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解人性
(一)评《理解人性》
记得很多年前,有一位朋友问我:你读那么多书,读懂人性了么?我当时一愣。人性是啥?怎么去读懂人性?读懂人性怎么才能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做一些必要的支持?当时的我,读书只是为了工作生活之外的消遣,还有自己的兴趣,确实没有用在“读懂人性”之上。
仔细一想,其实读书还是有助于我去认识和理解人性的,在工作中碰到的公司政治、办公室哲学,生活中的家长里短、你来我往,这些事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孔,以及背后的人性。人性是什么?从外在来说,人性就是一个人言行举止背后的道德品性;就内在来说,人性则是一个人具有的心理属性,包括情绪、情感和理智。阿德勒的《理解人性》则是从人的行为分析开始,进而剖析人的性格,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给我们阐释了一个关于人性的画面。
精神分析论者一直持有这样的观点:成年人的性格缺陷,来自于童年时遭受的创伤。这也是个体心理学发展的基础理论。我们在认识一个人的人性过程中,除了分析他自有的心理因素之外,自然要考虑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的心理。人性中除了先天性的遗传因素之外,更多的还是来自成长环境的影响,就像闽南歌中所唱的“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那样。中国哲学中对于“性善”和“性恶”的讨论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只是在讨论中确实加深了对于人性的认识。
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发展中,他同样注重分析先天和后天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既研究分析个体心理发展中的动力和个体需要,同时也分析社会环境、自然条件对于个体心理发展产生的一些影响。在家庭、社会、两性等可能影响个体心理的因素中进行详细剖析,在自卑感、虚荣心以及追求权力等个体心理动力中分析存在的机理和逻辑。书中的后半部分更是将性格进行细分,对比讨论了攻击型、非攻击型两种性格特征,延伸讨论了性格的表现形式和情感情绪。这种典型的西方心理学分析方法,与中国哲学的格物致知方法类似,用详细的要求进行结构,然后分析因素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一定的结论。
读完这本《理解人性》,确实对于人性有了更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当时一定就能理解人性了么?不一定。面对疫情之下人们的明哲保身,面对美帝国主义的竞选乱套,这些现象的背后还是有那个“人性的复杂”结论:人性,难以理解。
(二)人性的品评
写完书评,觉得关于人性的话题还远远没有写完,于是就画蛇添足,只是为了更多表达自己的一些观点。
和好友聊起关于人性的话题,我说我希望能在书中找到一些答案,他说这个东西只能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品味,但无论如何,不论你读或者不读,品或者不品,人性是一直客观存在的,人性的复杂难测也是我们很多人的共同认知。
去年因为工作关系,突然听说以前的两个同事走到了一起,我感到很震惊,两个人的年龄差距很大不说,男方当年还是为了家庭舍弃了工作上的很多机会,到前妻所在的城市与妻子、孩子团聚,真正在一起的时候男方发现已经不能在同一个频道思考了,后来选择了分开,与另一个女孩结婚。大明神神秘秘地和我说“我也是刚知道,在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也被告知不要传播”。我问为什么?大明说这就是人性。其实这种分分合合的消息,也是人生的一种状态。大学毕业后几年,我听说到了很多当年非常合适、恩爱的恋人都各奔东西了;参加工作之后,我也见过刚结婚的两口子,没过两年就因为吵架各自安好了。在他们日常的相处、矛盾处理的过程中,是不是也有人性的冲突和三观的不合拍?
还有面对生死离别的一种触动,也是人性中很重要的一个点。在死亡面前,除了自然衰老的长辈之外,还有一些因为疾病或者其他原因提前离开人世的朋友,大学同学坦克因为血友病工作三年后走了,儿时好友阿世酒后驾车离世,还有去年因为癌症离开的燕峰……从最开始的震惊、难受,到后来的慢慢接受,我在悲痛中学会了接受。以前还见不得朋友的离别,总是在离别的时候黯然神伤,而步入不惑之年之后,内心似乎更加通透了很多,也更容易接受这些必要的丧失了。
朋友之间的相处亦然。大学中很多好朋友,毕业之后因为工作地相隔,或者因为久未联系慢慢疏远了,仅存下来的几个,不仅可以经常相互问候,甚至家庭成员之间也有一些交流,就是这种越来越多的互动,累积出来了更好的朋友关系,在陌生的城市里成为一张温暖的门票,随时可以敲门。
人性是什么?具体来说,人性是每个人的性格;普遍地说,人性就是捉摸不透的未知数。
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