部之一,又叫摩呼罗伽。接着水中一片翻滚,法海没有控制住,接着法海开始施法,那条黑色的大尾巴才消失。小青则表现的很高兴,因为在这次战斗中,她赢了,法海输了定了。小青回到白素贞身边,告诉姐姐她赢了和尚,白素贞听了并不高兴。小青再次挑逗许仙,发现许仙也没有定力。最后白素贞知道小青长大了管不了了,两姐妹打了起来。不过白素贞毕竟是千年的修为,小青当然打不过。白素贞要赶小青走,因为她已经有了许仙的骨肉,说完她流下了眼泪。小青第一次看到姐姐流眼泪,她抱着姐姐,也要哭一滴出来,可是她不行,因为此时的小青还是个妖,还没有人类的情感,而白素贞已经是人了。另一边,法海因为和小青斗法失败,有点恼羞成怒,他直接来找许仙,说要帮助许仙脱离苦海,然后强行把他带到金山寺,逼他出家。白素贞前来要人,可是法海瞬间又回归了那个铁面的法海:妖就是妖,诱惑众生,应得惩罚。白素贞看恳求没用,施法水淹金山寺,逼法海放人。法海怎么会服软,直接把金山寺吊到空中,然后脱掉袈裟,准备收了这两只蛇妖。不过1500年的修行也不是盖的,她们和法海激战到底。外面打的正嗨,里面的许仙坐不住了,他说只要放了娘子和许仙,他愿意剃发出家。其实,以外面的战局来看,白素贞已经赢了。只不过她用力过猛,动了胎气,无情的大水不受控制,直接冲向了百姓。白素贞也受不住水力,倒了下去,在水中产下一名婴儿。白蛇产子?难道白素贞真的已经修炼成人了,法海的三观再次崩塌。趁着法海心神不定,白素贞要小青去救许仙。此时小青说了一句话,你老说人间有情,难道妖就无情吗?我们姐妹相处五百年也是情,你有没有想过我?接着小青去救许仙,此时许仙被封了五阴,断了识觉,可是小青还是在众和尚中找到了他。在此,她也流下了第一次眼泪,她告诉许仙,你出卖了我们。许仙以为剃度出家是为了保护娘子和小青的安全,然后在这种关键时刻,不统一阵营寻求自保,就是出卖。此时金山寺外白素贞危在旦夕,雷峰塔崩裂直接朝白素贞砸去,关键时刻法海出手救了孩子,白素贞死在雷峰塔下。此时大水再次失控,金山寺也惨遭淹没,小青带着许仙终于出来了,可惜他们再也见不到白素贞。就是因为这个凡人,搞的她和姐姐阴阳相隔,小青一怒之下,直接刺死了许仙。法海作势要收了小青,可是小青一席话警醒了他。金山寺的和尚都是你杀的,你不也是先功后过。都说人家有情,可是到底情为何物?法海忽然心生怜悯,叫了一声:小青!小青看不懂这人间情,一个转身跃入水中,生死未卜。
2. 电影里面的人与佛
电影里面虽然法海把世间分为人神鬼妖四界,但实际上四个主角都有人性。
白素贞是成熟的人,对感情的理解是恩恩爱爱从一而终。她从蛇修炼千年幻化成人只是为了体验人间的七情六欲。可是等她爱上许仙之后,却又痛苦的流下眼泪,她告诉小青还是做蛇好,并劝小青离开,最后甚至为了爱情付出生命。
小青其实是不成熟的人,玩性十足,不理解人性却是做的最真的人,不掩饰自己。小青对人间的情欲并不懂,她学习姐姐,勾引许仙,又勾引法海。这些不是情,也不是欲,只是简单的模仿。直到白蛇产子后看到许仙出家,她为了姐姐伤心而流下第一滴眼泪。在她的眼中,只有五百年的姐妹情。
法海在电影中的设定应该是断欲断贪的,他认为人应该断掉情欲和贪念才能成佛,才能达到完善的自我,殊不知这情欲和贪念都是人的组成部分,人因为有欲望而得以发展和延续,新生命的诞生不就是由欲望产生的吗?他不能正视自己的欲望,才会导致自己走火入魔。
许仙作为一个读书人,对情欲敬而远之,并告诫学生不要靠近女色,然而自己最终却深陷其中,接着爱上白素贞又爱上小青,他和法海一样对人的情欲有偏见。
但不管怎么样,四个人最后都没能受住情欲的诱惑。所以从某种角度说,他们都有人性。而许仙的背叛,小青和法海的杀人,甚至还体现了人性之恶。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说,白蛇和青蛇与法海治水救人,许仙教书育人,说明他们又都有佛性。所以法海单纯的分成神人妖鬼四界并不对,都要辩证的来看待。
3.我所理解的佛与修行
