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的物种起源》读书笔记8

不能什么都指望同情心。那是靠不住的。现在,一种意见已在流行,那就是穷人是竞争的失败者,他们应该接受这个命运,安贫乐道,自然,社会也应该对他们有适当的救济。这种救济是出于同情,而所谓“适当的”,大概意指每月两百元生活费之类。在这种强大的意见面前,同情心的力量微不足道。
这种意见错在哪里?这得从“竞争”的手段说起。现代社会鼓励竞争,但规定了哪些竞争手段是可以采用的,哪些是不可以的。抢劫——这种主要依靠体力的竞争——就是不允许的。在理论上的原初状态,什么手段都可以采取。社会形成后,建立了一些约定,某些人得放弃某些手段,比如不再在半路上抢别人的猎物,作为回应,社会保证所有人都不会饿死。负责执行这一保证的机构,就是后来我们称之为政府的事物。
不能把任何群体(更不要说一个阶层)弃于无助之境,多数人接受这一见解,但或者以为这是出于同情心,或者以为是为了避免麻烦(比如犯罪)。在这种理解下,扶贫济困或者成为道德领域里的事情,或者是出于对社会运行成本的精细计算。与此相应的社会政策,是一手制造麻烦,一手用法律的强力来对付麻烦。
现在讲究和谐社会。和谐的社会出自对所有社会成员负起责任的制度。改善贫困阶层的生活状况,即实现社会对成员的承诺,是政府的本来责任,而不是富人的道德义务。富人的义务是交税,由政府来再分配,其中的一部分将用于周济穷人,给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平等的竞争机会。这是最粗浅的道理,也最容易被人忽略。
富人多做公益捐款,或出于同情心,或惭愧于交的税太少,或想完成自己心目中的社会责任,或想上榜,等等,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都是好事,值得鼓励。但我不认为应予以道德挤压,否则,就算能挤出几文钱来,也无助大局。而且,这类善捐,似更应用于公益,或者资助对紧急灾害事件的救济,而不应做阶层间的直接传输,拿去访贫问苦。因为那样反会刺激出畸形的阶层心理,放大阶层差距,而且,为弥平承恩感,人们通常会发展出相反的情绪。
而由政府颁发的补助,穷人大可拿得心安理得。为什么不呢?一种观点认为,不劳动者不得食。但不劳而得食的人多得很,如遗产获得者,我们都觉得他们无可非议,何独苛求于穷人呢?而现在的世风,是上看富人不顺眼,下看穷人眼不顺。上看富人不顺眼,没本事予以制度制衡,只好予以道德压力;下看穷人不顺眼,则恨不得请到视线之外,或连人家用手机、坐出租车也要立法来限制。都是莫名其妙的事。
生命的价值太高。所以通常行动起来救人一命的人。远多于帮你抓小偷的人。
“多数”是个什么概念?经济学家做过许多博弈实验,有些五花八门的数据,大致说来,在人群中,原则至上的人极少,100个人里面有一两个就不错了。利益至上的人也不多,两到三成。七八成的人构成“多数”,要在原则与利益之间权衡。也就是说,在我们中间大多数的人是骑墙派,从哪边下墙,要看风往哪边吹了。可以通过奖励前者、惩罚后者来改变一下比例,但至多能改变一点点,比如可以把活雷锋从1%增加到2%,但任何努力也不能使之增加到5%。每个行业都标举出自己的模范人士,但丝毫不能说明这一企业的风气,那是由多数人决定的。多数人永远需要制度约束,这不可能有办法改变。
说到风气,且看——这既是比方,也是多次发生的事情——掉到水里面,会不会有人来救你呢?看你的运气如何了。首先取决于那占1%的利他主义者在不在场,如果他不在,取决于多数人中间的那一部分积极行动者的道德环境。事后的批评往往集于众多的围观者,围观者越多,批评越激烈。常有几百人围观、没一个人下水施救的事,论者以为人心沦丧莫过于此。其实,围观者只是在做他一向做的事情。如果有利他主义者带头下水,他们中间的积极行动者也会跟着下水救人,别的人也会尽量搭把手、鼓鼓掌、递个毛巾什么的。围观远胜于看也不看,他们只是等待有人出面搭救。
