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那么多该怎样

今天偶然百度到一位曾在大众选秀节目中出圈的艺人,其人物评价一栏里赫然陈述着其与过往恋人的纠葛,以及吃瓜群众对结交现有恋人的时间点「不合理」的怀疑。当网络中或现实生活里的人刚刚分手,时日不多便再次寻到新欢,「无缝衔接」的嘲讽和攻击总是不绝于耳。 我们会下意识认为刚刚失恋的人,或许不应该那么快地就走出上一段感情的余温,更别说整理好自己的思绪逐渐开始下一场感情的奔赴,否则就是对上一位恋人的不忠——曾在仍处于关系中时寻觅替补者,抑或是没心没肺——对昔日亲密者毫无眷恋之情,又或者是对新欢的不负责——急于以之填补过往存在的位置。总之一句话,要么渣要么浪。 但这种思路蛮有一种流氓逻辑的味道。就好像有些人眼里,癌症患者都应该是在悲观中消极度日、一蹶不振的;老年人应当看淡一切,是无性欲的、不该再追逐新感情的;失去至亲之人必须要悲痛欲绝、整日以泪掩面。所以当身患绝症者开始享受生活,追寻挑战新鲜事物的乐趣,去跳伞去蹦极去看演唱会;老年人期待并主动寻找合适的情感及性伴侣,并且日渐精神矍铄;失亲者展现出阳光开朗的心态笑对每一天的生活,整天乐呵呵的,我们就开始觉得这不太符合常理,甚至产生怀疑和质问——你这些经历和病症,是不是都是装出来的?你一大把年纪不自重,害不害臊?你是不是曾对亲人怀恨在心,所以ta去世了你很开心?谩骂、讥讽、嘲笑满天飞,一场群体的语言暴力和思考暴力就此产生。 自以为小而为之的恶意里,穿插着人性本身最根深蒂固的偏见。本已经准备好以积极心态面对日后完全不同的生活的人们,听到这些无来由的恶语和中伤,该是怎样复杂而沉重的心情? 对于一个已然失恋的人,有没有为上一段并不成功的感情消沉和惋惜、有没有付出足够的真心与牺牲,旁人不可能有合适、统一的打分表去比较和甄别。「留出缓冲时间」这一条例没什么不对,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必须遵照这个准则。该如何想、该如何做,人们心里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一份谱,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解释给路过的每个人听。一段关系已经game over,重拾勇气打起精神再踏上寻找Mr/Mrs. Right的旅途,有什么重大的不妥吗?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习惯持有自己或大众普遍持有的态度、思考方式,想当然地去评价别人遇到同一件事、同一类人时表现出的反应与行为。但世界上那么多人,完全不可能都遵循着「大家所认为的那样」。
道德和人性的标准,其实都不是那么的界限分明(这并非鼓励任何人去挑战其边界或试图踏足灰色地带),在不同的境况下与不同的人身上,它们会表现出一定的弹性。当指针左右摇摆晃动,人们不过是在做出自己认为最正确最合适的决定。只要没有越过必须遵守的警示线,如何作为、如何处理自然是每个人自身的选择,也是其与生俱来的权利。 谨记,己所欲,亦勿强施于人。