现在我们吃饱喝足打个嗝之后,经常会发出人生哲学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其实就是想知道活着的意义。我觉得想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自己是一个人,要正视自己的人性,真善美是人性,七情六欲也是人性。我们常说要修身养性,很多人都没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只是觉得活着太痛苦,就去修身养性。修身养性就是书法、抄经、放生、茶道、读心灵鸡汤、更有甚者要去冥想等等其他。我并不是这些方法不对,有万千法门修身。而是要看你有没有正视自己的问题,还是逃避自己的问题。如果你是因为穷而痛苦,那你就应该去搞钱;如果你是因为情欲而痛苦,那你就应该去解决情欲的问题;如果你是想做自己,那你就想想自己从小到大的理想,然后慢慢一个一个去实现。得不到就逃避,美其名曰是修身,其实是在自欺欺人。
所以要正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人性的需求,不管是什么需求。人最终应该找到一种自己可以和自己开开心心相处的方式,这样不管是单身,还是在婚姻里面,都是可以开开心心的。你缺少的,只有自己可以给予你自己,包括爱和性。就是说只有自己足够圆满,才能得到想要的爱和性。如果你都不会去爱,那么和你恋爱的人可能也会比较累,这样的爱情,可能也不是长久的。
万事靠自己,一切以自己为出发点,这也是佛祖所倡导的。佛祖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去世,并把这个时间告诉自己的弟子。在去世之前,一直在告诫弟子们在他去世之后应该怎么修行,其中最有名的几句话是:比丘们,你们要皈依自己,以自己为岛屿,不要依赖他人或他物,这样你们才不会被烦恼的巨浪淹没;你们要皈依正法,以正法为你们的海岛。后来的人,经常把这几句话简化为:自以为灯,自以为靠,自以为岛屿。那么多人想依靠,一直到现在还在依靠的像神一样的佛祖,临终遗言却让弟子们要依靠自己。我们提到佛,往往就想到戒律。我觉得佛祖早期锦衣玉食的生活,应该是帮助了佛祖成佛的,因为他知道那是什么,他什么都体验过,他的烦恼不是没有而是太多了,他可能也吃饱喝足以后打了个嗝,想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他要的就是获取终极的智慧让自己不再烦恼,最后他做到了。
王阳明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在《明朝那些事》里也提到了。有一次,王阳明来到杭州游览虎跑寺,看见寺庙中有一位僧人正在打坐,继而听说和尚整日闭目静坐,既不睁眼,也不说话,已经持续了三年。他绕着和尚走了几圈,最后在和尚面前站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不知是禅机还是什么触动了和尚,和尚竟然睁眼“啊呀”了一声。王阳明盯着他:“家里还有何人?”和尚答:“还有老母。”王阳明继续追问:“想念她吗?” 而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王阳明说:“既然不能不想念家人,说明你虽然终日不说话,但内心却在说话,虽然终日不看外界,但内心却想往外界。”禅师听罢,默默地流下了眼泪。他庄重地向王守仁行了一礼,第二天,便还俗回家探望母亲。
所以再具体一点,你的烦恼是什么,就应该怎么去解决,修行也许只是解决迷茫和浮躁的办法,佛也拯救不了放弃自己的你。你赋予了你的人生什么意义,你的人生就有什么意义。人生短暂,不是说不能郁郁寡欢,也不是说不能纵情享乐,而是应该找到自己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
最后说一下我对佛学和佛教的理解。首先什么是宗教?百度百科:宗教(Religion)是联系人与神祇或超自然、神圣存在的文化体系,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宗教的表现形式包括仪式、讲道、崇拜、祭祀神明等多种形式。所以宗教里是要有神明的,有个人崇拜(迷信)的。佛学,起源是佛祖,后来被不同的弟子发扬光大。我不认为是佛祖创立了佛教,佛祖当年应该是像孔子一样升坛布道讲法,佛祖是一个多元化教育家,只是后来被弟子们神化之后逐渐的创立了佛教,现在不是也有很多人拜孔子吗?佛学是研究佛教经典的心理学,研究对象包括但不限于佛祖的学说,佛学是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