生命的价值太高,所以通常行动起来救人一命的人,远多于帮你抓小偷的人,但对多数人来说,这中间仍然有衡量的过程发生。影响衡量的因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风气了。如果四五百人中间没有一个下水者,而且经常如此,得说风气出了问题,按照原则去行动的环境不好。制度对风气的影响最大,但设见义勇为奖、立见死不救罪却未必很有效,因为这是直接对风气下手。风气虽然可变,直接去改变它却很少生效。比如“加强对医护工作者的医德教育”,事实证明就没什么大用。
有时惩罚也不能制止“经不住考验”的事情发生。“因受贿罪”进监狱的官员每年都有很多,但正在纳贿的官员未必见少。有些官员,无论如何也不受贿赂;有些官员,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挣黑钱。对多数人来说,行为出自权衡利益、风险、道德……多数人的权衡结果,就是吏治的现状。所以不要责怪官员经不住考验,唯一有意义的是,不拿现在这种权力环境去考验他们。
奥运会把荣誉带给许多国家。我得说那是种靠不住的荣誉。
二战后,1956年,德国又给请来参加奥运会,那会儿有两个德国,参加奥运会时编成一队。1968年起两国分开参赛,东德得到9块金牌,西德只有5块。东德人觉得这足可说明他们比西德强盛、优越、安康,如果来一场莱茵河边的伯罗奔尼撒战争,赢的也准是他们。为了尽量证明这点,东德把体育制度建设得无比周密,使朝无遗物、野无遗民。他们还用兴奋剂,政治的以及医药的。东德在奥运会上的成绩了不起,不光压西德一头,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甚至超过美国一肩,列在第二位上。如果给东德人足够的时间和胆量,他们早晚也能超过苏联队。
和好多人一样,东德人觉得,在奥运会里的成绩能证明——这个国家的成功。奇怪的是,他们做的事情恰给这个理论提供了反证。从汉城凯旋,才过了一年,他们就出乱子,又过了一年,干脆投入了西德。如果这不够怪,还有更怪的。合并后的德国,集原来两国之力,按说在体育场上应该更强大,然而在1992年,统一的德国只得了33块金牌,奖牌总数82块,下滑回第三位;1996年呢?他们得了20块金牌,奖牌总数65块;2000年更是只得金牌14块,奖牌总数47块,名次降到第五,列在中国及澳大利亚之后。德国人现在过得不错,不过在运动场上,他们可能再也回不到曾经爬上的巅峰了。他们爬上巅峰是在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那年,纳粹德国得到金牌33块,奖牌总数89块,排在第一位。
全世界国家富裕程度的排名和在奥运会上的成绩排名摆在一起看,第一,排在前面的还是以富国为多,这说明现代体育真是花钱的事,奥运会的多数项目是日子过得不错的人玩的游戏;第二,许多穷国、小国的排名异常地靠前,而他们往往有异常的体育制度。用个术语讲,奥运会的成绩与国家的规模与发达程度,有正相关性,但这相关性可以用人工的办法来改变。
国家发展得好,喜欢运动的人多,在赛场上的成绩自然要好一点。国家发展得不好,有余暇运动的人少(如果扛麻包不算运动的话),在赛场上成绩仍可以不自然地好。这些都能说明什么呢?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在奥运会赛场上压过了美国,却打输了冷战。美国同样干过蠢事,1904年圣路易奥运会,他们在家里取走总共250枚奖牌中的209块,本来想得个大荣誉,却落下个大笑柄。
奥运会把荣誉带给许多国家。我得说那是种靠不住的荣誉。我听说过有的国家,因为在奥运会上出丑而声名受损,还没听说有哪个国家,因为多得了几两金子,忽然声名鹊起。说到底,埃塞俄比亚打内战时,谁还记得他们的金牌呢?新加坡人没得过金牌,好像也没人为此嘲笑他们的荣誉是短命的,倒是名誉更持久一些。我们眼前就有个现成的例子:2002年足球世界杯,韩国人取得第四名。他们得到了荣誉,也失掉了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